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班主任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构建与教育功能的发挥

  • 投稿seij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57次
  • 评分4
  • 60
  • 0

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体,不是一个松散的人群结构体。通常情况下,它是体现人际关系的一个组织系统,有结构层级,可产生系统功能。按照系统论观点,一个管理系统,三级结构体系的效能最佳。

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一抓到底,事无巨细,其执行力和影响力,直接下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管理体系,班主任的精力消耗巨大,是他力所不及的。“班主任职责‘无疆界’与精力有限发生矛盾怎么办?”——这个问题体现了班主任的普遍困惑。有效的管理,需要在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之间以“组织体”形式联系起来,可构建两个组织体:班委会与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无疑是班集体内的一个层级单位。小组分担了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职责,涉及班级事务管理以及班级教育教学活动,而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目的.本文侧重谈谈小组合作微型组织体,怎样发挥自主教育功能。

一、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构建

小组合作微组织体,是班级建设中,最微型的组织单位。

以微型为显著标志,微组织体的构建客观存在于现实教育活动中。班集体内建立小组,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需要考虑小组建制的功能预设。即你希望所构建的小组,在班级活动中承担什么样的管理或教育功能。

分组与功能相关。如有的班级有值日小组,负责班级卫生管理;有学习小组,学优生和学差生组合为学习对子,主要目的是督促和支持学差生获得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竞赛小组,为了班级参与学校活动,而集结起来的协作小组;有实验小组,即在实验课里,根据学习学业而组合起来的协作组。等等。

这样看来,小组合作微组织体,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2.需要考虑构成人员的互助性。即,小组的人员结合要反复权衡把哪些人包容起来,构建怎样的合作关系。

小组的规模不大,可是把哪些人组合在一起,却是小组实现功能的重要条件。小组建制需要最大可能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结组时,他们的个体意愿是希望做到强强联合,可是强强组合未必是实现教育功能的最佳的小组结构。

小组内差异化的结合,可以形成互助机制。因为,班集体内小组的建制,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完成任务,更在于创设一个小环境,以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需要考虑领导力的实现。即小组活动,应该体现积极价值观。

小组预设组长,不管是以推举的方式来确定组长,或是以轮岗制来实施组长管理,这些方法都应该体现积极价值观。

因为小组为实现班集体学生自治的基础单位,所以确定小组领导者,并不能以体现班主任目的为前提,组内协商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班级管理中,出现了学生角色“官僚化”现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生热衷于‘当官’的现象逐渐见诸报端。如今20多年过去,这一现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班级甚至做到了人人都‘当官’。”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是背道而驰的。

班级小组在学生角色的体现上,无论组长还是组员,都应该是平等关系中的一员。

4.需要考虑学生角色的多样化体验。

小组合作微组织体,与成年人社会活动组织体不同,即班级活动包容学生,实现教育功能是其目的。

因此,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构建,并不是着意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组织中的一个固定角色。如,我是一个组长,我就永远在这个组织体里,认定于这个角色。长期习惯于发号施令,而不能体尝做一个普通学生,这未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小组建制的制度化建设以及行为与效能评估,固然重要,可是一定不能让“小组”固定化,并且组织管理繁琐化。

学生在小组生活里,一定不能被琐碎的管理占用太多精力,也不可以被默认角色固化。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5.需要考虑组际之间的联通。即不能只是在组际之间建立竞争关系,还要考虑组际之间活动的联通性。

现实班级中小组评价比较看重竞争关系的建立,而忽视组际之间的合作。服务于教育的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包容竞争,可是主流是合作关系。我们在班级活动中,也需要根据需要,而打通组际的屏障。

日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走班制与各样的自组织活动方兴未艾。在这个教育形势下, “学校可以让学生自组各类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各种社团,并安排相应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加以选择参加;也可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党团建设、综合指导、文体健身、生存训练、劳动服务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实践与讨论,锻造各自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课题,组织人员进行探究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成长。”在现实教育环境里,一个学生往往在不同的场合,会被纳入不同的小组合作微组织体,以适应不同的角色需要,这有利于学生扩展交往圈子,获得丰富信息。

二、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特点

小组建制,也可以独立成为体系。它具有独特性,是一个微型组织体。这个微组织体,具有几个特点:

1.结体人数少,容易聚齐,快速形成团队凝聚力。

班级小组,作为微组织体,其人数一般在七八人,或以下。通常作为学习任务结体的小组,人数在3—5人。一人倡议,其他人迅速响应,小组活动比较便利,效益也很高。人数超过5人,一般就要考虑组内分组,形成更小的微组织体。如某校的“127”结组方式,即是一个组长带领两位副组长,每一位副组长各带领两位组员,这样组合起来一个7人小组。这个小组的组合比较有效,就在于在组内重新分组,形成有效的微型组织体:一个负责人,带领两人,形成三人活动体。

2.微组织体,人数少,结构体系不复杂,管理者不需要有太多组织压力。

这个优势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的结构而言,是很大的一个优势,若赋予小组活动的责任与涉及面很大,超出学生领导的能力,或者牵扯到他太多精力,这个组织体就无法正常运行。

微组织体,在班集体活动中,其组成人员在接受具体任务后,可以便利集合,达成共识并采取行动。

3.微组织体是一个班级细胞,具有活力,灵活性比较突出,即:这个组织体的解构或形成新的结构比较容易。

小组结体,发挥骨干同学或领袖同学的影响力,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学习或班级活动任务。这个组织体,也是一个教育共同体或学习共同体。即他们在小组内,面对当前任务,各自要担当适宜角色,学会与人合作。这个微组织体,就是促进一个人社会化,学会尊重,包容别人,倾听别人意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仿真社会生态。

本于如此考虑,班级体内的小组管理,作为微组织体,应该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即一个教学班级,要客观存在多样的小组结体形式,主要包括:班级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班集体内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进行自我教育,如检查班级卫生、同学礼仪、纪律等;学科学习小组,或前后随时结组,或有稳定的结构形态,只要意图是构建学习的互助机制;班级活动或各类实践活动中的自愿结组,这一类小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根据兴趣与彼此联系的紧密程度结合在一起,有效实现学习或教育目的。

三、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效能发挥

小组结体成为班集体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最直接的效能体现在,班集体意志或班级任务的落实,可以直达并覆盖全体同学。所以,班集体内良好的小组建制在做事的效能发挥上最为直接而显著。

然而,班集体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础单位,其教育的导向价值是最为重要的。怎样发挥小组活动的效能,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机制,应该是小组建制上优先考量的目标。

小组的教育效能是如何发挥的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看:

1.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看,小组建制,可以让差异化的同学,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教育需要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因材施教。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少得到关注,即教师主导的教育影响力,一旦落实在学生个体,关注与支持也是有差异的。而小组建制,以微组织体形式,可以兼顾到学生个体,由此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小组合作,无疑以小组分工为前提,即需要按照做事的要求,在规划进程和分解任务的基础上,由组员分担活动职责。这个分工的原则自然采取优势选择的原则。担负较多责任的学生领袖,在这个过程中,从同伴的肯定和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激励每一个学生走特长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差异化协作的环境里,每一个具有优势的同学,实际上做了其他人的老师,与同伴互助发展。

2.从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指导下的班级讨论两种学习形式的重要补充。

学生的学业发展,依赖三种基本形式的学习: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下的集体学习。

过去的学习,较多表现为独立学习和教师讲授,即漠视了小组合作学习,扭曲了教师指导下的集体学习。

现代教学,倡导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其实,也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补偿,而提出的教学理念。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当前,各样的学习组织体,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实践活动小组、专题学习小组等,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建立起来,具有多样化特点。教育工作者的意图便是,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之后,可以最为便利地进行微型组织体内的互助交流。在全员参与的经验分享中,各人均得到来自同伴的信息,丰富了思考空间。

当三种学习方式应用后,形成了学习流程的一般形态:

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提供助读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完善知识体系;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做集体探讨。这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教师具有先学先知的特点,所以可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3.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形成看,小组活动无疑让学生在较多与人的合作与竞争中,充分预演了未来社会生活,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微组织体,也是一个最小化的简单人际联系体。三五个人,以教育教学发展为目的,被组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最小的人际圈子。在这个微组织体里,每一个学生或自觉或不自觉,履行小组内的不同角色。

小组内不希望有边缘人,而最小化的微型组织体设计,本质上也为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融入组织体。而在现实教育中,我国家庭的独子化问题最为突出,不少逐步富裕起来的家庭,在为孩子提供一种近乎溺爱的教育,如此使得很多孩子缺乏对于友爱、理解、包容等的认识和体验。而现实班集体中也普遍存在一种“离群”现象,即有一些学生被排斥在群体之外。这部分学生“要么表现出一种与集体公然对抗的情绪,要么表现为与集体疏离,孤立消极,沉默寡言,对班集体建设和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常常游离于班集体的整体之外”。我们强调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构建,就是要、最大可能把这些“离群”的学生,包容进来。

小组建制,作为微组织体,其活动的频繁,对于学生生活的最大包容,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真实人际圈子里,体悟和认识怎样与人际环境相融,也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赵福楼)

版块策划:蔡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