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分析

  • 投稿安静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42次
  • 评分4
  • 71
  • 0

郭侨阁 牛军杰 陈婧 栗向平

郑州市骨科医院CT&MRI室,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MRI对于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RI检查的诊断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 结果 大多数腕关节信号异常,包括血管翳、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和关节积液表现。120例患者均具有腕关节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其中单侧受累50例,双侧受累70例,受累关节均为近端或指间关节。95例患者出现骨质破坏,表现为正常骨组织信号影的丧失,被血管翳组织代替。87例出现骨髓水肿,表现为正常骨髓内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 呈低信号,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100例出现关节积液,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间隙内可见液体信号影,在T1WI呈低信号,在STIR 呈高信号。 结论 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效果较好,不仅清晰反映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的变化,而且能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检查安全性高,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MRI;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71-02

[作者简介] 郭侨阁(1977.10-),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周围关节,主要特点为对称性周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关节畸形[1],大都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是最常发生的关节炎,近年来虽然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但现在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治愈损坏的关节。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它可以减缓疾病的进程以及减少致残的发生率,因此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点[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断层成像的一种,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相比,MRI对软组织的检查更有优势并且无辐射[3],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小。该研究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主要探讨和分析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年龄在(29~66)岁,平均年龄(41.2±4.6)岁;患者的病程在半个月到两个月之间。所有患者均由于腕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关节变形等入院检查,并且所有患者均通过其他方法确诊为早期关节炎,病情符合关节炎诊断标准。此外,所有患者的检查都是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的。

1.2 方法与仪器

该研究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的1.5T磁共振成像设备。检查时具体的参数设置:SE序列T1WI:TR 500 ms,TE 20 ms,层距 0.195 mm,层厚 3 mm。视野设置为 100 mm ×100 mm。 T2WI:TR 2 000~3 000 ms,TE 46~90 ms,层厚 3 mm,层距 0.195 mm。视野设置为100 mm ×100 mm。所有信号均采集2~4次,扫描时间约为4~8 min,分别进行冠状面和轴面成像。增强扫描时采用临床上最常用的顺磁性物质二乙三胺五乙酸钆,静脉注射至体内,剂量为0.1 mmol/kg。注射对比剂后设置参数进行扫描。检查结果由2名以上诊断医师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MRI中血管翳的评定是依据OMERACT标准评判。得出阳性检测的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为MRI检查的特异性;病人中得出阳性检测的样本占病人总数的百分比为灵敏度;假阳性是指无异常者被检查为异常者;假阴性,即有异常者被检查为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检查。

2 结果

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MRI影像学表现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①血管翳:120例患者均具有腕关节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其中单侧受累50例,双侧受累70例,受累关节均为近端或指间关节,T1WI中等信号患者80例,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 T1WI在信号增强后强化;T1WI下呈中等信号患者40例,在STIR下亦为中等信号,T1WI在信号增强后不强化。诊断灵敏度为100%。②骨质破坏:MRI中骨质破坏的患者有95例, 其丧失正常骨组织信号影,代替血管翳组织。诊断灵敏度为79.2%。③骨髓水肿:87例患者正常骨髓内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 呈低信号,STIR呈高信号。诊断灵敏度为72.5%。④关节积液:100例,在患者关节间隙增宽其内发现液体信号,T1WI呈均匀低信号,STIR 呈均匀高信号。诊断灵敏度为83.3%。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病因不清的自身系统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由于该病进展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越到疾病的晚期治疗越困难,愈后越差,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点。淋巴细胞浸润,滑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毛细血管增多以及滑膜增厚,周围软组织肿胀以及关节腔液体增多,滑膜内也可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即形成血管翳,以上是急性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4]。另外,由于患者免疫机制紊乱,大量炎症介质产生,进而刺激血管扩张因而会出现骨髓内液体增多即骨髓水肿,骨质疏松也会在小血管的长时间扩张中产生[5],大量炎症因子的刺激以及破坏会导致骨关节、软骨以及韧带的功能破坏[6]。早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以及关节滑液的白细胞数量和类风湿因子检查等。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报道[7]显示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检查方法,它使病变处的病理特征有效的显示,且安全性高,误诊率低。CT和 X线是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8],CT对组织较为敏感,关节的肿胀情况可以通过X线检查明确反映出来,但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研究通过应用MRI成像的检查方法对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MRI作为断层影像的一种新型成像检查方法,患者无需接受放射线的的扫描,对患者的损伤较轻且特异性强,特别是对软组织的检查尤为敏感。有研究报道[8],MRI可以有效检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且其误诊率较低。该研究患者都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MRI均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对于显示血管翳增生、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骨质破坏等方面MRI有着明显的优势, 是X线、CT检查所不能比拟的[9]。X线、CT虽然能显示骨质破坏和侵蚀的情况,但病变往往已经到了后期。对于早期血管翳增生、关节滑膜增厚这些软组织的改变丧失了早期诊断的价值。X线只能表现出表层病变情况,无法明确显示骨质侵蚀情况,极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发生。有研究报道[10],可能由于操作者参数设置不当导致MRI成像检查无法观察到滑膜受累情况。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类风湿的患者往往病程较长,每位患者需要跟踪到一组完整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十分困难造成部分患者的图片缺乏,加之MRI的检查费用较贵,每次复查都进行MRI检查很多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接下来的工作将着重改进这几点。但MRI检查作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上所述,MRI对于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效果较好,能清晰发映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的改变,而且检查安全性高,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峰,毛瑞君,关家文.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7):1619-1621.

[2] 徐勤光,韦宋谱,王学宗,等.基于影像表现预测骨关节炎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2):75-79.

[3] 梁正洋,王友,安丙辰.骨关节炎中滑膜炎组织病理学评估[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1):27-29.

[4] 李学玲.核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2):135.

[5] 昌炳如.薏苡仁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3例[J].河南中医,2011,26(10):76-77.

[6] 谢伟,林翠辉.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1(5):15-16.

[7] 安媛,栗占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内科治疗[J].基拙医学与临床,2012(9):56-58.

[8] 张志强,黄辉如,梁建群.联合检测 IgM-RF、IgG-RF、IgARF 及抗 CCP 抗体对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2,33(24):3783-3785.

[9] Boyesen P, Haavardsholm EA, φstergaard M, et al. MRI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synovitis and bone marrow oedema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J].Annals of the rheu matic diseases, 2011,70(3):428-433.

[10] C, MalattiaA, ConsolaroS, PederzoliA, et al.MRI versus conventional measures of disease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damage in evaluating treatment efficacy in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2013,72(3):363-368.

(收稿日期:201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