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药学论文范文,医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医药学的发展路径及启示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4
  • 阅读量141次
  • 评分0
  • 0
  • 0

  最近也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撰写医药学的相关论文,所以也都是会感到特别的迷茫的,为了协助广大医药界同仁写好医药学论文,提高写作水平和提升稿件质量,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医药学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援疆医生对哈萨克医药学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哈萨克医学是有着鲜明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哈萨克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期间对哈萨克医学经典著作《奇帕格尔巴彦》手抄本(以下简称《哈医经典》的整理及挖掘,标志着哈萨克医学体系的建设初步开展;2010年在新疆医科大学开办哈萨克医学本科班,首批招收民考民30名学生,标志着哈萨克医学的传承由祖传、师传等传统形式向学院教育这种现代形式转变。如何把握“崇尚天然、回归自然”、发展“绿色药业”,这种世界消费潮流的机遇,认真解决哈萨克医药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繁荣民族地区经济,让哈萨克医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哈萨克医学;哈医经典;奇帕格尔巴彦


  哈萨克医药学是有着鲜明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医药学。身为黑龙江省援疆中医医生,在哈萨克医医院工作调研之后,看到哈萨克医药学发展滞慢,实属心急,拜访新疆知名学者王仁老先生,咨询哈萨克医医院院长叶尔江院长,请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特聘教授李冀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留英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潘玉君教授,中国认监委GLP检查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周忠光教授等诸位老师之后,深入思考,总结心得,由于个人思想局限性及认识局限性问题,如有错误之处,请多包含。以下拙见希望对民族医学发展略有作用。


  1争取全国学术地位,科研当先


  哈萨克医药学在全国知名度及学术地位偏低,争取全国学术地位,科研当先,而目前哈萨克医药学缺少知名的科研技术人才及科研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建议短期借助外力加强科研建设,动员援疆高层次医务科研工作者带队申报地方及国家科研课题项目,一方面延长援疆医务科研工作者在疆援助时间及工作热情,一方面加强哈萨克医药基础科研建设及科研人才队伍培养,同时为哈萨克医药发展争取大量科研经费。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培养基地


  发展哈萨克医药学不是哈萨克民族自己的任务,目前哈萨克医药学没有本医学的硕士及博士高层次学历人员,缺少人才梯队是哈萨克医药学长久持续发展的硬伤,而目前哈萨克医药学没有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针对这一问题建议短期哈萨克医药学高级职称人员在新疆医科大学及其他本科高等院校申请硕士研究生外聘导师资格及博士研究生外聘导师资格,培养哈萨克医药学硕士及博士,补充人才梯队。待人才梯队培养充分申请哈萨克医药学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实现人才队伍延续。


  3完善医药学基础理论建设,古今兼顾


  哈萨克医药学理论知识匮乏,是哈萨克医药学高层次人才难于培养的原因之一,目前有效的古书仅《奇帕格尔巴彦》,目前著作流行的也仅有王仁,马尔江等几位学者的著作,教学中缺少全国认可的系列教材。建议组织全国高校高层次医务工作者编写哈萨克医药学系列创新教材,借此增加与全国高等院校合作机会,取长补短,巩固现代理论基础。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动员全国高层次医务工作者参与整理收集哈萨克医药学古籍文献。


  4整合优势力量,抱团取暖


  哈萨克医药学目前分散在哈萨克医医院,哈萨克医药学研究所,卫生技术学校,软件硬件都相对分散,在目前整体实力落后情况下,建议整合优势力量,院校,研究所合并,管理集中,哈萨克医药学研究所研究成果报送哈萨克医医院实践,哈萨克医医院实践后通过卫生技术学校授课传播,从而提升整体实力,参与国家民族医学竞争,学习蒙医,维医,藏医,争取全国开花。


  5以人才促发展,借人借物


  目前哈萨克医药学发展滞后,缺少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停留在专科水平,本科教育依托于新疆医科大学,难于充分发扬哈萨克医药学,而高层次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建议短期开通绿色通道,包括职称,薪金待遇等,签署工作年限合同及任务合同书,引进高层次人才,或者同等职称转化哈萨克医药学职称体系,留住人才在疆。


  6加强思想建设,牢记使命


  加强哈萨克医药新入工作者思想建设,不论西医、中医或任何民族医学毕业生只要到哈萨克医医院工作,均强行进行一定阶段的哈萨克医药学教育,目的使哈萨克医药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个人使命。晋级职称发放执行哈萨克医药学职称体系,稳定哈萨克医药工作者在疆决心及工作决心。


  7突出民族特色优势,扩大宣传


  任何一种医学都是一种与疾病斗争的方法,都存在其局限性,民族医学工作者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中医、西医、民族医、能解决患者问题就是好医,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方法。民族医务工作者需要发觉,突出民族医学特色优势,扬长避短,力所能及,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宣传,做大做实,使民众知道民族医学能做什么,不要盲目抱怨民众不理解,民众不理解说明没有宣传到位。与西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完整性。


  8建立民族医资料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挖掘、整理民族医学古籍文献和临床经验,提高开发使用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民族医院、研究所、学校合并建立民族医资料馆,把研究资料保存下来,整理出来,发动基层有偿捐献民族医药资料,防止个别科研工作者在职位时利用国家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收集资料据为己有。但是不要盲目鼓吹,崇拜,无论是挖掘、整理民族医学的古籍文献资料,还是总结民族医独特的临床经验,都决不是发展民族医学的终极目标,而仅仅是为临床实践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同时积极申报专利,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9加强各医学合作,取长补短


  无论任何医学都不可能得到绝对完美的结论,往往存在精华与糟粕混存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各医学都是以人类的健康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有效的实践方法,也都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所证实,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总是各具春秋,有长有短,难分优劣。这一现实,对各医学来说,无疑是面临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新决策。如果各医学仅仅是为了自身存在的“稳固性”,脱离事实,片面地夸大本医学的“优越性”、“可靠性”和“科学性”,霸道地否定、排斥或“改造”其他医学的现实存在,关门闭户大搞“自我建设”,实际上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任何医学的自我建设始终都绝不可能在关门闭户的环境中完成,而是通过不断地借鉴其他医学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身的内涵建设。作为民族医学工作者应该心胸开阔,与各医学,尤其是西医学和中医学建立合作关系。


  10扩大名医效应,延续学术传承


  哈萨克民族医药人员很多散在民间,由于不符合《执业医师法》准入条件,行医资格受限制或被取缔,他们亦农亦医,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服务,其中不乏一些诊法手段独特、临床疗效显著的个体行医者,这些人大多年事已高,由于名不正,更难收徒。制定相应政策扩大名医效应,延续学术传承。


  作者简介:郭蕊珠,黑龙江省120急救中心,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援疆医生。


  第2篇:中国民族医药学概论授课体会


  林於(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400331)


  摘要:大学生作为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思想认识对全民族的思想与行动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高校中开设中国民族医药学课程,使大学生在感悟丰富的民族医药的同时,拓宽他们的视野,可使大学生感受到各民族医药的神奇,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从而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心,更加激励爱国主义的精神,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国民族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民族医药;人文素质


  民族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精华,然而在当今西医盛行的今天,推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医药文化尤为重要。要推行与发展,就得有继承和创新。只有把精髓留下才能实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高我们中华民族医药的水平。


  在大学中开设中国民族医药学公选课,能使大学生们了解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反复实践、逐步完善的经验医学。它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各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中药组成部分。了解中国民族医药学的同时也可利用民族医药的知识进行预防保健及维护自身的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


  对于人类的疾病,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高深的见解。只有实现求同存异才能让各个民族的医药继承发展下去。求同即为寻求共同之处,发扬确立其科学性,这样也能避免某个民族独立发展时走些不必要的弯路。存异即为保留每个民族的特色并发扬下去,也许某一种民族诊治方法能够成为某种疾病独一无二的治疗思维或方式。


  很多学生听课后深有感触:


  2013级口腔医学院谢思洪:“本学期听了老师所讲解的藏族、蒙族、回族等民族医药理论,我受益匪浅。从PPT和精彩的纪录片视频中,我深切体会到每个民族其医药文化的庞大精深。作为一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人,从小生活在苗族氛围的我自然对苗药较为感兴趣。”


  2012级临床七年徐伟:“中国民族医药在我看来,是我修过最有意义的选修课。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首先,我自己是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学生,尽管不是中医学或者药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民族医药的兴趣,很有幸选了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经过第3周到14周,短短12次课的学习,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民族医药的世界。”


  2014级第一临床学院刘雪莹:“我从小在青海长大,那里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和回族,通过这学期中国民族医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民族的医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2013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曾维薇:“既然每个民族有这么多有价值的药物,如何让它变得更好,也就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如果它一直停滞不前,终究也是会被淘汰的,那就有点可惜了。学完这门课,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原来大自然中竟有这么多的植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药用价值,这是何等伟大的事情。只有让这些少数民族医药不断的进步发展,才会长久保留,不被淘汰。


  2013级第一临床学院李金昌:“之前,以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学就是中国汉族医学,而那些少数民族的医学只是在武侠小说里出现的苗疆巫蛊和五毒教之类的东西。然而,在本学期学习了民族医药学这门课程之后,一个民族医药宝库展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少数名族的医药文化也是如此绚丽多彩。一个个独特的民族、一种种神奇的疗法和奇特的草药让我开始了解到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难看出,大学生是非常热爱民族医药,在民族医药神秘而庞大的资源中感受它们魅力。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藏族、蒙族、维族、壮族等医药。


  如: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三因学说[1]”的“龙”、“赤巴”和“培根”与中医理论相吻合。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气)、“赤巴”(胆)、“培根”(涎);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出现龙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协调状态。在藏药方面,抗疲劳、延缓衰老、抗癌作用的冬虫夏草;活血养血的藏红花;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的藏鹿蓉;具有神奇疗效的藏天麻、臧灵芝、藏贝母、藏雪参、蕨麻(人参果)、龙胆花等等。每种藏药都有其特殊的种植条件和炮制方法以及适用症状,这其中都饱含广大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辛勤的劳动成果。


  又如蒙医学理论体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协日、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六种[2],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蒙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有其独特的用药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配方以及临床用药。蒙医用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较全面而客观地揭示了蒙医用药治疗原理。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其中沙棘、多叶棘豆、硬毛棘豆、香青兰、蒙古山萝卜花、黄花黄芬、冷篙、文冠木、金莲花、紫筒草、瑞香狼毒、苦豆子、糙苏、肾叶囊吾、缓草、甘草、蒙古黄蔑、麻黄、肉欢蓉等有着蒙古高原特点的地产药材为蒙药的主体。


  维吾尔医药学是生活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祖先及古代维吾尔人在悠久的历史中,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积累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维吾尔医药学是维吾尔族祖先长期同疾病不断作斗争而积累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如“艾尔康”学说、“密杂吉”学说、“合力提”学说、“艾扎”学说、“库外提”学说、“太比艾提”?学说、“艾非阿勒”和“艾尔瓦”学说、“赛艾提”学说、“买热孜”学说、“塔西合斯”学说和“依拉吉”学说等[3]。维医常用药材如阿魏、锁阳、大芸、雪莲、甘草、贝母、麻黄、紫草、菊芭、阿里红、毒参、藏茵香、刺山柑、圆柏、欧洲鳞毛蕨、华松罗、旱梅衣、石花、车前、天仙子、菟丝子、茵陈、一枝篙、牛至、骆驼蓬、刺糖、心草、药蜀葵、睡莲、茜草等约70余种。栽培的种类有:小茵香、孜然、洋茵香、阿育魏、芹菜、漪萝、黑种草、草红花、西红花、芫姜、罗勒、药西瓜、落兰、玫瑰花、薄荷、巴旦杏等30多种。


  还有壮医药也是感兴趣的,壮医药是居住在广西地区的壮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在远古时期便积累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一些有效方法和药物,萌发了壮医壮药。悠久的历史、古朴的理论、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和数以万计的灵验药方,成为了我国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先民是最早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壮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有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天人自然观。而广西是我国中草药资源的天然宝库,蕴藏药用物种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占全国总数的1/3),排全国第二,川、滇、黔三省同被誉为我国中药材四大产区,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蚜、蟋蛇、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


  其他傣族、回族、苗族、朝鲜族、瑶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医药也使学生们无不感到惊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民族医药在历史上曾作为民族地区的“主流医药”,在保障各民族的繁衍和人民健康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民族医药学属于中华民族,和中医药一起代表着中华文明,承载民族传统和文化价值。保护中华文明,传承中华精髓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大学中开设民族医药学公选课,能提高民族精神,更加激励爱国主义的热情。因此,发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加大民族医药学宣传力度,是全民族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对民族医药的宣染是非常必要的。


  第3篇:浅谈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路径及启示


  邹敏(江西省于都县贡江医院,江西于都342300)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中西医学的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在不同时代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不同发展路径,以及相应的特点与内容。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了中西医学伦理思想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包容性与启示。


  〔关键词〕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发展历史;特点;内容;路径;启示


  医药学的伦理思想与医药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中西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医药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条件会导致医药学家研究的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所表现出的特点与路径差异巨大。


  1中国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与技术条件和客观物质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府干预脱不了干系。在唐代,经济的繁荣促使了当时医药发展水平的领先地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纷纷来到唐朝学习中国的医药技术,当时朝廷为了保证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用药安全,便颁布了《唐新修本草》[1],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药典,同时朝廷还制定了相应的医药法规,确保医药道德规范能够得到落实。到了宋元明清朝代,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败,同时由于连年战争不断和疾病的盛行,人们在与伤病斗争的过程中,也在推动我国医药水平的进步,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重要的医药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医药学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实践中确定了道德评价标准,同时也将道德评价标准作为利益获取的前提条件,人类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伦理思想观念,并指导人们进行行为选择。(2)古代医药学伦理思想有非常鲜明的儒家思想文化,“爱人、行善、慎独”在古代医药学伦理思想中得到发扬[2],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药学伦理体系。(3)对实践人员的道德要求,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只有德才兼备,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满足行医的基本要求,并且对行医者提出了仁爱救人的作风标准。


  近现代中国医药学伦理思想受到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基本的规范与医药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形成,对实践人员提出了明确的道德要求,并将其作为医药实践人员的行为准则。(2)医药学的原则与道德思想与医药学的管理法规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医药学的实践中发挥着充分的约束作用。(3)已经形成了医药学伦理建设的考察队伍,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进行新课题的研究,切实的发挥了医药学伦理思想在科技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西方医药伦理思想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西方医药学的伦理思想最早起源与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古埃及等地。其中古罗马是西方的医药学水平进步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在古罗马,人们为了保障药物的治疗作用,便提出了指导医学实践的思想,要求医药实践人员严格的按照程序进行制药。到了公元2世纪,医药学伦理建立了专门的药房,使用植物进行配药[3],这对于西方医药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方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历史研究表明,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医药伦理思想发展并不是连续的,虽然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有医药道德规范的条文,但是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不具备中国古代医药伦理思想与规范、法律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西方古代医药伦理思想没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当时遵从西方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医生较少。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临床新药的不断应用与医药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药物的临床试验伦理,同时也开始注重实用国际性的宣言与条例对医药道德方面进行建设,建立起了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医药学伦理道德规范[4]。


  对西方医药伦理思想的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医药伦理思想的理论化与系统化,与医药学的时间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关联。人道主义思想在促进医药伦理思想发展的同时,也逐渐的成为医药学伦理思想的主线与核心,将医药伦理思想规格与相应的管理法规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形成较强的约束力。


  3当代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启示与包容性


  中国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发展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但是社会仍然在不断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阶层与社会分工的形成,思想家也逐渐的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独立在社会中,同样医药学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积极的探索能够协调关系的规范与原则。中国的医药学伦理思想的发展有非常鲜明的连续性与继承性的特点,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约束力。中国近代的医药道德思想与革命有着紧密联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5]。


  在美国,医药学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具有特别的意义,美国国籍制药联合会要求医药师应该对病人的利益负责,应该公平的对待所有病人,尊重病人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保守病人的秘密。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尽心尽力的为个人、为社会服务。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逐渐的认识到医药学伦理思想的重要性,社会才逐渐鼓励人们听从医药师的嘱咐与指导,社会与政府也一直要求医药师必须遵循管理法规、刑事法律以及道德规范,在职业活动中不得进行任何有损药学职业信任度的活动。


  经济的全球化,让中西医伦理问题完全暴露出来,也进一步启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问题进行思考[6]。医药学伦理研究也是如此。西方医药学伦理极大的规范了医药业的发展,借鉴、学习西方先进的医药伦理思想,有效规范我国医药学从业人员的行为,对于保证医药品质,实现医药学为人类健康服务有重要意义。


  第4篇:多学科交叉的医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邱磊,张俊平,胡振林,丁力,陆一鸣(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依托基础学科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构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新模式,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医药学专业;研究生


  为了更好地体现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的学科交融,实践“转化医学”战略,我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为目标,依托基础学科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构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新模式[1]。


  1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


  对医药学专业研究生而言,课题的实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关键。从高等教育角度看,目前制约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是: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部分临床专业存在实验场地有限、带教教师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校于2009年启动了“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建设工作,在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依托药学院生化药学教研室现有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蛋白质功能室等多个实验平台,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该中心每年可吸纳10名左右研究生开展多为一年期的实验项目研究,特别优秀的项目可申请延期一年。


  2以自主管理为主,探索并完善实验中心运行模式


  在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中,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2],依托教研室运行及日常管理制度,在研究生院的协调及经费支持下,每年公开发布招标指南,面向全校基础学科及临床医院公开招标课题,任何具有创新性想法的研究生都可通过项目遴选的方式进入创新实验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在这样一个具有开放、共享、自主创新特点的实验中心里,多学科交叉融合,使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学科有直接交流的平台,能共享实验室资源和中心导师组的指导,解决了部分研究生开展实验研究困难的实际问题。


  在定位上,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3],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适于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其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在模式上,真正实现开放,打破一人或一组人专用实验室的模式;在目标上,定位于高层次人才的孵化,以激发研究生的自我创造力为目标;在运行中,以启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方式,全面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带动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等相关活动的开展,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和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过程与环境,促进了研究生特别是跨学科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以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室、教学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中心、科研设计与实验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体系。


  3以“转化医学”为导向,实践多学科交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为目标,以“转化医学”为导向[4],依托基础学科的专业特色,建设“新药发现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基础研究与临床专业的优势学科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从而推动研究生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创新实验中心的日常运行中,突出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创新实验中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吸收相关专业的优秀研究生组成创新团队,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以创新中心为平台,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与科研协作,自主开展创新研究,拓宽了科研思路,碰撞了创新思维,形成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研究生学术群体,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与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中心带教导师组,为研究生提供相关学科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持;鼓励研究生跨学科合作,通过文献分析、课题汇报等开放式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学科(尤其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间的交融合作,研究项目涵盖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消化内科等学科。


  多学科交叉的医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此有彼无、此无彼有的联合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