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浮针再灌注改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0-22
  • 阅读量173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探讨浮针再灌注技术对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87月—2019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浮针扫散配合再灌注技术治疗。5 d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共治疗8个疗程。采用改良后的Ashworth肌张力评分法(MAS)及改良后的Barthel量表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各项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痉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75.94±8.9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63.23±12.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1,P<0.05)。结论 浮针再灌注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

  关键词:浮针 再灌注 偏瘫 痉挛


  脑卒中又名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脑卒中患者常出现偏瘫痉挛等后遗症,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功能活动受限,甚至出现关节僵硬、强直等现象,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中风后偏瘫痉挛主要是因为运动神经元受损,长时间肢体痉挛可能导致肌肉挛缩,严重时会出现关节变形,致使患者残废[2]。选取该院20187月—2019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计78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浮针再灌注方法治疗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显着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不清晰患者,共计78例。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经MRI或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诊断符合国家中医院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颁发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其中脑梗塞56例,脑出血22例。78例患者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6.3±4.8)岁,平均病程(2.3±0.78)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法治疗。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者对痉挛的各肌肉群进行缓慢拉伸,持续15 min;对各关节处进行性适度屈伸训练,缓慢屈髋、屈膝、背屈踝关节后快速屈肘、屈腕、屈指,持续15 min;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由远及近促进静脉回流,治疗结束后患肢保持功能位[3]。康复治疗2/d,5 d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共8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浮针再灌注方法治疗。以患者健侧上肢的前臂外侧伸肌群为主要进针点进行扫散治疗。同时进行再灌注技术,引导患者主动屈伸及伸展关节处,若患者关节运动不便,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活动关节,直至患者痉挛情况得到缓解。浮针扫散再灌注完毕后,退出针体,胶布固定针柄,留管4~6 h后拔出。5 d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共8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运用改良后的Ashworth肌张力评分法(MAS)、改良后的Barthel量表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1)MAS评分标准[4]0分:患者无肌张力升高;1分:患者肌张力略升高,检测部位关节运动区域做屈伸运动时偶出现“卡顿”现象,或在运动区域肌张力尾端出现最小阻力;2分:患者肌张力增幅不明显,伴随“卡顿”现象,其余关节运动区域出现最小阻力;3分:肌张力增幅明显,肢体经辅助运动无困难;4分:肌张力增幅巨大,肢体经辅助运动困难;5分:检测部位关节运动区域做屈伸运动时持续僵直。

  (2)改良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5]。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8个项目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行走、进食、穿衣、洗澡、大便、小便、上下楼、床椅转移,每项10分,共计8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各项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痉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75.94±8.9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63.23±12.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对比[(±s),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由脑动脉系统病变导致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由此可能引发的脑内局部循环障碍,表现为以偏瘫为主的四肢功能受损。现代康复理论和偏瘫发展规律研究表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由于高级神经中枢无法控制运动功能,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肢体表现为痉挛形态的异常现象[6]。为了维持肌肉张力,在锥体外系统的抑制指示和脑干脊柱的异化指导下,皮质脊柱控制了γ-loop的脊髓反射。中风后,下行运动的抑制作用超出了大脑皮层的控制,可能导致γ-反射功能亢进和高肌张力,从而发生肌肉痉挛,进而表现出痉挛性偏瘫,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

  现代康复治疗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但受限于医疗设备价值大、治疗费用金高、治疗周期长等因素,推广难度大[8]。国内常采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历史悠久且疗效准确。浮针是结合现在针灸学理论形成的创新型针法,相对于传统针灸,在进针点选择、作用区域、留针时间、操作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9]。采用浮针法治疗患者,通过扫散患者痛点附近的筋膜,治疗刺激穴位,改变周围区域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产生化学信号、神经电信号等信号引发患者生理变化,增强筋膜系统整体调控,调节细胞修复再生功能,提高患者机体运动能力[10]。再灌注是通过活动患者偏瘫肢体肌肉及关节,加强患处肌肉的收缩,对患处肌肉实行灌注。曾慧玲等人[4]研究显示4组治疗后不同时间MBI评分(改良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64.03±16.89)分、(68.33±16.63)分、(66.93±14.46)分、(67.53±16.72)分。其研究结果与该文相似,该文研究中,治疗前各项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痉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75.94±8.9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63.23±12.86)分(P<0.05)。

  综上所述,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采用浮针再灌注方法治疗,疗效显着,疗效优于单独康复方法治疗。


  参考文献

  [1]秦赫,魏旭,王文涛,.浮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7[J].中国针灸,2018,38(11):1206-1208.

  [2] Chen Y, Zhou H, Jin T,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phased acupuncture for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J].Zhongguo zhen jiu=Chinese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 38(10):1027-1034.

  [3]何琴.浮针在偏瘫后肩痛患者的运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4):151,154.

  [4]曾慧玲,崔晓,史骏超,.不同留针时间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5):489-493.

  [5] Chau J P C, Lo S H S, Lau A Y L, et al. Abstract TP152:Use of Acupuncture to Reduce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is Feasible and Acceptabl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Stroke Survivors[J]. Stroke, 2018, 49(Suppl_1):ATP152-ATP152.

  [6]陆春梅,杨文忠,黄建良,.浮针联合再灌注手法治疗肩周炎50[J].中医外治杂志,2018,27(6):20-22.

  [7]吴金建,汪花,刘佩慧,.浮针配合面部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3):372-376.

  [8]杨小林,蔡俊笙,孙健.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临证经验[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1):134-137.

  [9] Ren WW, Zhou ZY, Xu MM, et al. Treatment of persis ten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 by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and duloxetine[J].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Zhongguo Zhongxiyi jiehe zazhi=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6, 36(2):166-171.

  [10]曾慧玲.浮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