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024次
  • 评分4
  • 50
  • 0

张学君 于春利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同意加入神经介入治疗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37例患者神经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应用DS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均降低80%以上,脑瘤患者微弹簧圈完全闭塞。4例并发症以皮下血胀、过度灌注综合征、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为主,治疗后好转,术后患者未发生继发性出血和脑梗死等。对照组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降低40%~50%左右,并发症9例以脑水肿、吞咽困难、昏迷、神经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为主。两组疗效相比研究组显然更具优势,且研究组患者复发次数明显较少,身体处于良好功能状态。结论 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安全高效,对于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福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治疗;支架植入;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c)-0142-02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威胁人类健康的典型恶性疾病之一,是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临床致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1]。随着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临床治疗研究也不断深入,寻找多种方式以更好的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神经介入治疗作为当前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为分析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临床报道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CT、MRI确诊且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碘过敏、脑疝晚期和脑干功能衰竭患者[2]。诊断结果:50例患者中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基底节区出血,15例脑梗死;其中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出颅内肿瘤,肿瘤部位分别集中在嗅沟、小脑桥脑脚区、鞍区、枕骨大孔区等,肿瘤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脑膜瘤10例,胆质瘤8例,脊索瘤1例,垂体腺瘤6例。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45.2±5.1)岁,其中选择神经介入治疗患者37例,拒绝神经介入治疗患者13例,分别定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2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全部手术安装头架,行硬膜外麻醉,应用电钻或手摇钻开颅,根据CT检查结果探查患者血肿情况并实施针对性血肿引流或清除等。

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前,做好手术备皮,排空大小便,做好药品、辅料和德国西门子生产的1250MA型号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器材准备。准备好急救设备呼吸复苏设备、供氧系统、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抗凝药肝素,造影剂优维显、欧耐派克和氯化钠与葡萄糖溶液等。做好患者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免疫学检查,监测患者心电图。术前患者缺血症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100~300 mg/d,行紧急介入治疗时口服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90)300 mg/d,酌情给予镇静剂及H2受体拮抗剂如奥美拉唑60 mg/d(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86),碘造影剂过敏可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14)10 mg/d。

对患者传递部位(两侧腹股沟)进行消毒,使用seldinger动脉插管法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下放1~2 cm处选择动脉搏动作为明显的区域作为穿刺点,穿刺针角度与皮肤保持30°~40°为最佳。引导导管使用肝素清洗备用。对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穿刺部位动脉血喷出按压穿刺点送入直导丝和导管进行血管内操作,将内径为2 mm的导引管经主动脉插到供应颅脑的血管—颈动脉或椎动脉内,通过导引管将内径为1 mm或更细的微导管选择性地插到颅内有关的动脉内,直达病变部位,应用欧耐派克造影剂,多角度(主动脉弓、右颈总、右颈内、右椎动脉、左颈总、左颈内和左椎动脉造影)观察病变情况,然后针对病变区域进行进一步治疗,根据病变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栓塞、注药、扩张等操作,达到治疗目的[3]。比如对颅内动脉瘤,将导管置入颈动脉从C2水平,选用微导管至动脉瘤体,连接适配器,造影观察微弹簧圈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情况,直到完全与动脉瘤、血液循环隔绝为止[4]。比如支架置入术,引导导管方面选择合适导管冲洗连接 “Y”形适配器,充分灌注排出气体,然后送至冠脉开口,多角度观察病变情况,进入冠脉后首先观察压力,确保无压力崁顿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并及时进行调整。选择合适钢丝和球囊导管,连接加压泵,沿钢丝送入球囊导管至病变处,造影观察球囊扩张后病变情况,然后置入支架。术后要做好患者穿刺部位的止血包扎,做好全身体征监测,应用抗血小板集聚药物。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DSA检查结果、术后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三个月复发情况。

1.4统计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37例患者神经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应用DS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均降低80%以上,脑瘤患者微弹簧圈完全闭塞。治疗中未发生心肌梗死、脑出血、脑卒中以及死亡等,术后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比例10.8%,1例皮下血胀、2例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经治疗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

对照组13例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降低40%-50%左右,并发症9例,比例69.2%,以脑水肿、吞咽困难、昏迷、神经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为主。两组术后治疗效果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研究组无疑更具优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χ2=11.041,P<0.05)。术后三个月进行复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均未发生继发性出血和脑梗死等,对照组6例复发,比例46.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7,P<0.05),说明研究组患者复发次数少几率低,患者身体状态好。

3讨论

脑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当前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加强治疗研究是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预后的关键。脑血管造影(DSA)则能够提升更加详细的诊断资料,明确疾病类型、病变位置大小和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5]。关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临床主要包括内外科两种治疗方式,随着微创医学的不断拓展应用,神经介入治疗成为了当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流,微创治疗对患者身体机能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因此国内外广泛应用[6]。

神经介入治疗是指采用股动、静脉插管,通过血管的自然腔道,对颅内和颈部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技术,属于微创治疗的范畴。神经介入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好,它以微创伤、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使一些颅脑疾患不开刀也能得到治疗,目前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式,神经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安全性较高,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治疗中,动脉溶栓可以直接疏通血管,达到挽救脑梗死的目的,支架置入是一种积极的标本兼治的新治疗方法,可以将脑梗死消灭在萌芽状态[7]。对于不适宜采取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通过术前评估,一般来说,除已处于深昏迷,或存在严重心、肝、肾、血液等脏器功能障碍者外,其他人皆能耐受神经介入治疗,治疗适用范围广[8]。

本次对比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均降低80%以上,脑瘤患者微弹簧圈完全闭塞,并发症发生几率低,多项对比结果都显示其相较开颅手术拥有更好的优越性,无论是从手术安全性、术后效果还是患者预后方面都有着优越性[9]。术后复查显示研究组患者复发次数少几率低,患者身体状态良好,说明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几率低,安全性高。治疗中两组患者都伴有不少并发症,都需要在治疗中予以重视积极改善,巩固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所以做好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安全高效,对于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福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杜勇健,张桂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近期再出血可能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2(11):1046-1047.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54-160.

[3] 陶庆铃,孙瑄,赵晖,等.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1(4):233-235.

[4] 李东波,宋东雷,田彦龙,等.DSA技术对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诊断研究(附153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11,38(1):44-46.

[5] 王伊龙,王拥军,吴敌,等.中国卒中防治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13,2(1):20-27.

[6] 周新民.全脑血管造影5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0(10):44-45.

[7] 严永兴,梁丽贞,陈涛,等.脑血管造影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142-143.

[8] 黄庆,李铁林,段传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11(9):279-280.

[9] 徐宏治,除街城,宋冬雷,等.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11(9):250-251.

(收稿日期:201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