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疾病预防论文范文,疾病预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听力测试组合对鉴别诊断噪声性耳聋的应用价值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8-30
  • 阅读量25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针对噪声作业工人噪声性耳聋患者实施听力测试组合对鉴别诊断伪聋与夸大性聋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检查的980例噪声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开展听力测试,对结果展开分析与研究。结果:听力下降占比为37.86%(371/980);其中单耳、双耳占比分别为29.49%、8.37%;配合与不配合占比分别为49.33%、50.67%。随工龄的增加,重度听力下降患者的占比也随之不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23,P<0.05);在不配合的研究对象中,伪聋、夸大性聋占比分别为72.34%、27.66%,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显示二者平均阈值分别为(19.92±2.39)dBSPL、(42.49±6.71)dBSPL。结论:将听力测试组合应用在噪声作业工人噪声性耳聋患者临床诊断中,可以对伪聋与夸大性聋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适合推广。

关键词:噪声性耳聋;听力测试组合;噪声作业工人;夸大性聋;伪聋;


噪声于工业生产中是非常多见的职业危害,工人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下工作会使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噪声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工人的听力水平、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3]。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在不断加大工伤赔偿力度,不过在对职业病实施临床诊断或开展职业体检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夸大性聋、伪聋等问题[4,5]。面对这一问题,需将鉴别诊断夸大性聋、伪聋的方法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临床多以纯音听阈测试作为职业性耳聋诊断及分级的主要方法,其为主观测试手段,因此在实施过程面对不愿积极配合的人员往往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6,7]。对此,应当在鉴别诊断工作开展中采取听力测试组合的方法,将各自检测优势充分发挥,确保夸大性聋、伪聋鉴别诊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8,9]。本研究对接受听力测试的980例噪声作业工人展开深入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检查的980例噪声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总计980例。男950例,女30例;年龄22~54岁,平均(35.20±3.01)岁。根据工作环境进行划分,包括180例电子厂从业人员,410例五金厂从业人员,240例煤矿从业人员,150例其他环境从业人员。根据工作年限进行划分,1~5年517例,5~10年275例,>10年188例。

纳入标准:(1)工龄>1年的从业人员;(2)一般资料完整的从业人员;(3)依从性良好,能够正常完成各项研究工作的从业人员;(4)对研究知晓同意,并签署告知书的从业人员。

排除标准:(1)合并各类中耳疾病、梅尼埃综合征、突发性耳聋及家族性耳聋等耳部疾病的患者;(2)研究期间服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的患者;(3)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而造成耳聋的患者;(4)研究期间擅自退出者。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相同的听力测试方法,内容具体如下。(1)主观方法采取的是纯音听阈测试,利用听力测试仪(GSI-10型)对0.5~6.0 k Hz的纯音进行检测,整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测试步骤均需按照标准流程实施。(2)客观方法采取的是括声导抗检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听性稳态反应检测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等。a.听性脑干反应检测:于隔声屏蔽环境下利用电反应仪(Nicolet Path.finder Plus)开展检测,使用的刺激声包括短纯音、短声等,带通滤波指标参数为0.1~1.5 k Hz,反复叠加1 000次,并按11.1次/s标准设定刺激频率。在前额发际位置放置电极,在同侧耳垂放置参考电极,在鼻根部放置电极。b.听性稳态反应检测:主要能够对不同频率(0.5 k Hz、1 k Hz、2 k Hz及4 k Hz)下患者听阈情况进行直观反馈。c.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指导受检者在接受检测时采取坐位,并利用耳动态分析仪(IL096)实施相关检测工作,引导其在此过程中心理状态应当保持平静状态,在外耳道放置探头,将L1=70 d BSPL,L1=65d BSPL设定为刺激条件,在不同倍数频程分别选择三点测试,与本底噪声相比,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反应幅值>3 d B作为检测标准。

观察指标:针对纯音听阈测试结果、不同工龄研究对象听力下降占比及听力损失严重情况展开分析与研究。另对客观方法测试结果实施统计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分析系统展开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纯音听阈测试结果统计情况:在980例研究对象中,听力下降占比为37.86%(371/980),单耳听力下降占比为29.49%(289/980)、双耳听力下降占比为8.37%(82/980)。在听力下降的研究对象中,积极配合占比为49.33%(183/371)、不积极配合占比为50.67%(188/371)。

不同工龄研究对象听力下降占比及听力损失严重情况比较:工龄1~5年、5~10年、>10年的工人听力下降占比分别为24.56%、40.73%、70.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57,P<0.05)。同时不同工龄研究对象重度高频损失占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工龄研究对象听力下降占比及听力损失严重情况比较[n(%)]

客观方法测试结果:(1)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结果:对不积极配合测试的188例研究对象展开检测工作后发现,伪聋占比为72.34%,检测结果显示正常频率范围在<25 dBSPL。夸大性聋占比为27.66%。(2)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伪聋、夸大性聋最终结果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结果一致,见表2、表3。

表2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结果

表3 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d BSPL)

讨论

临床将人耳于某一频率下的听阈较正常听阈更高的分贝数称之为听力损失,而由于职业因素造成听力频率段丧失或耳聋的患者称之为职业性耳聋[10,11]。该疾病的指标诊断方法中明确指出,患者需有职业噪声基础史,且自身感受到耳鸣症状或听力损失症状[12,13]。若对其施以纯音测试则往往结果显示为感音性聋,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筛查及诊断方法包括客观检测及主观检测两种[14,15]。前者方法较多,后者主要为纯音测试[16,17]。目前部分受检者在接受体检的过程中,会因抱有其他目的、不愿积极配合等因素而出现谎报听力感受的现象,因此单纯使用纯音测试容易出现夸大性聋、伪聋等问题[18,19]。针对这一现状,需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诊断检测方法,确保以上不良现象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针对980例噪声作业工人使用了听力组合测试,并在客观检测方面使用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以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测,最终结果显示:在纯音听阈测试方面,共有听力下降者371例,其中表示愿意配合研究者的占比为49.33%,不愿配合者占比为50.67%。对后者做进一步客观听力测试后,结果显示:伪聋及夸大性聋者占比分别为72.34%、27.66%,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以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的结果相符。由此可见,接受纯音听阈测试的受检者会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将假阳性率提升,进而导致真阳性率的降低。而联合客观检测后,可以使夸大性聋、伪聋得到有效排除,进一步验证在听力损伤筛查工作开展中使用听力综合测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20]。另外,针对工龄不同的工人听力下降情况展开分析后发现,工龄为1~5年的工人听力下降占比为24.56%、工龄为5~10年的工人听力下降占比为40.73%、工龄为>10年的工人听力下降占比为70.21%。可见随着工龄的不断增加,其听力水平下降越来越重。

综上所述,对噪声作业工人实施纯音听阈测试使基本的筛查方法,可以对听敏度准确反映,但将其与其他客观检测方法联合后,可以使夸大性聋、伪聋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使非听力下降者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得到排除,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