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162次
  • 评分4
  • 14
  • 0

粘忠柱 廖 军 张晓东 林伟年 叶晓明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福建泉州 362002

[摘要] 目的 研究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患有鼻窦炎患者128例,依据患者闭眼类型分为观察组(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对照组每组6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发病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病程、头痛、斑钙化、涕血、鼻腔侧面病变是导致患者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因素。观察组鼻塞、流涕、脓性引流物、下鼻甲肿大明显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涕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上颌窦发生钙化斑均显著高于蝶窦患者。钙化斑在上颌窦的发生率与在蝶窦及颌窦的发生部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临床特征明显且CT诊断特异性强,可作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特征;慢性鼻鼻窦炎

[中图分类号] R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120-02

[作者简介] 粘忠柱(1969.1-),男,满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耳鼻喉。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腔、鼻窦引发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真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生存在人体的呼吸道中,当机体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激素时,人体的免疫力便随之减弱诱发大量的真菌滋生导致该病的发生[2]。目前,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人们对该病的高度重视。以往人们多从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学、影像学及病理学有关的报告进行分析,缺乏对该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的系统性报告文献。为研究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该研究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8例鼻窦炎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80例,患者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6.2±2.3)岁,患者病程4个月~9年,平均病程(4.6±2.2)年。依据患者鼻窦炎类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组,其中男20例,女44例。年龄在22~71岁,平均年龄为(44.8±2.3)岁。病程为5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4.7±2.0)年。其中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1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46例。对照组(慢性鼻鼻窦炎)中男21例,女43例。年龄在21~70岁,平均年龄为(44.6±2.5)岁。病程为2个~11年,平均病程为(5.1±1.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通过《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断》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

排除标准:鼻腔、鼻窦、眼眶急性坏死以及急性病发史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基本资料,其中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及对健康的关心程度;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患者出现鼻塞、鼻中隔偏曲、涕血、鼻腔新生物、下鼻甲肿大、头痛、流涕及脓性引流物的具体情况;疾病指标:病程、病史、过敏药物、手术史;CT资料:对患者行鼻窦轴位平扫,扫描患者鼻腔壁侧面、钙化斑、上颌窦及骨质结构;实验检查:患者空腹的血糖含量、白血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另外对于观察组真菌性鼻鼻窦炎进行分型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变黏膜的石蜡进行切片处理后,使用真菌特异性六胺银对切片进行染色并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以判断黏膜或骨质是否被真菌侵入[4]。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引起发病的因素的强度、各因素所占的优势比(OR),比较两组患者鼻塞、流涕、涕血、脓性引流物、下鼻甲肿大等临床特征发生率,记录并比较病变部位及钙化斑发生率[3]。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规方程:y=-8.72+1.20x1+0.50x2+1.20x3+4.12x4+4.57x5+2.67x6)后,得出了6个与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具体为:年龄、病程、头痛、斑钙化、涕血、鼻腔侧面病变因素。

其中斑钙化、涕血、鼻腔侧面病变的OR值远大于1,表明这3个因素是导致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强相关因素。见表1。

2.2 两组别临床特征对比

观察组鼻塞、流涕、脓性引流物、下鼻甲肿大在各组所占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涕血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真菌性鼻鼻窦炎病变部位及钙化斑发生率情况对比

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上颌窦钙化斑发生率明显高于蝶窦、颌窦患者。钙化斑在上颌窦的发生率与在蝶窦及颌窦的发生部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有关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报导,目前越来越多,但从病原学、病理学、影像学及治疗学来分析该病病变的相关性因素以及临床症状的报告文献依旧很少[5-6]。鼻窦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在1797 年首次以真菌性鼻窦炎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被报道[7],在之后的大部分临床研究中和基础实验中发现,大多数的真菌性鼻窦炎都会侵犯鼻窦以及鼻腔,所以美国耳鼻喉科学会曾今建议使用真菌性鼻-鼻窦炎来代替真菌性鼻窦炎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该研究认为,这还可能与人们对该病的临床症状了解认知不深,导致患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以及医务人员的误诊漏诊有关。此外也与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

该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真菌性鼻鼻窦炎以及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年龄、病程、头痛、斑钙化、涕血及鼻腔侧面病变均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病变的相关因素,其中斑钙化、涕血、鼻腔侧面病变是该病的强相关因素。Kshitij Agarwal [8]等在小样本研究中表明,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高发病人群为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且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两倍,这可能与女性雌激素分泌水平有关。此外还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程大多在3年以内,而慢性鼻鼻窦炎发病反反复复,病程多在3年以上,这些都可做为一定的诊断依据。李华斌[9]在报告中表明,病理学检测也是真菌性鼻鼻窦炎评判的金标准,由于常规的HE染色检出率不高,该研究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对蜡块切片进行染色对该病的分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精确地检测出组织中真菌菌体,使得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结果。此外,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品,减少多充血性物品的服用;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更应注意对鼻腔的卫生清理。

综上所述,可以根据真菌性鼻炎的发病相关因素做好相关预防,并且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临床特征明显且CT诊断特异性强,可作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值得临床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吴建,范静平,廖建春,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5例[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7,13(3):206-208.

[2] 王友伟,马驰原,刘开东,等.侵袭性真菌蝶窦炎引起海绵窦综合征1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 (1):74-76.

[3] 卢斌,覃罗平.真菌性鼻窦炎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志,2013,11 (4):398-399.

[4] 施思斯,张超,虞幼军,等.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3):1084-1086.

[5] Uga, Dumpis Elīna,Veide,et al.Assessment of antibiotic prescribing in Latvian general practitioners.[J].BMC family practice, 2013,14 (1): 9.

[6] 金建水,金晓锋,朱金龙.鼻内镜手术治疗放射性鼻窦炎1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1(1):47-48.

[7] 林琤,范静平,林顺涨,等.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4):56-60.

[8] Kshitij Agarwal,Shallu Kathuria,Gandhi Sunda,et al. A case of 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 due to Ceratocystis adiposa[J].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2013(10):18.

[9] 李华斌,许庚.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1):525.

(收稿日期: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