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药学论文范文,医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 投稿转身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99次
  • 评分4
  • 76
  • 0

李文屏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 研究2种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64例,根据植入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单腔心脏起搏器,一组为双腔心脏起搏器,使用SF-36量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植入0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植入起搏器后,除身体疼痛条目评分(P>0.05)外,其余项目评分较植入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3个月后,双腔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腔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组患者总满意率为54.76%,与双腔组的5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同模式起搏器的效果有所差异,相对于单腔起搏器而言,双腔起搏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为优越,值得临床选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单腔心脏起搏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生活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030-03

[作者简介] 李文屏(1978-),女,云南曲靖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心脏起搏器又叫心率调节器(Pacemaker、Artificial pacemaker),或称电子起搏器,是一种能使用电击对于心脏的肌肉做持续与规律的刺激,以维持心脏持续跳动的医疗器材,主要应用于严重心跳过慢、心脏收缩无力、心跳骤停及某些心脏病患者的综合治疗,在某些疾病中甚至成为不可或缺或唯一的治疗手段[1]。心脏起搏器的植入不仅能维持患者生命,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随着医疗诊疗过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的临床效果,该研究主要研究两种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现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在收治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64例,根据植入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单腔心脏起搏器,一组为双腔心脏起搏器,每组32例。单腔组患者年龄为34~86岁,平均年龄为(62.5±3.2)岁,病程为1~17年,平均病程为(12.5±1.2)年,其中冠心病者12例,心肌病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者5例,风湿性心脏病者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病者4例,复合性心脏病者1例;双腔组患者年龄为34~87岁,平均年龄为(63.5±4.2)岁,病程为1~18年,平均病程为(13.5±1.3)年,其中冠心病者7例,心肌病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者6例,风湿性心脏病者4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病者3例,复合性心脏病者1例。两组患者均为自愿参加该研究,且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起搏器植入禁忌证,与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对患者进行详尽讲解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术前1周内应停止使用抗凝或溶栓类药物,避免穿刺部位创伤或感染。

1.2.2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均由该院心内科职称主治及以上并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完成,取锁骨下静脉为穿刺点,局麻后在X线透视下,插入预定心脏起搏位置,检测满意后固定,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埋入胸部[3]。单腔组植入单腔起搏器,其中包括单腔起搏器24例,频率自适应型起搏器8例;双腔组植入双腔起搏器,其中包括心房心室起搏器19例,频率自适应型起搏器13例。

1.3观察及评价

1.3.1术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3年的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术后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起搏器使用情况等[4]。平均随访时间为(2.34±0.97)年,所有患者出院后第1年随访3次,分别为第1个月、6个月、1年;1年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

1.3.2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由WHO推荐)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评价时间为起搏器植入前和植入后3个月,评价对象为患者本人,视文化情况给予讲解。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总共包括9个维度,36个子条目,其中8个维度涉及生理功能,1个维度涉及心理功能和主观感受,分别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 , 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G),精神健康(MH) 和健康变化(HT) 。评分时先将各条目进行正向化处理, 按条目各项逐项计分, 再将得分按SF-36标准积分转换公式将初得分转换为百分制。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标准积分( 分)=(实际得分—该维度最低得分)/( 该维度最高得分-该维度最低得分)×100[6]。

1.3.3患者舒适度评价采用该院自制带械患者生活舒适度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舒适度测评,测评时间为植入术后3个月。量表满分为100分,评价标准包括满意,总分≥75分;不满意,总分<75分。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价

两组患者植入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植入起搏器后,除身体疼痛条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评分较植入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3个月后,双腔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腔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舒适度评价

单腔组患者总满意率为54.76%,与双腔组的5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 3,P=0.563 7>0.05),见表2。

3讨论

心脏起搏器的起源可追朔到1932年,美国纽约贝斯—大卫医院胸外科医生Hyman在心脏穿刺给药时偶然发现针尖刺心房可使心肌除极而收缩,随即他设计制作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心脏起搏器已进入固率型时代,如今,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功能和技术问世,使起搏器技术更为完善[7]。起搏器按照功能分类包括心房按需型(AAI)、心室按需型(VVI)、双腔起搏器(DDD)、频率自适起搏器(R),治疗过程中主要按照患者心律失常类型,进行合理选择。心脏起搏器植入需要满足一定的适应证,其中主要包括[8]:①缓慢性心律失常;②与心动过缓相关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黑曚、晕厥、意识丧失、乏力、胸闷、活动耐量下降、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等;③排除心肌缺血、急性炎症、电解质紊乱、药物源性等可逆性因素。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电子仪器,可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最终达到恢复心脏正常节律,恢复人体正常活动功能。该次研究将64例严重心律失常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分为双腔植入以及单腔植入,通过对比植入前后生活质量发现,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改善,但相对于单腔心脏起搏器患者而言,双腔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舒适度方面,两组患者满意度并未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与诸葛毅[9]等研究结果接近。说明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同模式起搏器的效果有所差异,相对于单腔起搏器而言,双腔起搏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为优越。同时又研究表明,双腔起搏器的起搏方式为DDD方式,又称房室全能型,其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如果只需采用VDD工作方式,可用单导线VDD起搏器,比放置心房和心室两根导线方便得多,因此对于严重心律失常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而言双腔起搏器更值得临床优先考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俎德玲,诸葛毅,屠晓鸣,等.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436-438.

[2]冯艮娇,罗思妮,杨满青,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6):632-633,644.

[3]李友爱,邓育芬,黄琼意,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6):140-141,142.

[4]梁锦军,杨波,伍晟,等.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随访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196-199.

[5]沈慧珠,林益芳.心脏起搏器植入对中年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1):79-80.

[6]赵亚樵.高龄患者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75-4676.

[7]杨春雷.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及其输出参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75.

[8]马娜,叶玉春,张帆,等.心脏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2):176.

[9]李叶青,廖华.52例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21):2719-2720.

(收稿日期:201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