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药学论文范文,医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 投稿Phi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98次
  • 评分4
  • 51
  • 0

阮彩霞 黄刚强

福州市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州 350009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 方法 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分析患者MRI平扫及其增强表现。结果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11例其他。36例肿瘤直径为0.4~11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强化后4例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 结论 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MRI;垂体大腺瘤;诊断;鉴别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87-02

垂体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眼底改变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相关数据结果显示[1]: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l0%左右,且在20~70岁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脑外肿瘤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2]。因此,临床上,对鞍区病变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诊断、鉴别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MRI在垂体大腺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为了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男37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6.5±0.8)岁,患者病程为(1-6)d,平均发病时间为(3.5±2.4)月;患者对其诊断、鉴别方案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代表性。

1.2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较多,具体如下:(1)压迫症状。患者发病后部分患者容易引起肿瘤压迫,从而造成视力下降、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非特异性头痛等;(2)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患者发病后泌乳素(PRL)腺瘤容易造成患者月经减少、闭经,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Cushing综合症,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症等[3]。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具体方法如下:实验中主要采用SIEMENS公司制造生产的MAGNETOMAVANTO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进行诊断,用正交头线圈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常规行冠状面、矢状面扫描,部分加做横断面扫描。T1WI、T2WI的TR、TE分别为600 ms/15 ms,4 000 ms/90 ms。前者层厚5 mm,层间距1.5 mm,FOV230 mm2,矩阵256×190;后者层厚6 mm,层间距1 mm,FOV230 mm2,矩阵256×190。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2 mmol/Kg。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常规行矢状面、冠状面、轴位扫描,部分患者根据其情况进行横断面的TIWI扫描[4]。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别采用[n(%)]与(x±s)表示。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和大小

该研究中,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患者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其他患者由于肿瘤较大无法确定其垂体内部位置。36例肿瘤直径为0.4~11 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

2.2 肿瘤的形态及信号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对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均匀强化,4例患者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为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图像。患者为巨大垂体腺瘤,强化增强后病灶明显增强,并且通过MRI发现患者海绵窦受损;

图2为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图像。患者为微腺瘤,强化增强后发现垂体中央小片状低信号。图3为MRI矢状位T1WI平扫图像,通过MRI诊断发现鞍区内看见圆形短T1信号,并且肿瘤趋于边界清晰,信号也相对比较均匀。

2.3 肿瘤的间接征象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

3 讨论

垂体腺瘤(pituitaryadenoma)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它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颅内肿瘤。相关数据结果显示[5]: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10%~15%,占鞍区肿瘤的35%~50%。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肿瘤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但是诊断效果不理想,误诊率或漏诊率也比较高,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上垂体腺瘤中研究积极有效地鉴别、诊断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MRI在垂体腺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该研究中,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患者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其他患者由于肿瘤较大无法确定其垂体内部位置。36例肿瘤直径为0.4~11 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这种诊断方法和其他诊断方法相比优势较多,由于垂体腺瘤源于垂体前叶,病灶部位多数位于鞍内,并且经过鞍隔向鞍上发展,从而形成鞍内、鞍上的软组织肿块,这种肿瘤具有多方向生长等特点,并且肿瘤多表现为:椭圆形、不规则等形状,而当肿瘤较大穿过鞍隔时,肿瘤表现为“腰身”呈8字形,雪人征等,此腰征是肿瘤向上侵犯的重要依据。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对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均匀强化,4例患者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7]结果类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垂体肿瘤体积大,当肿瘤发生和发展时经常会压迫周围其他组织,从而造成肿瘤的向上或向下生长,通常以视交叉比较多见,该研究中69.6%患者发生视交叉压迫。此外,垂体大腺瘤生长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向上增长现象,肿瘤会穿破鞍上池,并且在局部形成窄径,瘤体发展时表现为葫芦形,这是鉴别鞍上脑膜瘤的特征之一。此外,垂体大腺瘤发展时还能够侵犯海绵窦,但是部分患者海绵窦轻微累及和存在单纯性的压迫式常规方法很难诊断和鉴别,只有当海绵窦外壁和颈内动脉壁之间存在明显的一次信号后才能够认定为肿瘤组织侵犯海绵窦,如果患者两侧海绵窦外壁均表现出对称性受压、移位,并且单侧外壁出现呈对称性外凸为受压移位,此时临床诊断、鉴别时考虑侵犯可能性比较大。临床上,虽然垂体大腺瘤侵袭海绵窦发生率较高,但患者发病后并不会造成颈内动脉管腔出现狭窄及其他颅内神经症状,临床诊断时应该和其他鞍区肿瘤区别。

通过对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和鉴别,患者采用MRI诊断时应该进行常规MRI平扫,并进行增强扫描,必要时则需要进行延迟扫描。此外,在诊断、鉴别过程中要主要观察患者垂体肿瘤的间接征象,尤其是对于冠状位检查时能够早期发现肿瘤。最后,患者诊断过程中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有无内分泌异常等,提高临床诊断率。该研究中,56例患者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8]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杜函泽,李康,朱惠娟,等.垂体瘤的长期治疗及人文关怀[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3(2):116-19.

[2] 尹所,薛鹏,杨继周,等.3.0Tesla场强下全身类PET与常规MRI技术对转移瘤显示能力的对比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93-95.

[3] 左敏,杨先春,杨克勤.MR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86-87.

[4] 巫恒平,仲建全.神经纤维瘤病MRI影像学表现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84-85.

[5] 洪楠,王屹,孙燕萍,等.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综述[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0,9(3):216-218.

[6] 吴国昌,李伟,龙晚生,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3):21-23.

[7] 刘秀民,张振勇,王海波.低场MRI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分级价值.中国医学创新,2012,9(6):73-74.

[8] 高志翔,周旭峰,张丽雅,等.MRCP结合MRI在壶腹癌中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90-91.

(收稿日期:201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