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175例剖宫产孕妇术后出血预防临床效果分析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604次
  • 评分4
  • 12
  • 0

张晓明

抚顺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辽宁抚顺 11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米索前列醇和催产素在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出血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剖宫产产妇共175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产妇单纯给予药物催产素来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对于观察组产妇,则在对照组使用催产素的基础上,另外加用药物米索前列醇。然后对比两组剖宫产妇手术中、手术后2 h与24 h的出血量,并对比两组剖宫产妇产后的出血发生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2 h与24 h的出血量分别为(213±25)mL、(155±13)mL和(379±65)m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产后出血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7,P<0.05)。两组产妇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 药物米索前列醇联合药物催产素可以非常明显地减少剖宫产产妇术后出血量与出血发生率,并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剖宫产;产后出血;催产素;米索前列醇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67-02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巨大新生儿等出现明显增多,所以剖宫产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据相关资料[2]表明,剖宫产手术后出血率是阴道自然分娩出血的5~11倍,因此,怎样及时有效地加强预防剖宫产手术后的出血,一直以来是我国妇产科医师研究和探讨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该院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采用药物米索前列醇联合药物催产素共同治疗,来预防剖宫产手术后出血的发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共175例产妇,全部产妇都是自愿参加该项研究,并且签订了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了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青光眼患者以及哮喘等会影响研究的疾病产妇,并且排除了米索前列醇和催产素的药物禁忌症者。按照随机原则,将175例产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88例,产妇年龄24~37岁,平均年龄(29.5±2.3)岁,其中初产妇共51例,经产妇共37例,怀孕时间为38~40周。而对照组产妇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 29.7±2.1)岁;其中初产妇为50例,经产妇为37例,孕周为39~40周。该两组产妇在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 方法

该两组产妇全部使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进行剖宫产手术,手术后,对于对照组的产妇,注射宫体催产素,剂量为20IU,并且手术后在返回病房后,再静脉滴注5%的葡萄糖500 mL,另加催生素20 IU以预防剖宫产的手术后出血。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手术以后,对宫体注射药物催产素20 IU的同时,给予米索前列醇药物400 ug纳肛,其深度一般为5~6 cm。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剖宫产妇手术中、生产后2~24 h的出血量,以上全部出血量的总和为剖宫产术后的总出血量,即要在新生胎儿分娩出时,在吸尽羊水后开始记录的出血量。在剖宫产手术中记录吸引器内部的血流量,剖宫产手术后使用量杯测量阴道的出血量。剖宫产手术中与手术后全部用到的纱布与纸垫,均采用称重计量方法予以测定,1.05 g相当于10 mL血量[3]。若剖宫产手术后24 h内出血量>500 mL,便可确定剖宫产妇为产后出血产妇。

1.4 统计方法

该组所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全部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和率表示,行χ2检验,全部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2 h与24 h的出血量分别为(213±25)mL、(155±13)mL和(379±65)m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该两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产后出血率与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有5例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7%,观察组没有1例产后出血,该两组产后出血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7,P<0.05)。两组产妇全部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出血属于妇产科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剖宫产妇一旦出现术后出血状况,非常容易出现危险的休克状态,或者出现脑垂体功能严重减退等一系列并发症,非常严重者,甚至可能会致使患者有生命危险。Deirdre J、张道珍[4-5]等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出血是造成剖宫产妇失去生命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能够有效的地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意义非常重大。

药物催产素具有收缩子宫平滑肌的主要功能,但由于子宫的平滑肌对于药物催产素的敏感性和身体内部的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水平具有明显关系,并且由于催产素药物的半衰期比较短,虽然见效非常快,但由于作用时间短暂,所以难以长时间保持药物疗效[6],因此,一旦剖宫产术3 h后出现出血状况,则非常难以控制。

然而药物米索前列醇属于一种前列腺素即E1的衍生类药物,它在使用以后将会非常迅速地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物质米索前列醇,和身体内部分泌的前列腺素拥有相同的作用,即不仅仅可以使宫颈实现纤维化,还可促使收缩子宫的平滑肌,而且作用非常强大。蓝静等[7-8]研究表明,药物米索前列醇在纳肛以后会非常迅速实现宫缩,最快可以在2.6 min之内起到疗效,起到疗效的平均时间仅仅为6.6 min,然而药物半衰期为1.5 h,药效持续时间相当久,故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控制剖宫产术后出血量。同时该药的疗效作用强度均与体内激素水平没有明显的联系。因此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具有非常明显的协同性,可以取长补短,达到相辅相成[9],可非常明显地提高预防在剖宫产手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2 h与24 h的出血量分别为(213±25)mL、(155±13)mL和(379±65)mL,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同样剖宫产术后观察组患者没有发生产后出血,其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并且两组剖宫产妇全无任何明显的不适反应,这和Al-Sawaf、金丽玲等[10-11]研究结果相符,充分说明已经达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此外,孙江川等[12]研究显示,剖宫产术后产妇宫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降低剖宫产后出血率,首当其冲的是改善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的现象,这要求对剖宫产的临床预防方面,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药物米索前列醇联合药物催产素使用,可以明显减少剖宫产手术后出血状况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且没有不良反应产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秦秀菊,双艳平.剖宫产产后出血132例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676-3678.

[2] 钟杰.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17) :2643-2644.

[3] 贺萍,王波.对产后失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170.

[4] Lilantha Wedisinghe,Maureen Macleod,Deirdre J, et al. Use of oxytocin to prevent haemorrhage at caesarean section—A survey of practice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1, 16(1):603-604.

[5] 张道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50-51.

[6] 刘晓敏.剖宫产产后出血282例原因、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31(6):69-72.

[7] 蓝静.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834-2835.

[8] Kazimierz Winiewski,Jens Finnman,Marion Flipo,et al.On the mechanism of degradation of oxytocin and its analogues in aqueous solution[J]. Biopolymers,2013,15(3):201.

[9] 张力,刘兴会.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评价[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98-102.

[10] Al-Sawaf,El-Mazny,A.Shohayeb.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sublingual misoprostol and intramuscular oxytocin for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J].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2013, 25 (1):839-840.

[11] 金丽玲.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中的应用200例临床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2(5):53.

[12] 孙江川,张瑛,常淑芳,等.74例产后出血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86-88.

(收稿日期: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