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8-18
  • 阅读量67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参照组接受常规针刺结合常规灸法治疗,研究组接受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面部动态观评分、静态观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具优势,可获取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针刺 热敏灸 周围性面瘫 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部神经发生异常引发的面部肌肉迟缓和瘫痪,面神经核以下为主要病变部位,中医又称之为“口眼歪斜”和“面瘫”[1]。此疾病有较快的发病速度,多数为原发性周围性面瘫,现代医学将其称之为面神经炎。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静态会发现口角、额纹和眼裂不对称,动态会发现以下动作,包括:露齿和闭目等,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其患侧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会出现异常[2]。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多的方法,首选方案为针灸。但是单一治疗效果不理想。为此,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观察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5~70岁,平均(48.7±15.6)岁;病程均值(218.7±38.4)d,临床简易评分法评分(9.3±2.4)分。参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3±13.3)岁。病程均值(209.2±40.5)d,临床简易评分法评分(9.9±2.2)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3]:(1)中医:结合新世纪普通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诊断标准。(2)西医:结合西医学《神经病学》,参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依据。
纳入标准:(1)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神智清晰;(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治疗期间进行其他治疗;(2)存在严重造血系统等疾病;(3)存在原发性疾病;(4)精神类疾病;(5)妊娠期女性;(6)晕针和晕灸等。
方法:(1)参照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结合患者病情选取穴位,包括:风池、下关、水沟和合谷,同时还需选择患者的内庭、太冲、地仓和翳风。面部穴位选取患者的患侧,针刺时选取35号针,平补平泻法治疗30 min,一疗程为15次,共进行6个疗程的治疗。(2)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结合热敏灸,依据《热敏灸实用读本》查找热敏腧穴之后在患侧面部穴位下关和颊车皮肤3 cm处高温施温和灸,若患者出现热敏状况,包括扩热、传热和透热,上述均为热敏腧穴。依据《热敏灸实用读本》在面部和腹部选取以上热敏腧穴,实施热敏灸,剂量以热敏消失为主[4]。时间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热敏现象消失为参照。1个疗程15次,共进行6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包括动态及静态评分,总分50分,得分与结果成正比,得分越高面部神经功能越好。
疗效判定标准:结合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定制的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1)痊愈: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相关联带运动,面部神经功能为47~50分。(2)显效:在静态时面部运动功能不对称,为轻度,额部运动明显,面部功能评分有所提升,>15分。(3)有效:静态时面部运动功能不对称较为显著,联带运动严重,面部功能提升较少,10~15分。(4)无效:静态时面部运动功能不对称明显,额部未出现任何运动,患侧肌肉较为僵硬,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不显著,<5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P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研究组面部动态观评分、静态观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周围性面瘫诱发因素与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有关,致使局部营养面神经血管出现痉挛,面神经组织发生诸多症状,包括缺血、缺氧和水肿受压,中医又称之为“口眼歪斜”[5]。从中医角度来看,周围性面瘫发病多数因正气缺乏和气衰血亏引起,加之起居不慎,风寒和风热对人体造成侵袭,并在面部经常性存留[6]。在肌肤浸淫后,入经中络致使面部阳明、气血运行速度减慢,经络阻滞不畅。面瘫时间越久,越会引发面部失荣,最终引发“倒错”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临床将周围性面瘫又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引发因素与中毒、外伤和肿瘤存在相关性,同时与耳源性疾病、病毒感染有着直接关系,其不仅会致使面部神经血管发生痉挛,同时会压迫面部神经。加之神经营养缺乏会致使神经发生变性,从而引发此病。据有关资料表明,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穴位治疗可将后遗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专家指出,急性期面瘫患者的治疗,可有效针刺患侧面部,治疗时间越早恢复速度越快。若患者为恢复期,在实施针刺治疗,会使分支神经缺氧和缺血坏死,因此需将神经干的水肿消除。但是由于分支神经发生坏死,面部神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由此可见,尽早对患者实施治疗可对其恢复起到促进作用。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面部神经缺氧症状也可有效改善,提升面部神经兴奋性的同时对面部状态的改善进行抑制,使病损的神经得到修复。另外,增强局部微循环、能量的流通,从而对面部神经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热敏腧穴为临床新发现的疾病反应点,对艾灸有高度敏化,艾灸时会体现以下症状,包括透热、扩热和传热,还会表现出其他感觉,如:酸胀、凉和痛等,临床将其称之为热敏,若部位出现以上现象又叫作热敏腧穴[7]。有关资料显示,周围性偏瘫患者的热敏腧穴可在腹部探及。通常情况下,腹部为经脉循行部位,任脉主一身之阴,脾胃起到生化气血的作用,肝经息风可起到活血柔筋的效果,由此可见,腹部穴位具有补血益气和柔筋养阴的作用[8]。热敏灸属于新型艾灸治疗方法,其中探敏施灸指对疾病热敏腧穴出现位置进行探查,并对其进行艾灸治疗;敏消量足是指在热敏灸期间,热敏现象全部消失为治疗用时,上述也是衡量艾灸是否达到最大剂量的依据[9]。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比常规针刺、常规灸法更具优势,可获取显著的临床效果。另外,从面部功能改善情况来看,研究组动态观评分、静态观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更加证实了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功能,提升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可获取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患者损伤及变性的面部周围神经,具有较高可行性,值得各院进一步推广、普及。由于本研究的热敏灸治疗时间不同,还需更多的时间和助手去完成操作,因此不能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希望今后在研究中可进行大量的样本观察,并探讨其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炽祥.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8):143-145.
[2]李俊逸.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痉挛性斜颈46例[J].江西中医药,2018,49(4):59-60.
[3]欧阳桂兰,朱海兵,赖燕蔚,等.热敏灸与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差异性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38(9):903-906.
[4]王水平,艾蔚娟.热敏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4):101-102.
[5]李文建,魏艳红,李志营.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期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9):1142-1146.
[6]靳丹丹,叶静,郭梦,等.针灸在不同时机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20,40(6):664-668.
[7]赵庆云.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4):137-138.
[8]章海风,宣逸尘,黄建华,等.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990-5992.
[9]张波,应文强,谭艳丽,等.热敏脐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9,14(8):1946-1949.
[10]杨志伟,付淑兰,刘娟.加味牵正散与热敏灸联合应用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