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的临床研究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39次
  • 评分4
  • 93
  • 0

王淑静 徐凌忠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 目的 对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7例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组,选取37例未患视神经病变的正常人,将其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眼内压以及压差进行检测。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内压(19.79±1.29)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内压(16.02±1.36)mmHg;实验组患者的眼内压压差(5.11±2.08)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眼内压压差(3.21±1.67)mmHg,差别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夜间血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内压的升高以及眼内压压差的增高可导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活血通脉,填精养血明目为其有效防治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7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42-02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临床上较容易发生的眼部疾病,其多由于其他疾病并发的症状,患者发生该病后,对视力影响严重[1]。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眼部的护理以及针对眼部疾病的治疗措施要求日益精进,对该病防治措施的研究也已刻不容缓。因此,为提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中。我院为进一步探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特选取37例该病患者和37例未患该病的正常人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7例患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37例未患视神经病变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53~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3.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5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4.6)岁。NAION的诊断标准参照Hayreh[1]。

①突发视力下降,多在晨起时发生,无其他眼部、系统性和神经系统可导致的视力下降;②病史中急性期存在视盘水肿或相关的记录;③存在与视盘病变相关的视野缺损;④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视盘水肿和视力下降的神经性、系统性或眼部疾病。

应排除:

①存在明显的视网膜病变;②严重的白内障、青光眼;③抗核抗体及ENA多肽抗体显著异常;④mtDNA阳性;⑤梅毒、乙型肝炎活动期。

研究前37例患者均确诊为患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并且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眼压、眼压压差及空腹血糖、夜间血压进行测量,其方法为:从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的八点结束,2.5 h为患者测量一次眼内压,一天检查5次,在检查的期间患者可以正常活动,对5次测量结果取其平均值为平均眼内压,检测结果中眼内压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为眼压的压差;于早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并记录;24 h测量,数值为夜间最低点血压值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内压以及眼压压差、空腹血糖、夜间最低点血压值进行观察、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内压以及眼压压差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内压和压差进行检测后,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内压(19.79±1.29)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内压(16.02±1.36)mmHg,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眼内压压差(5.11±2.08)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眼内压压差(3.21±1.67)mmHg,统计学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夜间血压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夜间血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临床上是较为普遍的症状,其多是其他疾病引起,使患者的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减退,严重者甚至造成失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视力突然性的下降,但大部分患者并无疼痛感觉,仅少数的患者其视力的下降较为缓慢,其主要的发病特点是患者的视野呈现不同程度的缺损的症状 。采取填精养血明目,活血通脉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近几年来,我国大批医务人员为探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进行许多研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为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做出了瞩目的贡献。

本研究主要针对于眼压、血压等因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现结合前人成果,将其总结如下:

首先,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平均眼内压(19.79±1.29)mmHg明显高于未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正常人其平均眼内压(16.02±1.36)mmHg,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Atkins EJ 等人[9]在研究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时,也开展了一项针对于平均眼内压的研究,结果同样显示,该疾病患者平均眼内压较正常人要明显更高。正常人眼内的血液循环通畅,眼内组织营养物质输送充足,而眼内压的升高对眼内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使眼内血液循环不畅,眼内压高于血管内血液压力,不能有足够的血液运输到眼内,造成眼内血管以及相关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和营养成分缺乏[4]。活血通脉可以起到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预防与治疗的作用,可以增加眼内组织血管的血液循环[5-6]。

其次,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眼内压压差(5.11±2.08)mmHg明显高于未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正常人其眼内压压差(3.21±1.67)mmHg,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夜间最低点收缩压、舒张压(100±10.8)、(69±10.3)mmHg与正常人夜间最低点收缩压、舒张压(110±10.8)、(74±10.3)mmHg有明显差异(P<0.05),该论点在王润生等人[11]关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论著性研究中,也有显示。眼内压压差的升高,可造成患者的视神经在过大的压力变动下,发生非正常的病理变化,导致患者患病,视神经部位的血管十分容易收到眼内压变化影响的脉络部位[9],血液循环不畅时极有可能产生眼内组织的水肿或梗塞等,长时间变动的眼内压更容易促使水肿以及梗塞的发生,威胁患者的眼部安全[10]。填精养血明目可以降低眼内压的水平,从而缓解患者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症状,提高其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保证。

综上所述,眼内压的升高以及压差的增高可导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填精养血明目,活血通脉可以有效的防治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戚海慧,李凌,亢泽峰,等.高海拔地区非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病因与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7):1411-1415.

[2]常永业,张铭连,冯娜,等.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2,28(2):178-179.

[3]马凤仙,张建文,马丽.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8):55-56.

[4]王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现状[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12):1187-1192.

[5]王建民,赵云.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糖皮质激素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11):1119-1123.

[6]张海涛,杨玉新,毛永,等.青光眼与非炎症性缺血型视神经病变的傅立叶OCT扫描视神经形态学对比[J].眼科新进展, 2013,33(8):746-750.

[7]王润生,吕沛霖.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4):313-317.

[8]Atkins EJ,Bruce BB,Newman NJ,et al. Treatment of 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J]. Surv Ophthalmol,2010,55(1):47-63.

[9]Sakata LM , DeLeon-Ortega J , Sakata V ,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the retina and optic nerve - a review[J].Clin Exp Ophthalmol,2009,37(1):90-99.

[10]Subei AM,Eggenberger E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other useful tool in a neuro-ophthalmologist’s armamentarium[J].Curr Opin Ophthalmol,2009,20(6):462-466.

[11]王润生,张玉磊,吕沛霖,等. 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9,25(3):189-192.

(收稿日期:201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