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及病理对照研究

  • 投稿老鱼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13次
  • 评分4
  • 98
  • 0

蔡 雨 徐陵琦

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CT室,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的征象,与慢性血吸虫病的病理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提升对慢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度和治疗效果。 方法 对36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均进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的手术标本和病理切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腹部CT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患者中肝脏钙化346例,所占比例为94.02%,主要表现为地图样钙化;肝硬化234例,所占比例为63.59%,CT表现征象有肝硬化、肝脏变小肝叶比例失常等特征,脾脏CT表现主要有脾脏增大302例,脾脏钙化42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2.07%和11.41%,结肠CT表现主要有结肠壁钙化118例、结肠壁增厚69例和合并结肠癌33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2.07%、18.75%和8.97%。 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主要损伤腹部的脏器,其主要影像特征是不同形态出现钙化影,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的病理性也有所改变。因此,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结果比病理结果更明确,这显示了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是诊断慢性血吸虫病是否对脏器病理产生损害,确定损伤程度的重要的影像检测手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血吸虫病;CT表现;病理性

[中图分类号] R5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189-02

[作者简介] 蔡雨(1979-),男,湖南岳阳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CT诊断工作。

目前,全球感染血吸虫的患者已经超出2亿[1]。研究发现,慢性血吸虫病其主要表现为损害腹内脏器,随着腹部CT在诊断慢性血吸虫病中的应用,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慢性血吸虫病可引起一定的影像学产生变化,为了增加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定性诊断一些改变征象明显的特点,该文通过对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并详细分析腹部CT的表现,为提高慢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整群选取了2005年3月—2013年3月来该院就诊慢性血吸虫病患者368例,对其腹部CT影像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整群选取2005年3月—2013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368例,其中所研究患者为男女比例为14 : 9,年龄平均为54.6岁,临床主要症状为腹胀,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现状。全部手术病例均进行肝脏探查,获取手术样本活检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1.2 方法

1.2.1 腹部CT检查 所有患者进行空腹腹部CT扫描,扫描时间在8:00-10:00 am之间,扫描前15 h内不能进食,在进行腹部CT扫描前1 h饮用不含对比剂的水样1~1.5 L,CT机采用Toshiba Aquilion16,GEP rospeed,Siemens ART。重建层厚 5~10 mm,扫描时间 0.5~10 s,120~200 mA s。所有病例均采用3期扫描,使用的对比剂为碘普胺(300 mg/mL),注射流率为2~3 mL/s,总用量为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内注射。

1.2.2 病理检查 病理标本来自于术中切除或活检组织样本,主要是肝、脾、胃、结肠及淋巴结等组织,对其采用石蜡固定后行切片镜检,主要方法是:将组织样本固定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24 h,然后进行脱水、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其中片厚为4 μm,染色剂为苏木素?伊红(HE)染色[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脏CT表现与病理对照

2.1.1 肝脏钙化 CT研究结果表明肝脏钙化共有346例,所占比例为94.02%,其中肝脏内主要表现为地图样钙化、包膜钙化、弥漫性点状钙化、门脉系钙化、团块状钙化和线状钙化等,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66.85%、20.38%、2.99%、16.03%、13.04%和24.18%,但多数病例呈现多种不同形态的钙化混合。同时病理结果显示肝脏钙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纤维化并形成假小叶,纤维增生间隔及假小叶内均可见虫卵及钙化,但仅从病理上确定肝脏钙化比例为96.34%。

2.1.2 肝脏硬化 CT结果表明肝硬化234例,患者通过腹部CT表现征象有肝硬化145例、肝脏变小64例、肝叶比例失常92例和肝叶正常31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1.97%、27.35%、39.32%和13.25%;同时还呈现有腹水198例、脾脏增大198例、肝门及腹主动脉周围静脉曲张134例,其所占比例为80.98%、53.80%和36.41%。而病理判定肝硬化所占比例为68.44%。

2.1.3 合并肝癌 选取患者中合并肝癌有74例,所占比例为20.11%,主要是病灶发生部位在肝右叶、肝血管和肝囊肿,其比例分别为75.68%、5.41%和12.16%。

2.1.4 其他征象 所有患者中还存在肝脏内汇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病例160例,所占比例为43.48%,以及肝实质囊状低密度灶病例21例,所占比例为5.71%。

2.2 脾脏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所调查的患者中脾脏CT表现主要有脾脏增大302例,脾脏钙化42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2.07%和11.41%。其中脾脏钙化CT表现为条状、线状、点状、网状、片状或混合型症状,进行CT增强扫描后也无明显特征。同时病理结果显示脾窦内未见钙化虫卵,且经病理判定的脾脏增大和脾脏钙化所占比例分别为91.31%和26.57%。

2.3 结肠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所调查的患者中结肠CT表现主要有结肠壁钙化118例、结肠壁增厚69例和合并结肠癌33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2.07%、18.75%和8.97%,其中结肠壁钙化CT表现呈现出环状、片状、条状改变,其中以环状为主,病理结果显示肠壁内可见钙化虫卵结节;结肠壁增厚CT表现呈现出均匀性增厚和累及全结肠弥漫性增厚等特征。病理结果显示肠壁明显增厚,内有黄色质硬的钙化虫卵集结处;结肠癌改变CT表现呈现出结肠无规则增厚,肠腔狭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有病理结果显示结肠壁及转移淋巴结内可见钙化虫卵结节及钙化灶,从病理结果判断结肠壁钙化、结肠壁增厚和合并结肠癌所占比例分别为36.45%、20.32%、9.12%。

3 结论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云南、四川等地区[2],至今该病仍有新的病例被不断发现。研究发现人体感染血吸虫病后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其是通过虫卵沉积在各器官内产生组织反应而达到病变的目的。首先通过虫卵毒素引起组织坏死和急性炎症反应,随后由虫卵的死亡不断刺激周围形成病变,继而虫卵发生退化直至钙化[3]。该文通过研究分析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的征象,肝脏钙化346例,所占比例为94.02%,肝硬化234例,所占比例为63.59%,及探讨慢性血吸虫病的病理,进步提升对慢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度和治疗效果。

有研究报道[4-5],肝脏钙化的腹部CT主要呈现为分隔状钙化、不定形钙化等,其实与该文病例出现的钙化特征是呈现一致性的。该文通过统计分析表明了,肝脏钙化的病理基础是示肝脏钙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纤维化并形成假小叶,纤维增生间隔及假小叶内均可见虫卵及钙化。与肝脏弥漫性钙化呈现不同之处关键在于肝脏内的小叶间有纤维组织增生而无明显的钙化灶出现[6]。同时脾脏CT表现与病理对照表明,肝脏增大或缩小、肝叶比例失调、密度增高或降低、胃周静脉扩张和腹水等肝硬化征象,其病理改变是通过虫卵的刺激与阻塞,而导致肝组织产生炎性改变及缺血、缺氧、坏死,造成肝内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结肠CT表现与病理对照表明,结肠壁钙化病理是由肠壁内可见钙化虫卵结节引起;结肠壁增厚能引起肠壁明显增厚,使黄色质硬的钙化虫卵集结;结肠癌病理结果显示结肠壁及转移淋巴结内可见钙化虫卵结节及钙化灶,此部分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呈现一致性[7-8]。但是病理诊断的结果相对于对患者进行腹部CT的诊断结果来说,后者的诊断结果更为明确,不过在腹部CT表现出脾脏及胆囊损害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却相差太大。所以仍需要通过不断总结规律,改进医疗设备和手段,提升腹部CT诊断慢性血吸虫病的准确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潘伟, 李香营. 慢性肝血吸虫病的 CT 诊断价值[J]. 中国热带医学, 2013(8):31.

[2] 沈星, 张炜, 王培军.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 CT 表现与病理基础[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2, 24(2): 200-202.

[3] 游泳波.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 CT 表现探讨 (附 516 例报告)[J]. 中国医药指南: 学术版, 2008, 6(5): 48-50.

[4] 李震, 胡道予, 张玉琴, 等. 肝血吸虫病误诊肝癌 CT 与病理对照分析[J]. 肿瘤防治研究, 2004, 31(10): 639-641.

[5] 曾冬明. 慢性肝血吸虫病的 CT 诊断价值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5): 789-791.

[6] 刘铁, 宋敏芳, 董吉顺, 等.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 CT 及病理对照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39(11): 1188-1191.

[7] 贾铁武, 孙乐平, 洪青标, 等. 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研究 III 慢性血吸虫病的家庭危险因素[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2, 23(6): 620-625.

[8] 吴一鸣, 徐晓菲, 邬万新, 等. 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征及肝纤维化进展原因探讨[J]. 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12): 1874-1875.

(收稿日期:201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