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主要内容的解读

  • 投稿南小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45次
  • 评分4
  • 51
  • 0

■姚 静

2013年2月4日,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它由五个基本理念、六项专业职责和四方面实施建议等三部分内容组成。六项专业职责分别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由专业理解与认识(3条)、专业知识与方法(3条)和专业能力与行为(4条)三个方面组成。

一、规划学校发展

规划学校发展是校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所负有的专业责任,要求校长注重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诊断学校发展现状,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借鉴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组织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多方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共同愿景,实施群体决策,注重学校特色的理念

对于学校而言,共同愿景非常重要,它是一所学校教师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希冀的景象,校长的个人办学理念是形成学校共同愿景的重要基础,它能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个感觉遍布到整个学校的活动中,而使整个活动融汇起来;在校长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校长的个人价值观、信仰、背景、态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要处理的学校问题在思路和方法上可能有一定的偏差。因此,群体决策的有益之处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特色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某一方面来说,学校发展战略的成功就是创造特色和以特色取胜。学校特色的形成受校长的理念、他所崇尚和他志趣所在、名师的教学特色、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殊生活的特色项目的影响。因此,校长要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清楚地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前的特色定位、学校资源情况,学校在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瓶颈。在此基础上,提炼学校办学理念,确定学校的办学特色。

2.掌握管理知识

在规划学校发展方面,校长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作为一个合格的校长,首先就必须认清当前的时代要求,开展好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与研究。如,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纲要》。最近,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十年间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它要求校长在制订学校未来发展方案和规章制度中,要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的主要精神,校长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这就需要校长在制定自己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水平,把一些方案和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执行方案,不偏离国家规定的正确的办学方向,制定自己学校的发展规划,保障学校的改革和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3.落实行动方案,反思反馈机制

选择方案的正确对达成目标至关重要,为了使所选择的方案具有可行性,需要领导者尽可能地估计到未来学校的内部外部环境、资源、教育政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就对校长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有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要结合学校实际,做到创新决策。在方案具体实行过程中,学校内外部环境、国家的政策法规等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规划的执行。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已经不符合现实的执行计划与条款,同时,积极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不断发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做到评价与反思相结合。

二、营造育人文化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标准》要求校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点:

1.突出德育地位

育人是学校的职责,在教育教学、行政事务、组织管理等方面,德育居于学校工作的中心,这是由学校这一特殊组织的基本职责所决定的。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首先应该端正态度,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从专业的角度去掌握领导工作要具备的德育知识,这些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这些知识分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科目中,形成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知识框架。另外,校长还必须全面地了解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抓住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在言传身教中突出德育的优先地位。除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外,还可以根据学校所处的人文环境,与革命纪念馆挂钩,与厂矿企业挂钩,与警校挂钩,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2.养成良好人文素养

《专业标准》要求校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能力。一个民族的教育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传统文化包括忠孝观念、古典诗文、民族服饰、少数民族语言、各地风俗等。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化,只有先学习了解,继承了它,才能去超越它。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不仅要具有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不适应、挫折等问题影响,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私狭隘心理、自卑心理、猜疑强迫心理等各种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校长必须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从而为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4.打造学校精神文化家园

现阶段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方位进行的,校长需要从学校整体管理的视野,认识到打造精神文化家园的重要意义。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信息网络,向师生推荐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和先进模范人物,在潜移默化中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去熏陶青少年学生,努力防范不良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和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另外,校长应领会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对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以此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三、领导课程教学

校长负有按国家标准设置与实施课程的责任,校长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推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施监督和评价教学的制度与方法,养成学生独立的学习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重视以学定教、强调教师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第一,重视以学定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是规范办学行为、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减负提质”的重要举措。作为校长,在“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提高教师对“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上落实“教学五认真”,解决行动问题,加大师资培训,提升“教学技能”,解决能力缺失问题;第二,强调教师成长。要求校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第三,关注学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这要求校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校长应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有所创新,增长智能,提高素养。

2.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

《专业标准》对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提出要求,指出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应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重要需求。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广大校长和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校长不仅需要在教学与课程改革上追求创新,还要在行政管理上追求创新,在教学服务理念、服务流程与学校特色上追求创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引领教师成长

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建立健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树立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这一重要观念,以发展的眼光支持教师成长,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支持教师进步,进而达到推动学校发展的目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很多,诸如教师的学历提高进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骨干教师进修、校际交流、参加各种培训等。这些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素质,但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他的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学校,只有在课堂,才能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促进教师在岗位实践中获得发展,学校需要建立师徒结对制度、新教师上见面课制度、名师示范课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让教师在工作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另外,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必须全面她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途径与支睁条件等特点,熟悉校本培训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为在学校创建各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提供认识论的前提。

2.尊重信任教师

首先,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教师的基本权利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过程中,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根据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权利,指导学生和评定学生的权利,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权利等。其次,要给教师充分的表达权。校长作为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组织者,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教师。因此,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教代会等方式,询问他们的意见。学校重大举措做到教职工共同投票决定,领导班子的功过得失邀请他们参与讨论,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3.具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

以专业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引领教师发展是校长一项新的管理使命,新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注重个性发展、关爱自然、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民主化等,以及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等,校长要学习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论以及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方法,才能引导教师做好专业发展工作。另外,校长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支持教师轮岗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4.激励教师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可以从多元化、多渠道着手。主要包括落实校长的服务意识、实行人文关怀,尽量满足教师需要、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实行情感激励和制度激励相结合、确立目标管理、激发教师信心、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另外,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推行校本教研,完善教研训一体的机制,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

五、优化内部管理

《专业标准》指出,校长应坚持依法治校,崇尚以德立校,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校长要熟悉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1.树立先进的治校理念

在《专业标准》中,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优化内部管理方面,先进的治校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依法治校,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依法治校,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学校工作,校长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坚持依法治校。校长依法治校包括两方面含义: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规章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文件;根据教育相关法律及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实行。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实现依法治校,要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增强执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办学的自觉性,要坚持在动态中完善、强化管理制度,抓好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根据学校的某一些工作的需要制定单项条例,如,《关于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常规教学管理条例》等。第二,崇尚以德立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专业标准》赋予了德育工作新的内涵,要求校长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处事公正、严于律己、廉洁奉献,积极构建科学的德育体系,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中小学校长,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要切实抓好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制度建设,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对校领导及各级干部的评议制度、定期与学校各级领导协商对话制度、提案处理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制度、会议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涉及教职工重大利益的重大问题交由教代会讨论制度等,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定期向教职工代表报告工作,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

2.完善学校组织管理

作为学校组织管理者的校长,应该担起学校组织管理者的职责,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学校组织运行、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学校财务、人事制度的设计与完善等方面切实承担起责任,确保一切学校事务都能得到妥善的安全的安排。首先,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其次,熟悉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学校人事管理遵循平等公正、宽严协调、奖惩并举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福利制度、请假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晋升制度。再次,规范中小学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法规,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相关财务规章制度。最后,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六、调试外部环境

校长应积极发挥学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并组织学校师生参与服务社会(社区)的有益活动。建立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这一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作共赢的先进理念

在理念方面,校长要做到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准则,坚持把眼务社会(社区)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坚信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良性互动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校长要树立合作共赢的先进理念,熟悉各级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教育功能,主动寻求政府部门、社区、家长等外界支持,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创造各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以及成才的条件和因素。

2.具有处理外部关系的知识

校长学习掌握处理外部关系的知识,是实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中小学校长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校长的职责要求除了管理学校内部各种事物之外,还要处理与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学校的公共关系,因此一些处理公共管理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是校长不可或缺的知识。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工作的总思路,要更加强调建立大学、中学、小学的德育纵向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横向沟通,形成课堂教育、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劳动锻炼,党团活动相互补充的新体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面对如此开放的教育形势,校长学习公关知识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了解所在社区、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积极获取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相关的信息。校长在日常工作中的交往对象主要为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及家长、学校的各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校长如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校长更新办学思想,最大限度地争取校内外各方的支持。不同的沟通对象,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只有懂得揣摩对方的心理,体会对方的情绪,才能找到最好的沟通方式,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此《专业标准》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六项专业职责背后有着深刻的导向意义,“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