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救治研究

  • 投稿王盐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09次
  • 评分4
  • 79
  • 0

于亚男 马洪滨 辛 颖

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 目的 讨论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救治研究。方法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为患有高血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为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及症状临床特点。结果 ①观察组共有32例患者治愈出院,还有8例患者由于血压较高,在相同治疗之下仍然还存在心绞痛、轻微的心力衰竭症状;对照组共有38例患者治愈出院,另外2例患者由于还伴随有轻微的心力衰竭而延迟出院时间。②观察组的脉压为(63.2±18.3)mmHg,对照组的脉压为(50.6±11.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比血压正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加困难,在同个治疗方法之下,治愈率较低,住院时间更长,脉压也较大,固医生在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须正确对药物用药进行调整,将该病症患者的脉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梗死面积的扩大,以此改善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救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078-02

[作者简介] 于亚男(1981.8-),女,辽宁大连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工作。

一直以来,高血压与心肌梗死病症有着密切的关联,有研究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中大约有14%出现心肌梗死,而且男性的比例要大于女性[1]。高血压由于其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该次研究是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组和血压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进行研究对比,讨论两组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以此提高医生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改善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该病症的病死率[2]。这也正是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所在。该次研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自该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的住院患者,旨在讨论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救治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集中在50~75岁,将高血压分为3个等级,Ⅰ级高血压患者8例,Ⅱ级高血压患者13例,Ⅲ级高血压患者19例;该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者为9例,前间壁者为9例,下壁者为10例,前下壁者为12例。对照组为血压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共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集中在52~78岁,该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者为10例,前间壁者为8例,下壁者为10例,前下壁者为12例。

1.2 方法

1.2.1 一般研究诊断方法

1.2.1.1 正常血压与高血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发布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正常人的血压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正常人的收缩压标准为≤18.66 kPa,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标准则为≤11.99 kPa;高血压以成人标准来划分,也同样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高血压人的收缩压标准为≥21.33 kPa,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标准则为≥12.66 kPa。

1.2.1.2 急性心肌梗死 以世界卫生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参考依据,将具有以下症状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①出现长时间心绞痛,伴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②感到恶心、腹胀等典型肠道症状;③做心电图检查,发现心电图改变,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明显抬高,T波出现倒置的现象;④做抽血检查,结果发现血清心肌标记物的浓度发生动态转变[3]。

1.2.2 相同治疗方法 AMI(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在于控制心肌梗死面积的扩大,处理心律失常、泵衰竭等并发症,避免心肌梗死突然猝死现象的发生[4]。

1.2.2.1 全天24 h监护 全天24 h监护,在于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患者的出汗和呼吸情况。一般,血压正常组患者检测3 d,高血压组患者检测5 d,若高血压组患者伴随有严重心律失常和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则检测时间可适当延长至1周。另外,需对高血压患者建立起静脉通道,以监测该组患者的心肌酶,为后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1.2.2.2 饮食与活动监护 我国AMI患者治疗的住院时间为2~4周左右,此次所选择的80例患者住院时间均在2~5周内。1~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需完全卧床休息,患者进食实行少食多餐,食物以容易消化且少脂肪的蔬菜类为主,限制钠的摄入量。3~5周:患者病情得到好转,可慢慢离床下地由人搀扶着行走,户外空气的呼吸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不安情绪,并利于后期心功能的恢复。

1.2.2.3 镇痛并消除患者消极情绪 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伴随有疼痛和情绪紧张、烦躁等,易引发患者进入高动力状态,加速心动速度,不利于稳定患者病情[5]。

改善此现象,需通过吸氧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充分的药物,并配合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国药准字H11021022,每天早晚2次,用量为0.25~0.5 mg,即1片。舌下给药约2~3 min起效、5 min达到最大效应,血药浓度峰值为2~3 ng/mL,作用持续10~30 min,半衰期约1~4 min)。或者β受体阻滞药物(国药准字H32025391,Vetter Pharma-Fertigung GmbH生产的倍他乐克,装在一次性注射器中,2~3次/d,每次使用 mg 1支。)倍他乐克分中有缓释制剂,其能在预定的时间自动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缓解患者疼痛及改善消极情绪。

1.2.3 不同治疗方法 在对观察组采取上述相同治疗法后,还要做相对并发症的治疗,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治疗。

1.2.3.1 心律失常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除了使用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的美西律200~300 mg/次(国药准字H13021318该药品生物利用度为80%~9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收较低,口服后30 min作用开始,约持续8 h,2~3 h达到血药峰浓度。口服200 mg的血药峰值为0.3 ug/mL,口服400 mg时约为1.0 ug/mL)之外,还包括心包炎的治疗、控制肺部感染等。

1.2.3.2 心力衰竭 除了对AMI患者心力衰竭、并发泵衰竭的治疗,还应包括吸氧、接触支气管痉挛等治疗,在必要时给患者服用利尿药(国药准字H44023235,服用1~2次/d,25~50 mg/次。该药品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2 h起作用,达峰时间为4 h,作用持续时间为6~12 h。最开始阶段血药浓度下降较快,伺候血药浓度下降明显减慢),做血管再灌注治疗。

1.3 显效与无效标准

观察组: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明显消失,高血压明显降低,将这一类患者称为显效;血压仍高于60 mmHg的则称为无效。对照组:将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明显消失的患者称为显效;其他则称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2~5周的治疗之后,得出两个结果:①观察组共有32例患者治愈出院,8例患者由于血压较高,在相同治疗之下仍然还存在心绞痛、轻微的心力衰竭症状;对照组共有38例患者治愈出院,另外2例患者由于还伴随有轻微的心力衰竭而延迟出院时间。②观察组的脉压要比对照组的脉压高。③P<0.05该次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之一,其容易引发左心室肥厚,从而加重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加大患者的猝死率[7]。

以往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更多偏向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研究,如2012年王彬所发表的《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结果验证了A组(观察组)和B组(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8]。王彬所研究的两组治疗之后脉压数与本研究相差不大。不同的是王彬还对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做对比,这是此次研究所缺乏的。而本次研究也有突出之处,比如对住院时间的统计,对X2的结果检验。

此外,在许多临床试验中,均证明了血压水平的高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血压高的人要比血压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病,这是因为脉压水平增高反应大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则会通过各种机制使得人体的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加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性。从上述两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观察组的脉压水平要比对照组的脉压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脉压水平越高,血管搏动负荷加重,其预后越差。

因而,在治疗中,需要将该病症患者的脉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改善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淑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2(12中旬刊):100.

[2] 高晓琴,杨凤玲.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59例临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4):213.

[3] 黄震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颁布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3):190.

[4] 范茂林.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80-82.

[5] 王杨光,何文威,冯敏.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26):8-9.

[6] 韩庭状.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38-39.

[7] 张静芳.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5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1):87.

[8] 王彬.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2(4):76-77.

(收稿日期: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