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药学论文范文,医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 投稿丽茗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20次
  • 评分4
  • 66
  • 0

罗 麒

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云南宣威 655400

[摘要] 目的 具体分析临床上关于颌下区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诊断方法,并给予其相应治疗,以有效避免临床误诊误治的现象出现。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分析与诊断,进而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局部检查、淀粉酶检查与穿刺检查以及辅助B超检查后被确诊,且经过相应手术治疗,而术后的病理检查也证实了临床诊断,手术成功率为96.67%,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且病症在3年内未复发。结论 对于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其颌下区可局部触碰到柔软囊性肿物,且经穿刺检查与淀粉酶检查显示为阴性,而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摘除其舌下腺,并切除与腺体相连的囊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断依据

[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83-02

在临床上,舌下腺囊肿属于一种唾液腺黏液囊肿,一般是由于腺体或导管受到损伤、破裂后,黏液进入到组织内而形成的,多没有上皮衬里,而也有少部分是因为舌下腺的导管远端受到阻塞,近端分泌液发生潴留而形成的,且这种是有上皮衬里的[1]。同时,该病症一般可有三种类型,即单纯型、哑铃型与口外型,其中,口外型在临床上较少见,又可被称为“潜凸型”,多位于口外的颌下区,极易造成临床的误诊与误治。为此,该研究回顾性的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总结出该类患者具体的临床表征与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分析该院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15~35岁,平均年龄是(20±3)岁,所有患者均是单侧发病,其中,40例为左侧,20例为右侧,病程1个月~3.6年,且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舌下口底无囊肿,而颌下区有慢性增大无痛性的柔软肿物。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局部的手法检查、淀粉酶检查与穿刺检查以及辅助B超检查,其中,在局部的手法检查中,所有患者均显示为不同程度的颌下区肿大,且用手触及可碰到柔软的囊性肿物,但并无压痛感与压缩感,且皮肤的色泽也比较正常,在表面未出现粘连[2];而在淀粉酶检查中,2例显示为阳性,58例显示为阴性;在穿刺检查中,所有患者均可抽取到蛋清样的丝状粘稠液体,而在辅助B超检查中,所有患者颌下区均表现出不同大小囊肿,但无明显的包膜。在该次研究中,若经淀粉酶检查为阴性,且可穿刺抽取出蛋清样的丝状粘稠液体而被初步诊断为颌下区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而后在手术探查与术后的病理检查中得到进一步确诊[3]。

1.2.2 治疗方法 (1)麻醉处理:积极引导患者取半卧位以便于充分暴露手术区域,因为该体位不会使患者口腔内血液与唾液完全流向咽部而刺激其产生吞咽感。由于所有患者均能主动配合手术治疗,故于术前给予其舌神经阻滞与局部的浸染麻醉处理,而麻醉药多注射在患者口底粘膜、囊肿与舌下腺之间,从而更加便于术中分离口底粘膜、囊肿与舌下腺,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2)舌下腺摘除术:所有患者均被给予经口内的舌下腺摘除术,依次从外侧、前端与内侧、后端进行舌下腺剥离,并将那些同腺体相连的部分囊壁彻底切除。具体为:在患者口内舌下的皱襞外侧做一切口,并沿着切口将口底粘膜切开,用弯止血钳插进切口,并于粘膜创缘与舌下腺间进行钝性的分离,以充分暴露出舌下腺与囊肿。而后分离舌下腺及其囊肿之外的前部与侧部区域,即从患者的下颌骨内侧开始进行舌下腺分离,进而逐渐游离其舌下腺底部与外侧部,而后再继续游离内侧部与后侧部。同时,需注意,由于舌下腺的内侧与颏舌肌间存在颌下腺导管、舌深动静脉与舌神经等结构,故在分离患者舌下腺内侧时,需最大限度减少对下颌下腺导管与舌神经的损伤,并确保术术中光线的充足,术野的清晰;待将颌下腺全部分离之后,就可行舌下腺与囊肿的完全摘除了。

(3)伤口缝合:于术后将囊腔内的囊液抽尽,进行颌下加压包扎至少一周,而对于那些术后仍存在囊肿残余的患者,可再次给予其抽吸与加压包扎,直到囊肿完全消失。同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处,并嘱咐患者进行舌头左右与前伸运动,并于充分止血之后,稀松缝合粘膜创口,合理放置橡皮条进行引流处理,次日再将其拆除[4],并在术后常规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做好术后感染的预防处理。

(4)手术注意事项:在手术治疗中,切口应选择在舌下皱襞和下颌骨内侧两者间的中线上面,从而在避免损伤到颌下腺导管的同时,便于术后创口的缝合。而在分离患者舌下腺内侧及其后部的时候,需最大限度保护好重要组织,若囊壁破裂了,则可在将囊液吸出之后再进行舌下腺的摘除,并尽量完全清除囊壁。而在术末,则需仔细检查创口,做好出血点的结扎处理,以免形成口底血肿,造成患者上呼吸道的通气障碍。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局部检查、淀粉酶检查与穿刺检查以及辅助B超检查后被确诊且经过相应手术治疗,而术后的病理检查也证实了临床诊断是颌下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其中有2例经口内的舌下腺摘除的患者,因术后颌下加压包扎的时候太短,而出现颌下区肿胀的情况,而后经过再次囊液抽取,并加压包扎后痊愈,手术成功率为96.67%。同时,所有患者在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舌神经损伤或颌下腺导管损伤等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总体治疗效果良好,且病症在3年内均未复发,见表1。

3 讨论

3.1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

在临床上,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又可被称为“潜凸型舌下腺囊肿”,多位于机体下颌舌骨肌之下的颌下三角或是颏下三角区,且多为外渗性的囊肿,极少出现潴留型的囊肿,且囊壁多没有上皮衬里,多是因舌下腺的导管或是腺泡破裂之后,唾液出现外漏产生的,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颌下或是颏下区有囊肿出现,而舌下区却无异常表现。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是由于下颌区舌骨肌同舌骨舌肌间存在着自然解剖缝隙,而且42%左右的患者在舌下腺的下颌区存在舌骨肌疝,从而使得当舌下腺部分的分泌物会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以上通道进入到颌下或是颏下区域的间隙中,从而形成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5]。而在B超检查中,该类患者颌下与口底均可见不规则的囊性回声区,且边缘较毛糙,而内部的液性暗区则表现的均匀清晰,在腔内也未显示血流信号[6]。同时,对舌下腺囊肿进行穿刺,可发现其液体呈现的是淡黄色的较粘稠的液体,且可拉成丝状,而这也正是该类病症的一个主要特点。一般情况下,舌下腺囊肿多属于舌下型,而口外型比较少见,故临床上对该病症认识较少,缺乏一定的了解,而这也正是该病经常被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7]。

在该次研究中,所选的观察对象主要是颌下区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对于该类患者病症的诊断,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局部的手法检查、穿刺检查与淀粉酶检查、辅助B超检查以及囊肿造影+CT检查几种检查方法,其中,穿刺联合淀粉酶检查是该病症的主要检查方法,对定性并有效区分颌下腺囊肿与舌下腺囊肿意义重大[8]。一般来说,颌下腺为一种混合性腺体,主要分泌的是浆液与粘液,而舌下腺则分泌的是黏液,且不分泌淀粉酶,而且相对来说,颌下腺囊肿更多罕见,并且其穿刺液相较于舌下腺囊肿也更为稀薄。在该次研究中,17例患者于颌下囊肿内均抽出了蛋清样的粘稠液体且可拉成丝状,而在淀粉酶检查中也显示为阴性。所以说,蛋清样的丝状粘稠液可看作是舌下腺囊肿患者作为显著的一个诊断指标,同时也是有效区分囊性水瘤,因为囊性水瘤的穿刺液表现为清亮水样的液体,且没有粘丝,经涂片检查显示有淋巴细胞,而鳃裂囊肿的穿刺液则显示为清亮色,或黄,或棕,含或不含胆固醇[9]。但是,也有研究报道,该类患者的淀粉酶以及黏液检查显示为阳性诊断。如有些研究者通过对87例舌下腺囊肿患者进行穿刺液的淀粉酶诊断,结果显示,有76例患者实验结果为阳性,占了总数的87.36%。而对于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所选患者的颌下腺导管同舌下腺囊腔因交通支所导致的,使得淀粉酶检查显示为假阳性,故在临床淀粉酶检查过程中,需同粘液性状相结合进行综合性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0]。而且,倘若在进行抽吸检查时,其所选的穿刺针头过细、或是操作不正确,亦或是患者下颌区的囊肿分布位置比较深等,也是极易出现假阳性检测结果的,故在定位或是诊断不明确的时候,必须借助其他检查手段。如B超检查就可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它对囊肿的体积测定与定性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却缺乏特异型。在该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B超检查中均可显示颌下区的囊肿影像且未可见显著包膜。而在上述检查之后,在应用囊腔造影加CT检查,则可准确判断出囊肿大小,具体的走向以及其同舌下腺间的关系,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

3.2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

一般来说,对于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均需给予舌下腺摘除术与周边囊壁切除术,该手术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具有一定的美观性,相对减少了术后缝合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如王兴强等[11]人就通过对29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给予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的舌下腺摘除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并未出现舌神经损伤或颌下腺导管损伤等并发症,且术后随访0.5~10年,也未有复发情况,整体治疗效果显著。而在该次研究中,所有患者也均被给予了经口内的舌下腺及其周边囊壁摘除术,虽效果显著,且所有患者在3年内均未出现病情复发情况,但却有3例患者出现了舌神经损伤与颌下腺导管损伤事件,究其原因,可能同术者操作技巧不熟练等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采取该手术可以给予该类患者有效治疗,是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推广的。同时,有研究显示,倘若在术中未完全抽尽囊腔内的囊液,且术后未进行充分的加压包扎,而黏液也未被完全吸收,是极容易致使患者在术后并发感染的。为此,在手术过程中,术者可利用大量盐水反复冲洗囊腔,并最大限度抽取干净囊腔内的囊液,并在术后确保口底的引流通畅,于患侧的颌下区至少加压包扎一周以上,从而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总体治疗效果[1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鋆.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9例诊治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8):1010-1012.

[2] 丁修明,张祥.98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94-95.

[3] 郭琦.32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64-365.

[4] 王加爱.手术治疗舌下腺囊肿2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 33(6):66.

[5] 方玉军,潘金虎,韩娟.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例超声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9):648.

[6] 邸瑞玲,刘邦全,张丽娜.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2):184-185.

[7] 盛国民,高东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21例诊治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39.

[8] 杨宁,刘丽辉,高爽,等.以颌下肿块为表现的舌下腺囊肿口外型1例[J].医学信息,2014(18):633-633.

[9] 陈倩倩,徐秋华,燕山.舌下腺囊肿的超声诊断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3):205-207.

[10] 张丽杰.舌下腺囊肿2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13(9):157.

[11] 王兴强,张永宽.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治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6):521.

[12] 鄢少君,章宏毅,周华彬,等.舌下腺囊肿颏下型1例诊治及误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6,38.

(收稿日期:201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