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9-21
  • 阅读量256次
  • 评分0

 摘    要: 目的 了解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探讨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分观察组与对照组, 62例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行为干预, 另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干预对病情控制情况的影响。结果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病情控制情况优于干预前 (P<0.01) 。结论 (1)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不高; (2)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改善生活质量, 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哮喘患者; 自我管理; 行为干预;


  支气管哮喘 (以下简称哮喘) 作为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原反应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 随着生活环境状况的改变, 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且尚不能根治。部分患者只在急性发作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症状缓解期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则忽视了疾病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干预是指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管理疾病症状、治疗、护理、心理状态等, 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自我效能感[1]。探讨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 增强患者自我关注意识以及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为实施良好的自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样本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呼吸内科因支气管哮喘发作而住院的患者124例, 用随机排列表法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将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62例哮喘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进行自我管理干预的62例哮喘患者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2016年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标准; (2) 患者均愿意参与本研究, 年龄≥18周岁; (3) 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为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患有精神或严重的心、肝、脑、肾病患者和有意识障碍、智力缺陷的患者。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病情控制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指导, 内容包括支气管哮喘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活动与休息等, 将科室联系电话及医生坐门诊时间告知患者, 以便其出院后咨询疑难问题, 并叮嘱患者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 成立管理小组。科室成立支气管哮喘管理干预小组, 由1名专科医师和7名专科护士组成。


  (2) 住院护理。 (1) 护理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哮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如:病情监测、吸入器使用、常见症状护理、用药管理、生活护理、饮食管理、情绪管理等[3],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自我管理方案, 并及时评估其掌握程度。 (2) 出院前1天护理人员对患者单独进行呼气峰流速仪使用培训指导, 包括仪器调试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让患者练习,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时引入视频教育模式。对哮喘先兆表现识别及相应自我处理方法进行教育指导, 最后对患者的肺功能、自我管理能力、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3) 出院时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哮喘患者康复指南》及《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手册》, 并将负责院外随访护理人员的电话留给患者, 以便联系。


  (3) 随访。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护理人员每周电话随访1次, 主要询问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计划执行情况, 同时解决其自我管理疑问, 给予科学指导。


  (4) 患者自我管理。患者自我管理包括: (1) 避免诱因。了解哮喘的激发因素及避免诱因:在花粉、沙尘和流感季节应尽量减少外出;保持居住环境干净、无尘、无烟, 避免接触尘螨、蟑螂等;回避宠物, 不用皮毛制成的衣物或被褥;合理饮食, 禁食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 如:鱼、蟹、牛奶和蛋类。 (2) 监测病情。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每日定时测量峰流速值 (PEF) , 监测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 以便于进行自我管理。 (3) 紧急处理。学会哮喘发作时的自我处理, 正确掌握吸入器的使用方法;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 (4) 运动锻炼。 (5) 情感管理。可通过暗示或者选择向他人倾诉等, 进行身心放松, 亦可进行音乐疗法或者看书, 转移注意力, 缓解焦虑, 以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自我管理能力。采用韦春等[4]改良后的哮喘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进行评估, 问卷共34个条目, 5个维度分别是:避免诱因、监测病情、紧急处理、运动锻炼、情感管理。每个条目采取Linker 5级评分法[5], “非常像我”计5分, “有些像我”计4分, “偶尔像我”计3分, “有些不像我”计2分, “非常不像我”计1分, 其中条目1、2、7、31、32为反向计分法, 得分越高, 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问卷的CVI为0.94, 该量表Cronbach’α=0.846, 信效度良好。 (2) 疾病控制。采用哮喘控制测试 (ACT) 问卷进行评定, 问卷调查表共5个问题, 每个问题最高5分, 最后将每个问题的分数相加, 若患者得分25分则为完全控制, 在20~24分为良好控制;低于20分为未控制[6]。疾病控制率= (完全控制+部分控制)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干预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组疾病控制率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偏低


  目前国内研究针对支气管哮喘进行的自我管理调查量表都表明当前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这与本文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发现,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主要存在4个问题:疾病知识缺乏、预防重视程度不够、治疗不规则、自身监测欠缺。因此, 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其家庭是哮喘病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参与者, 但是他们往往缺乏进行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患者主要依赖医护人员教育进行自我管理, 途径单一。


  3.2、 自我管理干预可提高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哮喘目前尚不能根治, 只能通过药物暂时控制, 因而患者症状经常反复出现,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表1显示, 干预3个月后, 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干预前有了明显提高, 在自我管理总得分和5个维度上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哮喘患者自觉进行的自我管理策略可以防止症状的加重, 是一种高效的预防和改善手段。


  3.3、 自我管理干预提高了哮喘控制水平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发现, 经过干预的患者, 自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明护理干预对自我管理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表2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主要原因有: (1) 向患者宣讲基本知识有利于患者认识到各种诱发因素。 (2) 对患者的用药以及相关仪器使用进行详细讲解, 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3) 要求患者建立病情记录本以及通过电话访问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督促, 提高了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的认识, 增强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行动力。 (4) 干预组患者通过系统化自我管理干预措施, 正确执行哮喘行动计划, 疾病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自我管理干预不仅能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还能提高疾病控制水平, 有利于改善预后, 是一种合理、高效、优秀的疾病控制方案,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燕, 郑迓妹, 孙静意, 等.哮喘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天津护理, 2013, 21 (5) :384-385.

  [2]李志平, 彭丽红, 郭禹标.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 2007, 15 (2) :160-162.

  [3]朱明恕.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18) 要点[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 20 (3) :18-21.

  [4]韦春, 戴霞, 王自秀, 等.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病情控制水平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 (7) :596-598.

  [5]权继侠, 孟文文, 魏婷.自我管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控制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8 (28) :186-188.

  [6]丁凤鸣.简易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的可行性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