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院管理论文范文,医院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小医院检验科房屋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 投稿五更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424次
  • 评分4
  • 24
  • 0

刘晓华①

【关键词】中小医院 实验室管理 房屋资源

【摘 要】目的:对医院检验科房屋资源进行高效开发利用。方法:使用面积开发方面,采取拓展加节约的方法,设计架式边台结构,由平面转向立体,合理配置设备资源省下占用空间;狭小空间开发方面,采用扩张加放大的方法,尽量利用现有面积,运用建筑设计视觉效果虚拟空间。结果:扩大实用面积达4倍,节约设备资源及其占用面积,改善操作环境,实践证明运行良好。结论:检验科房屋资源得到高效开发利用,空间疏密有度,操作流畅,环境怡人,是检验科房屋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再开发的实例。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技术科室,为诊疗活动提供决策参考。检验科用房是开展检验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房屋的建筑面积包容着赖以工作的仪器设备及操作空间, 是检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将房屋、设备等列为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1 ]。我院是一个综合性中小型医院,长年为部队官兵和地方群众服务,日门诊量最高达700多人次,体检达400多人次。检验科开展检测项目290多项,大小仪器设备60余件。检验科占地面积约300m2,但由于房屋较分散,大部分设备和工作量集中在60m2左右的范围内,日工作量高峰时达700多检测人次。近年来工作量增加,仪器设备增加,但科室面积却很难调配和扩大,由此带来的如面积短缺与仪器设备投入的矛盾、空间狭小与工作情绪的矛盾日益突出。我院通过研究实践,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处理检验科用房矛盾,取得优异成果。

1 用房面积受限与仪器设备增加的矛盾及解决

1.1 我院检验科仪器设备配置情况社会发展对医疗服务要求不断提高[2],推动了医院对仪器设备的投入。我院检验科在原有OLYMPUS AU400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光电血球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BIO RAD酶标仪、血液流变学分析仪、血凝仪等仪器基础上,本着有计划[3]、有意义、按需逐步引进的原则,新增了TOSHIBAA c c u t e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Access2全自动化学发光仪、ABX PentrM S 6 0 血细胞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等,使血球分析仪数量达到5台,尿干化学分析仪数量达到4台,加上用于专项检测的免疫定量分析仪、免疫荧光检测仪等各类小型仪器,仅操作电脑就达10余台,在检测深度、广度以及速度、准确度、精密度大大提高的同时,对检验科用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检验科房屋建筑面积扩增的局限

检验科是提供现代化检验检测活动的场所,其占有面积一般无硬性规定,以适应日常工作与满足生物安全防护需要为准。在科室发展中,相对仪器设备建设,房屋建筑面积扩增受到了较多制约,如全盘规划的限制,科室发展离不开全院的大局[4],在医院房屋精细化管理,统一部署规划的前提下,检验科用房往往并不能如愿扩增,新增设备往那放,成为科室引进仪器设备的瓶颈,形成了仪器设备增加与安置面积受限的矛盾。

1.3 对房屋面积和仪器设备的选择房屋面积和仪器设备都是提升服务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两者递增速度遇到矛盾的时候,如何选择,是摆在每一名决策者面前的课题。一些单位注重房屋改造负了债,难以再在设备上投入资金,更不能对执业人员进行业务培养,出现软件不硬,硬件不足的后果[5];也有购入的仪器设备因房屋和人员的限制,闲置两三年甚至更久尚未开封的现象[ 6 ]。还有一种选择是既然房屋面积不能扩张,就采用购入新仪器,处理老设备的办法,形成盲目升级,错误定位[ 7 ],结果产生高额检测费用,向患者转嫁经济负担;也有的科室选择一有机会就要房备房,一旦房屋到手,再难调剂[4],至于仪器设备服务能力提升放在以后再等机会。面对种种选择,我院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目的,投入仪器设备的同时,在现有房屋资源中寻找使用空间,因地制宜,对房屋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向空间要面积,用创新设计提升房屋价值。

1.4 由平面向立体拓展,扩大实用空间

1 . 4 . 1 扩展使用面积的可行性。通常实验室是以桌面为操作平台,当仪器设备投入增加后,可操作面积逐渐减小,日趋拥挤的空间给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甚至引发操作失误。通过观察研究, 发现除大型全自动仪器设备外,很多现代新型仪器是以某一检测方法为反应原理设计,进行同系列相关测试的专项仪器,如免疫定量分析仪,是基于免疫层析反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相同,决定其操作手法较单纯划一;新型仪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材料结构基本是塑料外壳加集成电路板和芯片,体积小巧而轻便,它高度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操作智能化、自动化,结果数字化、网络化,外观微型化、便携化,反应载体干式化,生物安全化。新型仪器这些特点提示它操作简单,体积轻巧,联线多,废弃物易于处理,使我们设计架式结构,仪器摆放从单层平面走向立体空间以及分层安置成为可能。

1.4.2 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拓展的设计理念。设计架式边台结构向空间伸展,首先是要满足仪器正确安全使用的条件,根据仪器对使用环境的要求,除了电源、磁场、温度、湿度、光度、灰尘、腐蚀性气体等,实验室都会避免的问题外,与架式结构有关的要求就是仪器需要水平的稳定台面,对台面的层次和高度并无要求。稳定的台面是架式结构完全可以提供和满足的,即在架层的底面加固支撑筋起层面稳定的做用。其次是配套设备、相关试剂供应方便,日常操作流程能做到合理、流畅,电源、网线插头,试剂、废弃物容器等,都能就近安排。不能忽视的是,人员操作能够轻松自如,架层的高度还要兼顾人体操作姿态曲度要求的力度、适应度和持久度。最后还要力求整体协调美观,设计时架式结构底层是分隔的柜体,稳固可分区,第2层台面和第3层架面都设计成整体通长,中间没有拼接,不仅仪器摆放不受隔阻限制,而且整体通畅美观。

1.4.3 4层立体空间的结构与功能。据观察,一般中型仪器体积(长cm*宽cm*高cm)在(35-50)*(30-45)*(45-50)之间,小型仪器相对体积较小,通过多次测量搭配比较,以一整面内墙为背面,将原来的单层实验台面改造成具有4层立体空间架式结构的边台,结构和用途见表1。

第一层由几个均分的下柜组成,起支撑作用;第二层为一通长整体台面, 25mm厚防火板台面防酸防碱防火耐磨;第三层为一通长架面,架面底部增设加固结构,可承载小型仪器;第四层为上柜。下柜体间和下柜与台面、台面与架面间都预留管线通道,实现全部贯通,用于连接电源线、网络线、试剂管线、废液管线等。如此设计的4层立体组柜,底层存放试剂便于使用;第二层根据人体结构,坐姿操作双腿自然垂放,双手自然抬举,操作得心应手;第三层站姿操作,小型仪器正处在视线下方,便于观察;第四层柜门稍加伸举即可打开,适合放置使用频率不高的物品。另外,在柜体的一端设计一个3层结构,即将二、三层合并,预留一个相对高大的空间,以备放置稍大型的设备,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

这样设计后的实用面积由原来1层平面台面扩展成4层立体空间,建筑面积没变,仪器可摆放面积扩大了2倍,使用面积扩大了4倍。由平面向空间发展,开发了房屋的空间立体价值,充分高效地发掘利用了建筑面积,拓展了使用空间,仪器设备放置有序,手工操作空间宽敞,实验更加流畅、快捷、高效。

1.5 合理配置资源,节约使用空间

1 . 5 . 1 因地制宜提高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8]指出,发展卫生事业要从国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现代化检验,仪器取代手工,网络取代纸笔,检验科越来越成为仪器设备密集之地,因地制宜,高效配置,责无旁贷[9]。要高效利用仪器设备资源,从使用运行角度来讲,必须控制好功能相近的仪器设备不重复购置,让每一台设备都高效发挥作用[10];从占用空间的角度来讲,避免多余和重复,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节约了摆放空间。

1.5.2 仪器设备的资源整合。现代仪器大多需要外接操作电脑,通过电脑上的各式通讯接口,与仪器一对一配用,电脑起到转化数字、传输报告的作用,其功能是通用的、可以装载的,过多的电脑不仅占用资源,而且占用空间。我们通过扩增电脑通讯接口,配置重组资源,改一台仪器配置一台电脑,为一台电脑同时搭配对接几台仪器,将功能相近或使用频率不同的2-3台仪器组配,共用一台电脑。如我科3台常规血细胞分析仪,2台同型号仪器分别以Ⅰ、Ⅱ编号,在电脑原有一个9母接口的基础上,再转换增加一个,另一仪器以Ⅲ编号,采取USP转9母接口,这样3台仪器都对接在同一电脑上;日常工作中,以不同起始号加以区别,如Ⅰ机用1-100编号,Ⅱ机用101-200编号,Ⅲ机用201-300编号,按照编号分别在不同的仪器上操作,也可直接在电脑上切入不同仪器查看检测结果,了解信息,对样品溯源更加清晰,节约了电脑资源,节约了使用空间,运行操作也更加便捷流畅。

1.5.3 仪器密集后的散热处理。当空间高效利用以后,仪器相对密集产生的热量有时会使局部升温,我们采取如下应对措施:(1)电器摆放间隔加大,在15cm左右;(2)实验室内温度控制,由整体空调加室内空调双重作用;(3)除对室温进行恒温控制以外,还在柜体的一端(即电器阵列的一端),安置一小型电扇吹散局部热团,增强散热功能,形成循环对流。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对众多电器电脑的控温、恒温效果,维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环境。

2 房屋狭小空间与工作情绪的矛盾及解决

2.1 空间环境对工作情绪的影响倦怠是在特定工作环境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个体表现情感耗竭,疏离和低职业效能感的综合症状[11]。长期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是容易产生倦怠的因素之一。检验科由于生物安全的需要,常常把诸如大、小便检测室这样需要生物分区的检测室,放置在相对独立的空间,由于操作步骤不多,功能较单一,工作室分配的空间较狭小,但又往往使用频繁,如此环境容易对工作情绪造成影响,引发倦怠。

2.2 对狭小空间的改造

首先在可以利用的范围内尽量扩张空间,我科大小便检测室是一个有两个门的较狭小工作室,设计中将其中一个对外的门改造成活动窗口,赋予操作功能,既减少开门关门占用的空间,又扩大了操作空间。活动窗口的上部为玻璃半门,下部为开放式操作柜台,柜台高76cm,长、宽与原门洞齐平,约90cm*48cm,不锈钢材质便于消毒清洁,柜体对外面放置废弃物桶,台面接收样品,半门与台面间留有30cm窗口,便于对外操作,样品递送多时,可将玻璃半门打开,更为方便,利于交流。

2.3 运用设计视觉效果,放大工作空间

为了进一步扩大空间, 运用装修视觉效果,对工作室内四周墙面设计装饰成镜面,不仅便于清洁,而且在视觉上达到引景入室、开拓虚拟空间、借用外景放大操作空间的效果。改造设计后的狭小空间,整体通透,景物虚实并存, 置身其中非但没有压抑感,反而由于视觉开阔,环境怡人,便于交流和操作,心情也舒畅放松,既完成了实在空间的操作功能,又享受着虚拟空间的人文关怀。

3 空间立体化设计对检验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作用和影响

空间立体化设计, 主要涉及中小型仪器、常温保存试剂、医疗文书、日常用品等,大型仪器、手工操作使用的实验台等仍占有独立空间。摆放位置立体化以后,仪器的各项参数和检验质控数据并没有因此改变,相反,由于高效利用,相对扩大了空间,仪器和物品能更加合理地安排,操作维护更加方便,手工作业面积更加宽裕有序,发生错乱的机率减小,生物安全的空间更大,实践证明,空间立体化设计对提高检验质量和医疗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4 讨论

房屋、设备是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当我院检验科在发展中遇到用房矛盾的时候,我们选择因地制宜,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创新设计,拓展空间,圆满解决了矛盾。

在增加使用面积的处理上,采取由平面向立体拓展的措施,将房屋的使用面积延伸到空间的同时对仪器设备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特性,节约用房面积;在狭小空间的处理上,充分利用房屋每一块面积,同时运用视觉效果整体通透设计,虚实结合放大了空间。

通过创新设计后的检验科,仪器放置井然有序,实验操作便捷流畅,工作环境宽松怡人。在近一年的运行中, 没有一台仪器因此发生故障,没有一台电脑因此发生死机, 更没有一人因此产生倦怠。在设计中还兼顾到仪器正确安全使用,操作流程简捷流畅,工作人员体力适度,结构造型美观恰当,以及实验室整体布局疏密有度循规合理。实践证明,通过设计架式操作边台结构,采取现有建筑面积由平面向立体拓展空间、开发设备性能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空间、运用通透视觉效果放大空间等举措,建立了医院检验科房屋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解决了检验科发展与建筑用房的矛盾,检验科房屋资源得到充分拓展、合理开发、高效利用,适应了现代化科室发展的需要,是检验科房屋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再开发利用的实例。

参考文献

[ 1 ] 国家卫生计生委.综合医院建设标准[E B /OL].(2014-11-1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16/09/3645632_260454522.shtml.

[2] 赵云.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的价值优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6):404-407.

[3] 王妮妮,王国敬,毛建勋,等.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规模和设备配置标准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8):609-610.

[ 4 ] 张健, 胡燕生, 白莎琳, 等. 我院核准科室用房面积的实践与体会[ J ]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1):870-872.

[5] 沈楚良.“八五”期间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1997,98(1):22-23.

[6] 钟新秋,景琳,杨练,等.分析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现状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0(6):407-409.

[ 7 ] 李海红, 李欠, 王婷, 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效益管理分析[ J ]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944-946.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15-02-11). http://baike.baidu.com/view/2872404.htm.

[9] 胡亮,胡娟.医院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53-454.

[10] 焦汝娟,赵媛媛,张进禄.我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69-471.

[11] 何晶晶.组织支持对护士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4):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