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临床医学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8
  • 阅读量130次
  • 评分0
  • 0
  • 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一个快速的发展和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在医学上也开始尤为重视起来,并且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临床医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学习现状及意愿调查


  高艳艳、孙景芬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实用学科[1],被广泛应用于各项医学研究中。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医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临床病例分析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的学习现状及意愿,分析目前医学统计学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和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以我校某学院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学习后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应答率97.6%。其中,女生141人(59.00%),男生98人(41.00%)。


  2.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匿名自填式调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审核回收。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的学习现状、医学统计学的认知和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意愿等。


  3.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


  1.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及态度10.20%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比较简单,16.7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3.06%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比较难,认为医学统计学对数学要求很高的学生为69.87%,只有17.16%的学生表示医学统计学对数学的要求不高。43.97%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没有其他课程重要,20.51%的学生表示不确定,35.52%的学生表示医学统计学比其他课程重要。在239名学生中,只有38.08%的学生意识到医学统计学很重要。


  2.医学统计学的学习现状医学统计学课上能够认真听讲的学生为63.60%,71.13%的学生会认真完成课程任务,29.71%的学生会课后查找医学统计学相关资料进行学习。53.1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经过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能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认为从医学统计学课程中可以学到有用知识的学生为68.62%,12.13%的学生认为不会学到有用的知识(表1)。


  3.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意愿在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需求方面,52.72%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老师授课的方法很灵活,70.2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更加深入的讲解理论知识,69.4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65.6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深入讲解SPSS等软件。在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学习意愿方面,78.24%的学生希望能够学好医学统计学,82.43%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对科研很重要,但只有50.21%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充满兴趣,59.41%的学生希望有机会更加深入的学习医学统计学(见表2)。


  讨论


  医学统计学作为高校医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数据计算实现、分析结果解读的能力[1]。理解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对学生阅读科研文献、设计课题研究、完成计算分析、撰写科研报告等日后的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


  在实际教学中,“理论—原理—公式—应用”的教学模式虽说能够较为全面、系统的讲授医学统计学的知识,但医学统计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相对抽象,逻辑性较强,计算公式运算量稍大[3-4],这些都造成了调查中73.06%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比较难。目前,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教育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均有课程设置,但在本科阶段,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统计学为考查课[5]。大三年级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还未充分接触临床学科,科研意识相对薄弱,而且医学统计学的课程性质为考查课,所以在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及态度调查中只有35.52%的学生表示医学统计学比其他课程重要,38.08%的学生意识到医学统计学很重要。


  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现状中可知,学生总体学习现状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认真完成课程任务。但除了课堂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外,只有29.71%的学生会主动寻找相关资料学习,53.14%的学生能够掌握医学统计学知识。可见,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多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学习,实际应用性不强。


  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需求和意愿调查中,学生更多的想要深入的进行理论知识(70.29%)和医学统计学的实例(69.46%)的学习,这凸显了目前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需求,深入的理论学习、多样的实例分析和必要的软件操作等都是学生希望掌握的学习内容。调查中,大部分学生(82.43%)了解医学统计学对科研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够学好医学统计学,但只有50.21%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充满兴趣,59.41%的学生希望有机会更加深入的学习医学统计学。虽然有意愿学习医学统计学并能够意识到医学统计学对提升科研能力的作用,但作为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医学专业学生[6],在面对大量的数理统计公式时,会认为医学统计学较难,从而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欲望。


  通过调查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学习现状及意愿,我们建议学校应该不断地改进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软件的操作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学习结合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应用,使概念原理阐述更易理解,从而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7-8]。课程形式不拘泥于课堂,建立网络课程,运用微课等方式延展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时间,提供丰富的学科参考资料,搭建学生与医学统计学老师的互动平台,更好的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增加医学统计学软件的实际操作课程并辅以上机考试,通过医学统计学软件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课堂教学的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宽教学的深度,加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9]。


  第2篇: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蔡福临,陈秀凤,钱志刚


  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education,IPE)是指让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相互学习,以增进合作,提高医疗照护质量的一种教育学方法[1]。有研究指出,良好的医护合作关系是减轻疾患、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保证[2],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高学历人才,是未来医疗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对跨专业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医护跨专业合作的前景,本研究通过对79名护理学专业和156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进行调查,力求为提高医护跨专业合作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3所医学院校235名2013级—2015级研究生。纳入标准:①全日制护理学或临床医学专业在读研究生;②曾在三级医院实习满10个月;③研究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不愿意参加或调查中临时有事者;②实习医院未达三级医院标准;③在三级医院实习期不满10个月。研究对象年龄22岁~36岁(25.24岁±0.89岁),其他资料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工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汉化版跨专业学习态度量表(RIPLS)。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是否有工作经历等。RIPLS是由英国邓迪大学DavidBruce教授团队所开发,目的是用来测量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的态度[3],此量表被汉化和修订后信效度较好,有很好的适用性[4]。中文版RIPLS量表包括团队合作、以病人为中心、职业认同感3个维度共23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赋值1分~5分,其中条目19,20,22,23为反向条目,使用正向表述,反向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跨专业学习的态度越积极。


  1.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共有6名调查员参与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调查开始前,由研究者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后,当场收回,最后由研究者本人进行核查,剔除无效问卷,并对每份资料进行编号,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及有效性。共发放问卷238份(护理学80份,临床医学158份),实际回收238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包括答案呈明显趋势性的1份和漏填的2份,实际有效问卷为235份(护理学79份,临床医学156份)。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及逻辑校验,结果以中位数(M)及四分位间距(P25,P75)进行描述,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U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接受问卷调查的235名学生跨专业学习态度总评分为73分~114分,中位数100分。其中护理学研究生得分80分~114分,M(P25,P75)为104分(95分,108分),平均秩次为132.12;临床医学研究生得分73分~113分,M(P25,P75)为99分(93分,104分),平均秩次为110.85。护理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总分比较,Z=-2.268,P<0.05,Mann-WhitneyU=5046.500,WilcoxonW=17292.500。


  2.2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调查问卷显示,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比较,共有8个条目评分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团队合作”的条目4,9,12,“职业认同感”的条目19,20,21,22,23。


  3讨论


  此次调查显示,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均有较好的跨专业学习态度,其中护理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得分略高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护理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在团队合作和以病人为中心维度上有较高的一致性,在职业认同维度上,仍有内在差异(P<0.01),为跨专业学习在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中开展提供依据。


  3.1护理学研究生跨专业团队合作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比较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专业的局限,医护知识范围、重点、深度是不同的。医生和护士都是医疗的主体,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医护双方必须做到步调一致,同心协作,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5]。从问卷条目4,9和12得分比较显示,护理学研究生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研究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目4“在取得职业资格之前,学习分享将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团队协作者”,在未取得从业资格证前,护理学研究生更愿意跨专业学习分享知识。作为高学历护理人员,在对本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理论、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各项护理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同时,也愿意向医学其他专业学生虚心求教,从更深的理论角度把握疾病的诊疗过程,有助于临床护理观察对病人更好的照护,医学研究生应该主动分享学习心得,求得医疗与护理互相渗透、互相启迪,开拓更新的疾病诊治护理理论,推动医学行业整体的不断发展。条目9“应该和其他医学专业学生一起学习沟通的能力”,护理人员在临床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护理学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药理学、检验、影像等专业的知识,这就要求护士在遇到非专业知识时向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请教。而临床医学生本身的学习时间长,学习范围广,在临床上更多的工作是解答病人及家属问题,有一定专业优越感,更希望与本专业学生沟通,加之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都为医院临床专家,学习更多的还是本专业的技能,与其他专业合作的机会少。条目12“对于小组学习合作,不同医疗、护理专业学生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尊重”,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重医轻护观念可能影响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意识,造成医学生单方面的地位优越感。医护之间在临床中的工作关系最为紧密,接触范围最多、最广。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本着相互尊重、互相支持、以诚相待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临床中的工作任务。


  3.2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在职业认同感上存在差异医疗工作是一个整体,都是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个专业为核心,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互相协作,才能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职业认同感维度上,护理学研究生得分显著高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条目19“护士和理疗师职责主要是配合医生”(反向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显然护理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在这个条目认知观点完全不同。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的职能不断扩大,护士的职责不仅仅是配合医生,执行医嘱。在现代护理学课程教育过程中强调当今护士逐步承担起护理工作的决策者、健康服务的照护者、健康教育者、管理者、医嘱的监督者以及护理研究者等角色[6]。护生已经开始被灌输这些新概念,即与医生关系是并列互补模式[7],也就是医护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但在临床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可能缺乏新型医护关系的教育,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医护关系模式主要是主导从属型,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医生地位高于护士[8],临床医学研究生易受到这些观念的制约,潜意识存在专业偏见,缺乏对现代护理人员职能的了解。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护理学研究生得分较临床医学研究生高的原因。条目20“临床问题的解决能力只有从本专业同行中学到”,条目22“遇到一个专业话题,如果别的医学专业人员知道的比我多,我会感到不舒服”,以及条目23“我的专业与其他卫生专业很少有交叉”。临床医学研究生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一方面与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关,所学习范围较广;另一方面本科临床医学一般为五年制,而护理学为四年制,不仅增加临床医学学生学习知识的宽度,而且延长了学习时间。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临床医学研究生应注意倾听其他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善于捕捉学习其他专业的优点,取长补短。作为教育者应该从源头抓起,在纠正临床医学生不良心态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课程的优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条目21“我必须要比其他专业的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临床医学研究生得分较高,表明临床医学研究生拥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自主权。虽然护士希望和医生地位平等,但在医疗照护活动中,医生在病人病情诊断中承担着主要责任。那么作为医学专业学生,尤其是高学历的医学生,无论是护理学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都应该以主人翁的意识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以应对未来工作,共同承担医疗服务活动中的风险和责任。另外,我国对护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存在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9],这也提示了目前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不统一,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护理学研究生该条目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研究生。


  4小结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医学跨专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临床专业技能[10],增加对病人的理解与同情[11],且有利于提高跨专业学习态度[12],可以作为未来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13]。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及学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医护合作的教育,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护理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学术沟通、合作的能力。临床医学研究生跨专业学习需增强职业认同感,教育者应引导培养学生跨专业教育的理念,促进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跨专业学习态度。另外,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数据呈偏态分布,且主要是量性研究,建议未来结合质性研究,以更好地探讨不同专业研究生职业认同感及跨专业需求等专题


  都3篇:血清肌酸激酶在运动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马涛(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关键词〕高血清肌酸激酶;肌病;运动训练


  血清酶浓度是反映肌肉功能状态、生理状态及病理状况的重要生理生化指标。这些酶的升高可能预示着急性和慢性肌肉损伤中存在着肌纤维坏死和肌肉组织受损的可能〔1〕。正常人和运动员在力量训练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浓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身体训练导致这些酶从肌肉组织释放入循环血液。对训练前后的血清CK进行检测,可以反映CK在不同训练时期的活性,了解不同训练计划、训练强度及训练水平对血清CK的影响。长期的大强度训练会导致肌肉损伤,进而使得血清CK浓度升高。血清CK浓度的升高也可能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机械运动的结果。对血清CK浓度进行检测,可以获得肌肉在不同状态下的功能状态信息。健康人群训练后血清CK浓度的升高表面上可能是身体训练因素引起的,然而,安静状态的血清CK浓度持续性升高,这可能预示着亚临床肌肉疾病,可以通过运动员在负荷训练后的功能状态来进行验证。


  1影响血清CK浓度的因素


  已有的研究证明,血清CK浓度升高的一个生理学机制可能是肌肉能量的消耗导致肌细胞膜电阻降低,进而促使游离钙离子的升高,钾离子通道打开〔2〕。运动后血清CK浓度升高的生理学机制可能是肌节Z盘的分裂导致肌节的变性,进而损伤肌肉组织〔3〕。血清CK浓度上升的程度反映了肌肉组织受损的程度。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CK主要来自于骨骼肌,并且主要是CK同工酶(-MM)。


  血清CK水平与年龄、性别、种族、肌肉质量、机体活性及气候等因素有关〔4〕。一般来说,胎儿时期的血清CK主要是同工酶CK-BB,该同工酶的浓度水平主要取决于新生儿的孕龄。目前研究表明,胎儿出生前10d时的血清CK浓度已经达到成人水平。对于孕妇而言,其血清CK浓度在怀孕时相对较低,但到了临产期时其血清CK同工酶CK-MB浓度会增高。年轻成年男性的血清CK水平较高,而到了老年时,血清CK浓度会稍微降低〔5〕。安静下血清CK浓度具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一般来说,黑人拥有较大的体重和瘦体重,其血清CK水平要高于白人〔6〕。总的来说,血清CK活性和肌肉质量、机体活性有关,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得运动员安静下的血清肌酸浓度高于久坐人群。与温暖气候相比,在寒冷天气进行同一负荷训练后,血清CK浓度升高较快。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引起血清CK浓度升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肌肉内注射药品,当发生痉挛、中暑及他汀类药物摄入时,常出现血清CK浓度升高,这些症状单独出现或与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时都将导致运动型肌溶解症发生〔7〕。


  2血清CK在正常人群身体健康监控中的应用


  2.1血清CK在健康人群身体疾病监控中的应用血清CK及其同工酶对肌病、心肌炎和大脑方面的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CK-MB是监测肌肉坏死的重要标志,同时对不良的心肌梗死预后也非常敏感〔8〕。当患者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神经损伤性疾病时,CK-BB浓度会处于较高水平〔9〕。定期对血清CK进行检测,对于诊断肌肉损伤和肌肉坏死等神经肌肉病变及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和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肌肉萎缩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10〕。甲状腺功能衰退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分泌失调,一般当患者患有甲状腺功能衰退时,患者常伴有血清CK浓度升高,而血清CK浓度高者患有明显的甲状腺衰退,浓度低者存在亚临床甲状腺衰退〔11〕。有研究者建议当患者出现肌肉无力和血清CK浓度升高时,即使这些症状在临床上不明显,也应该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评估〔12〕。有研究表明,血清CK水平也常用于检测挤压综合征,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像雪崩患者因长时间寒冷刺激导致肌肉缺血挤压,导致急发性呼吸困难和体温降低,进一步导致CK浓度上升〔13〕。研究表明,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此类患者常出现线粒体长链脂肪酸氧化,当患者血清CK浓度升高时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将会被检查到,而劳累性横纹肌溶解症主要高发于合成性雄性激素类固醇使用者〔14〕。


  2.2血清CK在健康人群功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健康人群进行一次剧烈运动会导致肌细胞膜和Z盘损坏,血清CK浓度上升。一般来说,中等强度运动不会导致肌细胞膜通透性提高和CK释放入血液。运动强度范围的界定是肌肉组织能否承受训练负荷的转折点,当运动负荷超过肌肉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时,将导致肌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CK渗入组织液,进而进入循环系统〔15〕。许多因素决定着运动后血清CK浓度升高的程度。在诸如马拉松和铁人三项等长距离竞技运动后血清CK浓度显著性升高〔16〕。在下坡跑等肌肉离心运动后,血清CK浓度显著性升高。运动后血清CK的浓度和个体的肌肉特点有关,因此,不同的人群可分成血清CK高反应者和低反应者。血清CK高反应者其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和体积显著低于低反应者。日常的训练将导致运动中及安静下的血清CK浓度持续性升高〔17〕,但是与未经训练的人相比,同一训练强度后,经常训练的运动员其运动后血清CK浓度较低。运动后血清CK浓度的变化还与运动类型、运动时间有关。一般力量训练后,血清CK浓度高于基础值两倍,离心训练后血清CK浓度的增加可能与肌肉的拉伤有关,并且血清CK浓度的升高可持续到训练后的2~7d。长时间训练后,血清CK浓度的上升一般出现在训练后24h安静状态下和第一周训练后的48h内。长时间离心训练后96h内血清CK浓度达到峰值,若运动后继续进行额外的运动,则血清CK浓度只会轻度增加,这可能是训练结束后的放松运动加速了CK的清除〔18〕。血清CK浓度的降低取决于运动后的休息时间,随着运动的停止,淋巴系统对CK的运输及肌肉释放的酶减少,运动后积极的跑步能够加速血清CK清除〔19〕。


  2.3血清CK在健康人群持续性高CK症中的应用健康个体有时也会出现持续性的血清CK浓度升高现象,患者在临床上并未显示有神经肌肉控制紊乱或其他导致血清CK升高的因素〔20〕。这类患者安静状态下的血清CK浓度较高,多年后这些患者出现了肌无力症状,而这些肌肉肌损伤症状在早期不明显〔21〕。大多人安静下出现高血清CK现象可能并不预示这些人患有肌病,这可能意味着这些人患有先天性高CK症〔22〕。家族性先天血清CK持续性升高症源于基因突变,通常在男性中显性遗传率较高。对先天性高血清CK症病人进行长期的研究发现,他们的肌电图在临床上并未显示恶化,肌肉活检也证实肌肉只是轻微损伤〔23〕。研究显示,对40例先天性血清CK持续性升高患者进行肌电和肌肉活体检查后发现,55%有肌肉病态特征,3例存在肌肉萎缩〔24〕。然而,肌肉萎缩并不能通过血清CK浓度检查出来,只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才能解释这些患者血清CK持续性升高的原因。在运动后对高CK患者进行血检后发现这些患者存在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状,这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和运动中肌痛的常见原因。在同一组中,通过血清CK浓度的增加可以发现线粒体转运酶缺少症、β-氧化、克雷布斯循环及呼吸链的其他疾病〔25〕。即使是轻微或复发性的先天持续性高CK血清症都可能预示着患者患有代谢疾病,这些患者的血清CK浓度虽然升高不明显,但仍可发展成肌萎缩和肌痛〔26〕。持续性的血清CK浓度升高可能与蛋白质异常有关〔27〕,但已有的报道显示这些患者只是轻微的神经肌肉联系异常〔28〕。对患者进行安静下常规检查不能够发现异常症状,只有在运动后这些症状才明显地显现出来。报道显示〔29〕,这些患者在运动后常有肌肉疼痛和肌肉痉挛的现象,经过检查发现这些患者的肌肉在运动后会出现强直性收缩。一些学者关注对持续性高血清CK患者或轻微病发患者的生活进行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运动并不会造成患者肌肉进一步损伤〔30〕。一些学者研究运动对肌肉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后认为,现有的关于运动对肌肉营养不良患者影响的证据不多,但力量训练对肌肉营养不良患者是安全的〔31〕。


  3血清CK在运动员功能监控中的应用


  3.1血清CK在运动员常规训练功能监控中的应用对运动员安静和运动后的血清CK进行检测,是运动队科研人员常用的手段。与常人相比,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拥有较高的CK水平,这可能与运动员的肌肉体积较大及长期的运动训练有关。就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来说,与未经训练的人相比,运动员能够承受更大的肌肉刺激,因而运动员的峰值血清CK浓度较低〔32〕。并且,一般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血清CK浓度的快速升高。当运动员表现出更低的工作效率时,机体将会释放更多的CK。另有研究报道,在马拉松运动导致的劳累性横纹肌溶解症中,运动员会出现血清CK的显著性升高〔33〕,并且在寒冷的天气中CK升高的速度更快〔34〕。此外,CK浓度的增加可能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减弱有关,这可作为过度训练的标志〔35〕。有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并不能用血清CK的变化来评估运动员肌肉的恢复情况,因为运动后肌肉损伤的表现与血清酶的释放并没有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36〕。此外,血清CK浓度具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运动员运动后的血清CK水平较低,变化不明显,而一般常人运动后血清CK的反应较激烈,并且浓度很高。因此只有将运动员血清CK快速升高和训练承受能力的减弱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运动员进行过度训练的诊断。运动后受试者血清CK浓度的异常升高可能与他们患有未识别的亚临床肌病有关〔37〕。的确这种情况在肌肉代谢疾病或一些蛋白质细胞膜突变等疾病中常见〔38〕。并且,临床研究发现〔39〕,蛋白质表达异常与肌病表现类型有关,或者说与细胞骨架、被膜的组成部分突变有关。总的来说,血清CK浓度的升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进行认真检查,这对评估安静及运动后确认肌病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由于遗传特性引起的劳累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只有在运动后才能表现出来〔40〕。运动员被误诊为肌纤维疼痛时却很少表现出肌病特性,对这些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前,测量血清CK水平是第一步。不平衡的肌肉参与显示了当时的肌肉状态,肌肉的病理特性为后续临床检查提供了指向性参考。对运动员来说,如果存在肌肉力量薄弱而致的肌力不平衡,则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因此,即使是很小的肌病都会导致肌肉疼痛和肌力不平衡。


  3.2血清CK在运动员持续性高血清CK症状监控中的应用肌肉僵硬、酸痛及疼痛是运动训练常见的现象,但通常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在意,在安静和按摩时这些现象会出现,甚至比较频繁,这提示应进行相关检查。有时这些症状是判断安静下肌痛的唯一信号〔41〕。在对患有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运动员进行肌病检查时,只有在其他手段都不能解释原因时,才采用肌肉活检手段〔42〕。但在这种情况下,评估安静下的血清CK可能是诊断肌病最简单且非侵入性的方法。


  如果运动员在绝对安静状态下,并没有影响血清CK升高的因素,运动员的血清CK浓度仍然升高,这时应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检查,这可能预示着运动员存在肌无力或其他一些病症。研究表明〔43〕,长期反复的大强度训练并不会引起机体肌肉的生理性适应,这只会造成运动员肌纤维蛋白的不断丢失。


  血清CK水平的过度持续升高是确定肌肉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些因素并不能引起血清CK的增加,并且血清CK浓度的上升并不都是肌肉病变所致。对大强度运动中或运动后的血乳酸进行检测是检测线粒体有氧氧化能力障碍的一个有效方法,血乳酸测试相较于其他测试方法更有价值,更为敏感〔44,45〕。因此检测肌病症状的方法应多学科化,当运动员出现肌病反复复发或安静下持续性高血清CK时,应将他们同其他患者一样进行仔细的检查临床。


  综上,血清CK水平与受试者年龄、性别、种族、肌肉质量、机体活性及气候等因素有关。加强对健康人群及运动员进行安静和运动后血清CK的监控,是诊断和预防病理性血清CK升高、生理性血清高CK升高及持续性血清高CK症的重要手段。此外,在运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血清CK水平的检测对于评估训练负荷、训练类型、训练效果、运动员功能水平及竞技状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