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注入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研究

  • 投稿灯泡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542次
  • 评分4
  • 22
  • 0

何 燕 曾月玲 刘宗顺 杨 田 卢 薇 李 斌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眼科,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 目的 研究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注入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28例新生儿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14人,共134眼)采用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注入治疗。B组(114人,共130眼)采用单纯泪道探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A组,第一次探通治愈130眼,治愈率97.01%。B组,第一次探通治愈108眼,治愈率83.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仅1眼第二天发生泪囊附近组织肿胀、感染,其并发症发生率0.75%。B组有11眼第二天发生泪囊附近组织肿胀、感染,该并发症发生率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注入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好,疗程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泪道探通术;新生儿泪囊炎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22-02

新生儿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残膜没有退化,阻塞鼻泪管,泪液和细菌潴留于泪囊内,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是婴幼儿常见的眼科疾病[1-2]。泪道探通术为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发现如果多次或反复行泪道探通,会影响患儿的泪道排泪功能,加重泪道损伤,造成患儿痛苦及家长的心理负担。虽然目前一次探通成功率较高,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一次探通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仍需我们努力[3]。现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4月做泪道探通的228例新生儿泪囊炎患儿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观察,发现采用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注入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第一次探通治愈率为97.01%,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的泪囊炎多认为是胎儿期鼻泪管出口处的一层薄膜未破而引起,从组织发育来年,Hanser膜通常在出生后4~6周自然穿孔[5]。有报道指出[6]传统治疗方式,按摩治疗、药物治疗、泪道冲洗,可使小于6个月年龄患儿的Hanser膜穿孔,而达到治愈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该院门诊将经上述治疗无效,且年龄大于6个月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行泪道探通治疗。

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4月在该院眼科门诊行泪道探通治疗患儿作为本研究的试验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6个月且小于2岁。②经临床诊断患有泪囊炎。③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④取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②有药物过敏史者。③泪道先天性畸形,外伤,以往有同类手术史。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28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114例。A组:男54例,女60例,单眼发病患儿94例,双眼发病患儿20例,年龄6~21个月,平均(9.8±3.0)个月,有溢泪、溢脓者110眼,仅溢泪者24眼。B组:男55例,女59例,单眼发病患者98例,双眼发病患者16例,年龄6~24个月,平均(10.3±2.8)个月,有溢泪、溢脓者108眼,仅溢泪者22眼。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其他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贝诺喜眼液(注册证号:X20010130);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注册证号JX20000341);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注册证号JX20000342)进行治疗。

A组方法:患儿仰卧,其头及四肢固定,用Alcaine眼液滴于泪小点处,做泪点麻醉,根据患儿年龄合理选择探针。拉开下睑暴露下泪小点,用扩张器扩张泪小点后,将按上含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的泪道探针垂直插入下泪点约1 mm,随后转向鼻侧水平推进,触到泪囊内侧骨壁后将探针稍退后,再翻转约85°向下探入,当探针顶端到达鼻泪管下端戳破下口的Hanser瓣,有落空感后即推液,见患儿同侧鼻孔有液体流出或患儿有吞咽动作时,即证明泪道已通畅探通成功,换上装有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的1 mL注射器,回撤探针,进入泪囊区时,推液注入0.1 mL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最后拨出探针,妥布霉素眼膏涂结膜囊,操作结束。

B组方法:体位、麻醉、探通进针方法同A组,探通成功后不换注射器,直接拨除探针,妥布霉素眼膏涂结膜囊。

探通成功后第二天、一周、二月复诊,治愈标准为溢泪及异常分泌物消失,压迫泪囊区无黏液性或胀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泪道探通结果比较见表1。A组一次探通治愈130眼,二次探通治愈4眼,一次探通治愈率97.01%,二次探通治愈率2.99%,不需第三次探通治疗。B组一次探通治愈108眼,二次探通治愈18眼,三次探通治愈4眼,一次探通治愈率83.08%,二次探通治愈率13.85%,三次探通治愈率3.07%。两组探通方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术后第二天出现泪囊附近组织肿胀及感染的并发症比较:A组仅1眼(0.75%)出现术后第二天泪囊附近组织肿胀,给予妥布霉素眼液每天4次点眼治疗,一周复诊时症状完全消退。B组中术后第二天泪囊附近组织肿胀及感染则共有11眼(8.46%),其中2例患儿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口服治疗,并于一月后再次泪道探通即治愈,见表2。新生儿泪囊炎患者经B组探通后再次堵塞的病例明显高于A组(P﹤0.05),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于2月后电话随访,明确治疗效果。

3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发现A组采用泪通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的一次治愈率高达97.%,明显较B组采用泪通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的83%,这说明A组治疗方式对提升一次治愈率有着积极意义。而之前有报道推荐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在实践中发现,眼膏张力大、粘度高,对于细小的探针,即使是使用较大内径的7号探针,其推注仍困难,阻力大,使操作者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形成假道[7-8],并且眼膏在推注入探针后,堵塞管腔,几乎都不能反复利用探针,增加了泪道探通耗材,提高了费用。这一结论与Genc DB[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本研究采用的泪通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与B组采用的泪通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46%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泪通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对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优于泪通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的作用,这与X.Li[10]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泪通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对新生儿泪囊炎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经过对A组和B组研究发现,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注入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一次探通治愈率明确高于单纯泪道探通,此方法费用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一次探通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伍继光,蒋红文,杨明善.泪道探通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疗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21):34-36.

[2] 方旺,张莉,陈凌燕,等.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特点及泪道探通术效果的影响因素[J].国际眼科杂志,2012(8):1546-1549.

[3] 于丽.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21):51-52.

[4] Gao JQ, Lv Q, Li LM, et al.Glioma targeting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enetration by dual-targeting doxorubincin liposomes.Biomaterials2013(34):5628-5639.

[5] 蔡文茜,杨建东.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1856例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0(11):2209-2210.

[6] Muthu MS and Feng SS: Theranostic liposomes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re-clinical success[J].Expert Opin Drug Deliv2013(10):151-155.

[7] 张春娣,贾万程,王翠红.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3584-3585.

[8] Muthu MS and Feng SS: Theranostic liposomes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re-clinical success[J].Expert Opin Drug Deliv2013(10):151-155.

[9] Genc DB, Canpolat C and Berrak SG: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f carboplatin-relate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in pediatric low-grade glioma[J].Support Care Cancer2012(20):385-393.

[10] X. Li, J. Gao, Y. Yang, H. Nanomaterial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umor vaccin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J].Onco Targets Ther2013(6):629-634.

(收稿日期:201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