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口腔医学论文范文,口腔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口腔医学教学应用与思考研究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2
  • 阅读量269次
  • 评分0
  • 0
  • 0

  一直以来很多口腔专家就在不断摸索口腔医学的研究。而且也随着当下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口腔医学专业现在也都对学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口腔医学论文的范文,供大家欣赏借鉴。


  第1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孟凡皓1,朱智慧1,张小辉2,张韬1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032;2深圳罗湖区人民医院)


  摘要:近年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发展迅速,给很多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近5年来,VR与AR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临床教学、术前设计和术中导航3个方面,相较于传统技术具有诸多优势。VR与AR技术的应用必将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让手术变得更加精准、客观和高效,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和医生都能从中获益。


  关键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口腔医学;临床教学;术前设计;术中导航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这两项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也逐渐被应用于医学领域。VR是多种技术的高度结合,包括了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可以让使用者完全沉浸到该环境中,并且通过有触感反馈功能的控制器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而AR可以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位置、角度,配合图像图形技术,在屏幕上把虚拟图像叠加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目前,已有报道在微创肝脏手术[1]中运用AR技术将肝脏内部的血管和肿瘤的位置显示在术区,也有学者尝试将AR和MR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2]和泌尿外科[3]等学科。早在1997年Wagner等[4]介绍了AR的概念,并首次在AR设备的辅助下完成正颌手术;2001年Thomas等[5]开发的Impulse2000训练系统,可以模拟患者口腔内患龋情况,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练习。近5年来,VR与AR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临床教学、术前设计和术中导航3个方面。现就VR和AR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临床教学


  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在狭小的范围内可能同时存在腺体、肌肉、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组织;在教学过程中仅依靠课本或视频资料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而尸体标本数量有限、价格高昂,这都为教学增加了困难。将VR技术应用到头颈解剖教学中,可生动、立体地展现复杂的解剖结构。2012年,李阳等[6]利用Dextroscope系统进行上颌动脉下颌段的三维解剖研究,并与实际标本进行对照,为减少上颌动脉下颌段的术中损伤提供解剖依据。结果表明虚拟解剖组所测得的相关数据与尸体组测得的实体数据一致,提示该技术具有可靠性与一定的优越性。


  操作技能的练习所用耗材成本较高,借助VR和AR系统,可为医学生提供逼真的操作练习环境。目前已有用于正颌外科手术培训的VR手术模拟系统[7,8],该系统可以为使用者反馈操作的力度和器械运转的速度,并能提示操作者截骨角度和距离与术前设计方案之间是否存在偏差。Miki等[9]介绍了一种模拟内窥镜辅助下完成颌下腺切除术的VR培训系统,并通过试验证实,初学者经过7次练习后均更加熟练,手术所需时间较一开始明显缩短。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颌面外科中一项基础操作,但如果操作不慎可能会引起麻醉效果不佳或麻药入血等问题,甚至造成更严重后果。Correa等[10]介绍了一种用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训练的VR系统,可以评估注射位置和深度是否正确,并且提供近乎真实的进针感觉反馈。也有学者将传统教材与AR技术相结合[11],开发了一本贵金属高嵌体预备教材,通过识别课本上每一章节的特殊“标识物”,AR设备就会将相应的操作过程以三维图像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仿佛老师在眼前演示一样。2013年,Kikuchi等[12]介绍了一种用于练习预备金属烤瓷冠的VR系统。Llena等[13]对AR技术在培训医学生窝洞预备中的效果和使用满意度进行研究,发现仅在一类洞的深度和二类洞颊、舌向预备范围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差异。彭春等[14]对VR技术在口腔正畸进修医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主要是进行虚拟正畸托槽粘贴和排牙培训,通过培训后进行问卷调查和理论成绩对比发现,VR技术可显著提高临床进修医师的学习主动性,利于对口腔正畸教学要点的理解,提高口腔正畸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口腔正畸临床进修医师教学。


  近几年,伴随着VR模拟系统在口腔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大阪大学的HAP-DENT、伊利诺伊州的Periosim、荷兰穆格Simodont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iDental等系统,有诸多学者对VR和AR技术在口腔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2015年Wang等[15]对iDental系统的精确度进行评估,并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上评价该系统在模拟牙体预备这项操作时的应用效果,发现还需在该系统中加入颊黏膜和支点才能更真实地还原口腔内操作环境。Ioannou等[16]对VR手术模拟器和动物模型的培训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VR手术模拟器可以减少培训的成本,并且培训的效果也要优于传统的动物模型试验。2016年,英国的Mirghani等[17]对Simodont牙科VR模拟器在口腔教学应用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发现Simodont评分结果可以反映出大一与大五学生的水平差异。


  2术前设计


  颌面外科手术因其特殊的手术部位,手术的难度与风险较大,而且患者对美观有较高的要求;术前对病变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可以更好地确定切除范围,降低手术风险。VR和AR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CT或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完整呈现病变的位置以及与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可以帮助医生在术前更好地进行手术规划与方案设计;并且,VR技术凭借其出色的沉浸感和触觉反馈设备,甚至可让医生在术前模拟手术,使手术更加安全、高效。Olsson等[18]运用VR技术模拟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手术,可以通过VR系统在术前模拟肿瘤切除、腓骨重建方案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可以减小术中风险,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此外,有学者将VR技术应用于正畸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等方面。2016年Medellin-Castillo等[19]介绍了一种具有触觉反馈功能的VR系统,可以将二维图像上的标志点准确还原到三维重建模型上,帮助医生准确确定头影测量标志点,减少误差和设计时间;并且,对需要正颌的患者,该系统还可以设计手术方案。李阳等[20]运用DextroscopeVR系统,借助CT数据进行重建与融合,获得上呼吸道的三维图像,在三维模型上对上气道狭窄的区域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为患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术后上气道的狭窄部位均明显扩大,各区段体积至少增大2倍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VR技术可以将二维CT、MRI数据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医生的眼前,让医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病变信息。


  3术中导航


  传统术中导航只能显示二维图像,并且术者需要反复观察屏幕与术区,这无疑增添了很多不便。AR技术凭借其与身边环境实时交互的特点,可以将术前设计方案或是重要的解剖结构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投射在术区,使术者实现裸眼观察。2013年,Suenaga等[21]使用3DAR技术在实物模型上模拟截骨手术,以评估该系统的精准度和可行性。结果发现术者裸眼所看到的图像位置不会随观察的角度而改变,而且图像与实物重合的精确度可以达到1mm以下。2013年Lin等[22]介绍了一种基于AR技术的口腔种植系统,并通过术后CT数据来评估术前虚拟设计方案与实际预备位点之间的误差。结果发现,总共完成的40例种植体的位置均在安全范围内,深度和角度上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2015年,Liu等[23]利用AR技术在锥形束CT血管造影引导下行机器人舌癌切除手术,并与X线透视引导技术相对比,发现切除范围更理想,并能更好地保护舌动脉等重要组织。虽然,现在大多数关于AR技术在术中应用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但已有学者尝试佩戴AR设备完成正颌手术,术中指导上颌骨的截骨和就位。2016年Zhu等[24]运用AR技术在颌面外科手术中将下牙槽神经管的位置投射到术区,避免了术中损伤重要神经。临床中已经有20例应用经验,包括偏突颌畸形、半侧颜面短小和下颌角肥大等患者的整形手术,所有病例术后通过CT验证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除1例术后出现血肿外,其余均未发生并发症。这也为AR技术在术中的导航应用带来了启发。


  2016年Profeta等[25]将AR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相结合用于检测头颈部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分布的情况,并借助AR技术来辅助完成淋巴结活检手术。该实验结合了γ探头(类似于传统放射引导手术)和追踪系统(类似于导航设备),为患者注射γ放射性同位素后,立即检测头颈部放射活性的分布情况,并以此来推断有无可疑转移淋巴结,最终借助AR技术以图像的形式将可疑淋巴结直接叠加显示在术区,让医生裸眼就可以准确看到淋巴结的位置。


  4小结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尝试将AR和VR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各领域当中,相较于传统技术具有如下优势。①临床教学:VR凭借完全沉浸式的特点和触控设备实现交互反馈,可以为医学生提供逼真的练习环境,节省教学成本。②术前设计:AR和VR都可以完全真实的还原患者的病灶位置、与重要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等重要信息,不仅可用于设计手术方案,还可以用于与患者术前沟通,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了解手术风险或预后情况。③术中导航:AR凭借其可以与真实环境进行交互的优势,并且可以裸眼观察,让术者更好地了解病情。所以,AR与VR在医学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VR和AR技术在医学中也将实现广泛应用。目前已有学者完成AR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结合完成下颌角切除术的可行性试验,同一个标本的两侧下颌角分别通过机器人和医生完成,对比发现并没有明显差异。VR和AR技术的应用必将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让手术变得更加精准、客观和高效,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和医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2篇:微课在口腔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应用


  张春瑾,郭三兰


  摘要:[目的]探讨微课在口腔医学实习生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6年11月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口腔专业学生11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名。实验组采取微课教学法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临床教学法。比较两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72.7%学生认同微课能够激发学习兴趣,81.8%学生认同微课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72.7%学生认同微课有利于系统掌握知识,69.1%学生认同微课能够提高学习效率,78.2%学生认同微课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结论]借助微课的教育能帮助提高口腔医学实习生对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微课;口腔医学;实习;职业防护;医学教育


  口腔科医务工作者是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口腔门诊的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几乎都会接触到病人的唾液、血液,极易出现交叉感染[1]。口腔科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监管的重点科室之一,如何控制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率,是相关监控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2]。徐彦彬等[3]对石家庄的口腔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大部分医务工作者缺乏感染防护知识与意识。作为口腔诊疗机构未来从业者的医学生,在实习学习期间掌握口腔感染防控知识可以帮助其在今后的实习与工作生涯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病人。但是目前国内口腔专科的教学中缺少系统性的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内容,口腔医学生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较缺乏[4]。本研究利用微课对口腔医学实习生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在改善其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6年6月—2016年11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口腔专业实习生11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名。两组学生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基线调查2016年6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实习生对口腔科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微课视频的制作内容和重点的选取提供参照。


  1.2.2微课制作主要参考美国疾病感染控制中心发布的牙科感染控制指南[5]及其他牙科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文献[6-8]。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筛查和整合,结合实际临床上观察到的实习生经常出现的不规范的防护行为并参考基线调查结果来确定微课内容和重点。例如实习生在使用牙科手机或洁牙机进行口腔相关操作时,经常出现未佩戴护目镜的情况。佩戴护目镜是保护眼部黏膜,防止操作过程中飞沫进入眼部黏膜的重要防护措施。而基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习生中认为操作时戴护目镜十分重要的只有15%,因此,护目镜的佩戴将作为重点强调知识之一。本次实验用Fousky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制作微课。采用软件的录屏功能,在PPT的基础上添加详细的语音讲解,PPT简练生动,讲解与PPT文字同步。微课共分12个,每部分均在10min以内,具体内容见表1。


  1.2.3学习平台创建建立微信群,微信群中包括实验组口腔专业实习生55名、1位口腔专业护理人员、两名助手。将制作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微信群,告知学生浏览观看。学生可在线观看,也可下载至电脑或手机中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在线讨论,并可以进行提问、答疑。


  1.2.4教学实践在前期工作准备成功后,2016年9月—2016年11月展开教学实践。实验组学生采用微课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法进行教学,由经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的临床带教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其进行教学。对带教老师的培训知识内容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


  1.2.5评价方法


  1.2.5.1理论考试两组实习生在对所有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学习结束后同时进行闭卷考试。所有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考察两组实习生对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2.5.2问卷调查教学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微课的教学效果评价(5个条目),填写赞成与否,表格简单明了,利于填写与统计。在考核结束后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100%。


  1.2.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width=49,height=17,dpi=110描述两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两组成绩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学生对微课的效果评价采用人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2.2实验组学生对微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见表3)


  3讨论


  3.1微课教学的优势微课概念是胡铁生[9]于2010年提出的,因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景真实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郑小军[10]认为,微课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具有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隐性为显性、模拟仿真、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时空、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等优势。本实验将微课教学应用于口腔专业实习生的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知识的教学中,也看到了微课对口腔医学生进行职业防护教育的优势。


  3.1.1激发学习兴趣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其培训效果优于临床教学组;实验组实习生对微课教学在医院感染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上的应用较为认可,有72.7%的学生认为微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微课视频可以集动画、图像、文字、音效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需求,而不只有单独的、枯燥乏味的讲解,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为了保证学生在轻松的视觉环境中学习,在对动画、图像的设计中需注意屏幕显示画面与解说声音应当保持同步;画面背景、布局都设计合理;画面中的点缀物、动态效果适量,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12]。


  3.1.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的最主要特征是“内容短小、精悍”,适合在网络设备或移动终端上展示,便于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开展学习[13]。而传统的临床教学法是实习生在固定的实习时间内通过老师讲授以及示教进行学习。微课使教学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和拓展。实习生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观看视频的内容和观看次数。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缺陷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的自由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满意度[14]。本研究结果显示:81.8%的实验组实习生表示微课方便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1.3有利于系统掌握知识,掌握重点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微课将系统知识进行切割,将系统知识碎片化,每个视频长度一般控制在10min以内,遵循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微课“步微不慢”,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每部分教学内容是独立的,有突出的重点,每个微课又在一个大的主题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9,15]。本次研究中微课的制作内容遵循微课小而精的原则,在进行基线调查,了解实习生对医院感染与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制作而成。遵循孟祥增等[12]微课内容设计指导,开门见山地进入主题,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清晰、明确,沿着教学主题逐步展开,突出重点,去除烦冗,收尾、总结时简洁明了,留出给学生思考、回味的空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72.7%的实习生认为他们通过微课能系统地了解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相关知识;78.2%的实习生认同有利于他们掌握重点知识;69.1%的实习生认为微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2微课教学中的思考本次实验将微课教学形式应用与口腔专业实习生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知识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今后对口腔科相关从业者的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形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本次研究中微课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培训者无法观察到实习生的学习过程,因而教学监督相比临床教学要有难度。如何有效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第3篇:离体牙在口腔医学实验课程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评析


  梁翠云,陈诗欣,符舒婷,吴妍,曾鉴鸿,容洁玲,林鹏,孙德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通过对离体牙仿生实验模型在相关口腔仿生实验课程中的综合应用效果分析,为今后其他口腔专业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合理编排,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供可行性依据。在大四学生中随机选择40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人,按现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20人,按牙体缺损、缺失后的病变进展过程进行相关的设计编排实验程序,完成不同修复治疗的临床操作过程和工艺制作过程;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理解项目评分及学生对实验效果满意度调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利用离体牙仿生实验模型将相关的实验操作项目、治疗手段各环节按病变的发展进程进行合理编排设计,在学科间综合利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离体牙模型;仿生实验;综合应用


  0引言


  口腔临床操作技术和工艺技术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本技能[1],学生利用特定的实验教学课程,规范地模拟各种临床操作技能,不仅是培养学生过硬的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口腔知识工具、创新思维能力及其他口腔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本文对口腔相关实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编排、整合等教改措施,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1实验内容与方法


  1.1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选择本院四年级口腔医学本科班学生4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人采用仿生模型综合应用法完成实验;对照组20人按现行教学方法完成实验。两组授课学时、教材、教师、生源、年龄、男女生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1.2实验内容与步骤


  (1)选择后牙Ⅱ类洞的制备、充填术、开髓术、根管治疗术、部分冠、全冠修复术等有关联的实验项目为研究对象。


  (2)仿生实验模型的制作。选择相应离体牙牙位,去除标准石膏牙列模型相应的牙位,把已消毒备用的离体牙安装在相应的牙位上,以石膏固定形成仿生实验模型。


  (3)实验组在仿生模型上选择后牙为目标牙,按病变发展过程在同一牙位上依次完成实验操作步骤:后牙Ⅱ类洞的制备、充填术、开髓术、根管治疗术、部分冠、全冠修复术的牙体预备临床操作及修复体工艺制作过程,实验经由“牙体牙髓病学”和“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师模拟临床病例进行内容和顺序编排、协调。


  (4)对照组采用刚玉模型仿真牙任意选择牙位,在仿真头模系统上完成后牙Ⅱ类洞的制备、充填术、开髓术、根管治疗术、部分冠、全冠修复术的牙体预备临床操作及修复体工艺制作过程;各实验课程间不考虑交叉、关联性,学生自行选择便于操作的牙位完成各修复治疗实验操作。


  1.3考核评分


  评分标准参照《口腔医学实验教程》[2]标准。


  1.4考核指标


  (1)对实验操作结果的考核评分:各修复体牙体制备情况、修复体完成质量。


  (2)对实验制作理解的考核评分:实验报告的书写。参与各实验带教项目的3位教师对2组学生的2项指标进行评分,取3位教师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1.5学生意见反馈问卷调查


  包括实验方式、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效果、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临床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满意情况作答,不满意要求说出具体原因。


  1.6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实验结果


  2.1对两组实验情况考评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考评情况如图1所示。


  2013年春节前的一天,程瀚以搬新家为由,让蒋某送一件青铜器给他。蒋某得到指令后,送了一对清代的仿古青铜器花瓶给程瀚。2016年,程瀚得知自己被调查,让其司机薛某某把两个花瓶都退给蒋某。


  (2)对实验理解(实验报告)的考评:实验组平均分92.7分,对照组平均分82.4分;经t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8.2932,P<0.01),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2.2学生对实验方式满意度比较


  学生对实验方式满意度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0%,对照组总满意度为60%,经x2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x2=4.8,P<0.01),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动手能力、改善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3]。口腔医学是实践性、操作性及治疗个性化极强的专业[1,4]。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学科主干课程,如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正畸学等的教学内容与口腔临床常见的牙体治疗技术息息相关,基本涵盖了日常口腔门诊医疗技术的各个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中也占有重要比重。


  目前口腔仿真实验多限于仿真头模的应用,在离体牙的应用及综合利用仍少见报道。本实验改革使学生在离体牙上按病变进展过程,完成口腔医师临床操作技能的规范训练和工艺技术的制作方法步骤,充分体现治疗的仿生性和个性化[5-6],同时把医学基础、口腔专业基础和专业学科紧密结合,使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给医学生安排更多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在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规划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7]。本研究对关联的各课程实验内容、进度统筹安排,前期课程完成的实验模型保留,在下一环节内容和课程上进行深入的设计使用,不但模拟了当次实验内容,还能随着疾病的进展和相关治疗配合手段,继续模拟使用,使实验从单一走向综合立体设计,而且更深层次地使学生对治疗适应症、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效果的预见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较高临床模拟价值;且解剖外形完好的离体牙较难获得,通过实验的综合开发应用,学科间交叉使用,可减少资源浪费。对照组的制作方法是本院沿用的实验方法,在仿真头模系统上采用刚玉牙列仿真模型,教师选定不同的牙位完成实验项目,学生仿照老师示教的过程简单重复,实验项目间无必然联系,对知识的运用和联系也较孤立单一,影响教学效果。


  实验操作结果考评中两组评价有区别但不显著,但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实验教学内容中,经典实验、验证性实验虽然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实验技能,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显得比较薄弱[8-9],反映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端,只能简单模仿、重复一次老师示教的程序。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实验组满意程度最高的是实验内容的合理编排和离体牙的应用。使在课堂上难于理解的修复治疗适应症、艰涩的制作步骤、规程等在随着实验的展开,病变过程的不断进展而介入的治疗术很自然就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对牙体解剖结构等前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0]。通过应用离体牙实验操作训练,对学生在沟通、分析判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确定、病历书写、操作技能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1],找到临床操作的真实感,增强了对临床见习、实习的自信心,责任感,培养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更好胜任临床工作[12-13]。对照组不满意的反馈意见集中表现为:①实验与理论仍无法很好挂钩,只是对实验过程简单地模仿、“抄袭”了一遍。②制作使用的刚玉模型在材质和模拟难度与天然牙有极大差别[14],真实感无法体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时俱进不断探究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15]是必要的。离体牙在口腔实验中的综合开发应用改革,不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改革内容还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紧密契合,能有效提高毕业生实践操作考核通过率,提升我院办学声誉;同时熟练的操作技能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提升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综合实验教改,对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运用、课程的进度衔接、合理性安排、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堂的把控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强调演示、实习等多种实时性、交互性技术手段的应用融于实践教学[15],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更多的磨炼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有利于口腔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4篇:形成性评价在武汉市某医院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袁正林1曹丽2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武汉,43002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作用,为提高口腔临床实习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将武汉市某医院2011级口腔临床医学专业60名本科实习生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学生总评成绩(77.6±1.3)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73.3±1.7),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高度认同和满意。结论:形成性评价能够显著提高口腔医学临床实习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值得在口腔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临床实习;口腔医学;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口腔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口腔专业知识与口腔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培养优秀的口腔临床医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的考核一般都是通过最后的终结性评价来进行评估,临床带教老师往往按照临床实习考核的项目和内容进行考核,但是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操作方法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带教教师不能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指导和纠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由美国评价学专家M.Scriven提出并由美国教育学家B.S.Bloom引入教学领域[1]。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遇到问题与带教教师及时沟通并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2]。形成性评价已被应用到医学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尚无相关报道。为了提高口腔医学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武汉市某医院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并探讨其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武汉市某医院口腔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11级全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将6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各组之间学生年龄及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教学。


  1.2研究方法


  1.2.1实施方案。由口腔医学教研室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口腔临床教师担任带教任务。授课前口腔医学教研室召集带教教师召开口腔临床实习带教会议并集体备课,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手册和考核标准为依据,同时结合口腔临床实习的特点,制定口腔临床实习的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对照组的终结性评价和实验组的形成性评价,然后报教学办公室审核。终结性评价采用百分制,主要由理论考试(占比50%)、病例分析(占比25%)、操作技能考试(占比25%)3部分组成,考试时间安排在实习结束后。形成性评价采用百分制,由学生考勤(占比10%)、临床知识考核(占比20%)、临床病例讨论(占比20%)、期末考试(占比50%)5部分组成。为了便于比较学生实习效果,与实验组一样,对照组也参与期中考试,但是总成绩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为了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各项考核标准的内容进行细化,并进行量化打分以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1.2.2问卷调查。①对所有口腔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团队意识、临床操作能力等方面了解其口腔临床实习效果。问卷采用5分制的打分方式:非常有效(5分)、有效(4分)、基本有效(3分)、基本没效(2分)、完全没效(1分)。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②针对实验组的实习学生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实习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将评价结果分为是、一般、否3个档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对于各项指标评价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100%。


  1.2.3利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width=35,height=14,dpi=110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结果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考试成绩比较


  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两组的期末考试时间、地点,试卷内容、难度一致,对照组和实验组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换算。实验组学生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总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表1)。在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方面,对照组学生70分以上者9人,占63.33%;实验组26人,占86.67%;对照组学生不及格人数1人,占3.33%;实验组0人(表2)。


  2.2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教学效果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于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83.33%学生赞同形成性评价,73.33%学生认为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90%学生认为其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66.7%学生认为其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认为其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学生比例分别高达80%、93.33%、86.67%(表4)。


  3讨论


  3.1形成性评价对口腔临床实习生考试成绩的影响


  在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等医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能够显著提高学生期末考试成绩[3-5]。表1-表2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形成性评价能够显著提高口腔临床实习生的考试成绩,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主要来源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这两种教学评价方法的不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优良程度进行评价并进行分级鉴定,而形成性评价则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积极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6]。具体到口腔医学临床实习的教学方面,由于实习生刚结束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刚开始面对口腔临床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时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口腔临床实践方面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此时,如何将这些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待收集到准确而又及时的反馈后,口腔临床实习带教教师会帮助学生攻克心理上的难关,树立坚定的信心,此时教师的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带教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口腔临床实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针对口腔临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以往的理论知识进行知识点再回笼,通过查阅文献、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培养,如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均大有裨益。由于在长期的口腔临床实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始终关注学习过程并实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临床诊疗习惯,对于其将来正式步入口腔临床后独立接诊病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终结性评价平时对口腔临床实习学生的实习过程关注不多,只是在实习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等手段对学生的优良程度进行分级划分,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口腔临床实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更谈不上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了,待实习结束后再去分析问题和纠正不良习惯为时已晚。


  3.2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终结性评价


  大量医学教育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可以明显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7-8]。表3显示,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教学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使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的学生。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除了在实习期间安排期中考试及在实习结束后安排期末考试外,其他3项考核内容(包括学生考勤、临床知识考核、临床病例讨论)则贯穿整个实习过程中。为了便于比较,对照组在实习期间也安排期中考试,但是其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学生总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学生考勤主要考察学生出勤情况、是否认真对待口腔临床实习、有无迟到早退及旷课等。临床知识考核主要是针对实习过程中到的口腔临床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点向学生提问,考察他们对口腔临床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病例讨论是结合实习过程中的典型病例或者特殊病例,将患者就诊过程中的资料及图片等信息呈现给学生,并从各个方面对病例进行分析,考察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则是对口腔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方面进行考核。因此,形成性评价在口腔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专业而又系统的培训和锻炼,而不仅仅是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评价整个口腔临床实习状况,这种新兴的教学评价模式直接导致了实验组实习生在各项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方面的成绩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3.3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


  表4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而又连续的评估,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不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参与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学生均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9-10]。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应用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还能够使学生对于口腔临床实习的目标和要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口腔实习过程中,在临床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口腔实习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