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 投稿菠菜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41次
  • 评分4
  • 17
  • 0

马学军

一、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进,但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其效果还不令人满意。我们经常目睹着许多令人心痛的现象,使我们对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忧虑重重。

现象一:某校组织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学校大队部选派几个优秀学生,在某老师带领下来到某德育实践单位,装模作样一番,照几张像,留下痕迹,活动就算圆满完成,至于学生否能从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德”就无从考证了。倒是有学生私下议论:“我最喜欢这样的活动了,因为可以不上课,还能到处转转。”可想而知,这样的“虚假”德育能培养出一个有道德心的学生吗? 现象二:早晨校门口,教师和学生时常会碰面,学生都会有礼貌地举手敬礼问好。而这时,我们有些教师是目不斜视,昂首进校园……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辨别能力逐渐提高。面对老师们的一次又一次的失礼,他们是看在眼里,发展到最后,有的干脆看见老师就躲得远远的。我们不是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可恰恰我们有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 现象三:学校举行大扫除,很多学生到水池边冲刷完拖布就急忙地去教室拖地,水龙头开着无人理睬,有学生美其名日“节约时间”。水龙头哗哗开了一节课,这种现象看着着实让人感到心疼。当下,校园里的浪费现场非常普遍,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学生却不为所动,非但不反省自己的不良习惯,反而还振振有词:“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的,大家都在这样做。”学生之错,谁之过?

二、道德教育出现了某种偏差

以上类似的道德缺失现象不胜枚举。面对道德教育中尚存在的储多不道德现象,我们不禁要大声问:“我们到底应该拿什么来占据学生的心灵?”笔者以为,当下学生思想观念受到不良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出现了某种偏差:

1.学校道德教育起点错位——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在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传统的、加上形式上不断翻新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得师生穷于应付,不能不说管理者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只是道德教育工作实效仍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忽视了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如,有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出台了若干纪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不许”“不准”字眼随处可见,唯独缺少“允许”,校园文化缺少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而一些学校深受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驱使,常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创造或提供这样或那样的“虚假教育”,道德教育的苍白势必会让学生出现“言行不一”“道德虚伪”“双重人格”。同时,当前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德育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副科”。有些学校连思品课都不正常上,即使课程表上有,但教师在成绩分数面前,只能无奈地选择上语文课、数学课,也因此削弱了日常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也削弱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家庭道德教育信度缺失——学生缺少成长关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德育的缺失主要源于家长们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教育思想。目前一些家长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大环境下,热衷于孩子的学习、分数、请家教,而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认为只要不犯大错就行,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过分的溺爱下,道德约束力逐渐减弱,变得自私、任性、脆弱。另外,高年级的孩子青春期将至,叛逆心理加重,父母常与孩子发生冲突,感情出现隔阂,家长无力管教。有的家长干脆对教师说:“老师,孩子我就交给您了,他听您的,我说什么都不管用呀。”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力。

3.社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学生缺少生长环境。社会道德环境是个体道德成长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推手”。我们社会人理应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但现实中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还是互相脱节,不能拧成一股劲。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孩子心灵中,如,黑网吧、暴力游戏、夜总会、高档名牌、成年人的消极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三、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1.塑造道德精神气质——道德教育重在激励和唤醒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的道德文化,学校的精神气质能直接作用于儿童的良好道德精神的形成。我校从文化细微之处人手,“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幸福童年”“生态文化”“书香校园”的道德文化建设理念,开拓了学校道德教育新局面。

(1)构建书香生态文化——营造德育外显氛围。笔者学校的“文学校园”儿童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以“生态阅读”为切入点,把绿化、美化、德化、净化、文化整合在一起,赋予了学校生态文化丰富内涵。教学区每条长廊上悬挂“习惯”“礼仪”“品格”名言警句的宣传牌,另外,在遍及校园的巨石上,凿字铭文,传意达理,力求每一个角落都能以其优雅的格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师生获得人文的熏陶,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所有这一切,真正贴近学生心灵并为学生提供了小学6年生活最人性的理想德育资源。

(2)确立新德育工作观——塑造教师良好形象。提高德育工作者思想素养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教师智慧讲坛、师德演讲、专业阅读等活动建立道德型学习组织,牢固树立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德育工作的教育意识。我们提出“教师的微笑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心里的德育”的德育工作观,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是一名德育工作者。

(3)选择性校本课程文化——锻造学生道德品质。学校成立了“小黄鹂”少年宫,以多彩的“课外小社团”活动为着力点,在足球、篮球、艺术、文学、科技、阳光体育游戏活动等方面大胆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如,我们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契机,自创的40多个不同的体育游戏项目锻造着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学校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倾力打造大课间带动小课间的“手拉手”活动,通过传唱学生、教师自编的“课间文明童谣”活动,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在选择性“小社团”活动中,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等,获得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的发展,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4)开辟电子屏幕文化——打造实用的宣传平台。学校大门口广场上的大屏幕是开放式宣传平台,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道窗口。我们每月播放精心制作的PPT,展示教师和学生们的活动照片、取得的荣誉等,如,我们把在常熟市自编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少儿足球健美操“足球少年”录像通过大屏幕播放,家长、学生、老师们都产生强烈的震撼,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所学校的老师、学生真棒!”电子屏幕文化隐含着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氛围,润“物”细无声。

2.树立生活化道德观——道德教育重在贴近和融合

我们的孩子身上暴露的道德缺点很突出,这难道是孩子真的不懂尊敬父母、老师?不懂得节约?不是,事实是学生懂得很多,但在行为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正反映了当下一些道德教育的问题: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道德教育要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人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走向知、情、意、行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1)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审视自己。作为学校道德教育重要渠道的德育课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容小觑。这些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审视自己,发展自己。如,笔者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时,播放了校门口放学情况的录像片段,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我行为”进行审视。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表现进行讨论,所有的学生在认识上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的品德课程的目标才可谓真正得到落实,从而产生强大的道德自我约束力量。

(2)让学生在日常的德育细节中潜移默化。道德规范,只有当它们能被学生自觉地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时,只有当它们能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内化”。在日常生活的德育细节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树立身教重于言教意识,积极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如,学校规定,老师要主动问候学生;升旗仪式上,教师也要站好队、行注目礼、大声唱国歌;学生、班级要评阅读之星、书香班级,我们教师首先要参评“书香教师”和“学习型办公室”,并张榜公布结果。潜移默化中,学生也有了良好的自觉行为。

(3)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境遇中体验生活。真实而具体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的体验性活动,有助于触动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直至建构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学校每年举办“爱在六月”献爱心义卖活动,学生捐赠出各种玩具、书籍、文具等用品进行义卖,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影响广泛。近两年,经常有学生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到邮局自愿认购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爱心包裹”捐给全国各地的贫困小学生;2013年全体师生共认购“爱心包裹”80件。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获得的道德体验是深刻的、具体的、实用的,这样的道德教育也才是刻骨铭心的。

3.架好人生的支点——道德教育重在习惯和坚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极好的支点。学校的道德教育理应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确实感到德育有用,德育就在身边,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之中。

(1)确立“分支点切人”的新思路。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实为基”指导思想,确立划分了不同年级的道德教育支点。低年级学生以“习惯”为支点,中年级以“礼仪”为支点,高年级以“品格”为支点,分年级、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专题性道德教育活动,增强了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学校坚持开展“四面流动红旗”评比工作,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人心。道德教育从最常规的习惯抓起,抓得具体,抓得实在。

(2)拓展“合作互补共赢”新空间。习惯养成,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活动,主动为家长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并向家长发放《不良习惯的矫正策略》等有关指导学习资料,家长反响甚好。另外,德育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一个畅通的学校与社区双向信息反馈系统,开展了“小甜橙在行动”“小小法制宣讲员”“社区公德小标兵”等一系列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活动,把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延伸到校外,拓展了“互动双赢”的道德教育新空间。

学校教育就是培养人。不管是为了什么,我们教师都应遵循德育为首的育人准则,真正把德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品德的认知,而是缺少品德目标引领和德育体验活动。或许《除草与种庄稼》的寓言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一位哲学家把弟子带到旷野中,询问如何才能除掉杂草,弟子们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连根拔,可付诸实践总是收效甚微。一年之后再相聚,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杂草丛生的地方长满了谷子,杂草早已不见了,这才恍然大悟。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只有在孩子心田里种上美好的“庄稼”,让美德占据学生心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德教育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