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班主任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任命组长利弊谈

  • 投稿馬总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805次
  • 评分4
  • 49
  • 0

在班级小组合作管理中,任命组长的方法一直被采用。那么,任命组长的方法适合哪些情况?又有哪些利弊呢?

一、适用范围

很多人一谈到“任命”,可能就觉得带班理念不够先进。其实不然,任命组长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适宜采用的。

1.尝试小组管理的低年级班级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无法清楚理解民主的概念,或者还不能基本掌握民主选举的程序及方法。此时,如果我们贸然采用民主选举的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要么扭曲民主含义,要么乱用民主程序。比如,2010年,某班级全体学生以投票的方式决定一位屡屡违纪的女生的去留,结果导致该女生投水自尽,实在让人唏嘘不已。民主虽好,但也需要思想相对成熟、能力相对较高的人才能用好。

我家女儿今年读一年级,她的班主任就是采用任命的方式决定小组长人选的。任命的依据就是“在课堂、作业、活动等方面是否表现得好”,改任方式是“动态的、周期性的”。每个小组四个人(包括组长),每个学生当组长的机会都很大。显然,这种任命,就让组长职位成为一种荣誉,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听女儿说,很多学生在组长职位上都做得有声有色——教同学认字、读书,提醒同学注意听讲,或者带领同学值日等等。可见,这种任命对于低年级班级而言,是针对性很强的方法。

2.急需确定组长的新班

对于刚刚组建的新班,同学之间并不熟悉。此时,如果我们直接采用民主选举组长的方式,显然只能是假民主,因为准确了解是客观评价的基础,同学之间连彼此的名字都叫不出,又怎么能推选出优秀学生呢?

2012年9月接手高一新班级时,我就采用“自我推荐+班主任任命”的方式决定组长人选。当然,我这样任命,也不是想当然的,而是经过考察:对自我推荐的学生逐一进行“面试”,就如何确定组员、如何团结组员、如何调动组员、如何发挥小组作用等问题进行答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中选优”的目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种方式不仅“命中”了一些好苗子,而且产生了一些好方法——比如,一位组长建议,小组人数超过六个,小组就名存实亡了,因为组长照顾不过来那么多人,且个性差异大会导致组员之间无法真正融合。

对于刚刚组建的新班,组建过渡性小组,就需要任命组长。

3.组长参选人数不足且有漏网人才的班级

不管是任命,还是民主选举,其前提条件是学生自愿报名。然而,万一报名人数低于所招人数怎么办?此时,我们就需要做做那些“虽然优秀但没有报名参选组长”的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很有号召力的学生)思想工作了。

学生不报名,并不代表他们不愿意做组长,因为学生不报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害怕落选、“架子大”、担心影响学习等。这就为我们任命组长提供了可能性,因为“推一推,学生还是会动的”。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对他们表示出足够的“重视”及“欣赏”,同时也要强调其担任组长的“非凡的价值”,以便调动起他们。另外,这些被任命的组长,更适合担任人数比较少、工作难度不太大的小组组长,因为这些组长遇到挫折后更容易打退堂鼓。

4.需要建设特色小组的班级

除了常规小组外,我们在建设班级时,可能还会成立一些特色小组,比如篮球小组、书法小组、英语小组等。对于这些特色小组,我们所选拔出的组长还必须“很专业”,要不然就起不到传帮带的作用。要想达到推出“很专业”的组长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他荐(或自荐)+任命”的方式确定组长。

比如,我们班级打算成立信息部,那么电脑高手肯定就是我们追求并任命的对象。

5.需要通过小组管理扭转班风的班级

不少班主任都曾埋怨,每当期末评优评先时,他们都纠结于是否采用全班推选的方式确定优秀学生名单,因为担心个别学生拉票或者选不出理想的优秀学生。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而推选组长,也存在这种风险一

我们必须承认,班风不正的班级确实存在。此时,如果我们依然采用民丰选举的方法的话,那么就极有可能选出一些“江湖老大”来,以致后续工作无法正常落实。

此时,若采用任命的方式确定组长,既能保证组长的基本素质,同时又可以规避班风不正的不良影响,可谓一举两得。另外,这些组长会成为班级正能量的核心,对于转变班风大有裨益。

二、积极意义

事实上,任命组长的方式之所以一直存在着,就是因为有诸多积极意义。

1.基本可以确保选出最优秀的组长

对于班主任来讲,我们肯定想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当组长,这就保证了我们对任命组长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的。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全面衡量,最终选出最优秀的组长:其实,我们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也是想选出最优秀的组长。从这一点来看,民主选举组长和班主任任命组长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另外,确定最优秀的组长,不仅为组员树立了学习榜样,而且为后续小组合作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让每个小组都有竞争实力,让每个组员都有发展信心。

2.是对民主选举组长的有效补充

在不少情况下,我们不适宜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比如前文中讲到的一些情况。此时,班主任任命组长就是对民主选举组长的有效补充。这丰富了确定组长的方法,同时也让我们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和操作性?

3.能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班主任对学生引导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而任命组长正可以达到此目的。

比如,我们在某一阶段抓学风,可能就偏向于让能在学风方面给同学带来引领作用的学生做组长,这时就把确定组长与班级建设的长远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了。

三、负面影响

班主任任命组长虽有诸多积极意义,但运用不当也会造成不少负面影响。

1.不利于传播民主思想

在民主选举组长比较适宜的时候,如果班主任采用了任命组长的方式,就不利于传播民主思想了。

比如,2013年9月,我所带班级升入高二了,这个班级是在2013年5月组建的。也就是说,同学们已经相处两个月了,彼此之间已经比较熟悉了。此时,我在做好前期引导工作的基础上,推进了民主选举合作组组长的活动。从过程来看,学生们热情高涨并积极参与,呈现出“我们是班级主人翁”的民主氛围;从结果来看,我们选举出了七位最优秀的学生做组长,让学生们品味了民主选举结出的累累硕果;从后期来看,七位组长以身作则并尽职尽责,在活动、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带领全班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如果此时我仍然采用任命组长的方式,显然就不利于传播民主思想了,因为我们已经具备民主选举的内外部条件了。

2.学生容易养成“等、靠”的不良习惯

有一次我所带班级在民丰选举组长时,有一位优秀的女生没有报名。我比较好奇,就问她为什么不报名。她的回答让我感到吃惊: “如果我足够优秀,老班你肯定会发现我并任命我的。”吃惊之余,我逐渐意识到可能并不止一个人有她这样的想法:很多学生都缺乏积极参与、主动展示的意识,抱着“等、靠”的坏习惯不放,以至于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鉴于此,我们必须创造更多让学生参与民主选举的机会,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主动参与的快乐体验。而任命组长,不仅剥夺了学生获得这种快乐体验的机会,而且也可能让组长在后续小组工作中养成“班主任不布置工作,就不动”的消极习惯。

3.为后续班级管理埋下“无为”隐患

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报名参选组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基本可以表明这些学生不会有特别想参与班级建设及帮助同学的意愿.如此,这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需要班主任长期的“推动”。班主任不推动,他们就“无为”。长此以往,这些被任命的组长极有可能将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小组管理模式流于形式。

此外,这些“被任命”组长的“无为”的行事作风,极有可能传染给另外一些组长——事实表明,正能量的传播遵循递减规律,而负能量的传播遵循递增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适宜民主选举组长的情况下,任命组长的方式只能是一个补充,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4.容易引起学生及家长说闲话

公平公正的形象,是我们特别需要树立的形象。然而,在不少时候,部分学生和家长都会觉得班主任不够公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种就是“班主任欣赏谁而不欣赏谁”。我们都知道,对于同班的一些学生,尤其是综合素质接近的学生,我们很难清楚地将他们分出一二三来——即便我们能清楚地将他们分出一二三来,学生本人、其他学生及家长也不见得就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任命组长的方式,就极容易引起学生及家长说闲话一事实上,他们说闲话事小,关键是部分学生可能对我们任命的组长感到不认可不服气,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凋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续的小组合作埋下了重重隐患——组员不认可组长,组长就缺乏号召力,小组就没有向心力,这样很多工作都难以开展。比如,有些小组,有些成员往往与组长建立起“非暴力不合作”的关系,这极有町能是组长得不到认可的表现。再比如,有些组长,在评价和管理组员时,部分组员可能觉得组长“偏心,不公平公正”,这也可能是组长得不到认可的表现;还有些小组,在进行成员双向选择时,组员可能不选择被任命的组长,这也是组长得不到认可的表现。也就是说,组员们要求民主,我们就必须民主选举组长了。

总之,不管是任命组长,还是民主选举组长,都需要根据班级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同时需要权衡利弊并做好准备及防范工作,民主要做成真民主,而任命也要合情合理。

(广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赵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