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

  • 投稿色系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879次
  • 评分4
  • 57
  • 0

黄 蕊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摘 要】从中医七情中的怒来引述发怒的条件、产生的机理、致病的机理、引发的病症、治疗以及预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怒;《内经》;肝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

这里就来浅谈一下七情中的“怒”,怒不仅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就其客观内容而言,也有丰富而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作为病因,怒是客观而实际的,所导致的病证也是现实的。认知心理学对怒的定义:怒,是一种强烈的不快或敌视的感觉,是人对某种需求、欲望没得到满足而表现出来的不满。震怒时,大脑神经高度紧张,肝气横逆,气促胸闷,咬牙切齿,胃部痉挛,甚至昏厥。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怒有了深刻的认识,《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里说的喜怒悲忧恐是由五藏所生,怒就是由肝所生。”《素问? 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怒在太过的情况下, 就会导致脏气损伤,病变产生。因此,《素问 ?调经论》明确提出:“喜怒不节则伤脏。”

1 发怒的条件

《素问? 疏五过论》等篇列举的“尝贵后贱者”、“尝富后贫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故贵脱势”、“离绝菀结”等剧烈、持久的不良生活事件, 均可成为致怒因素。另外, 肝功能异常, 也是促人发怒的一种因素, 如《灵枢? 本神》说:“肝气实则怒”。《素问? 调经论》说:“肝藏血,血有余则怒。”《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小腹, 令人善怒。”说明肝功能异常时, 机体呈易怒的高敏感状态, 患者稍不如意便发怒, 甚至勃然大怒。

2 怒产生的机理

中医学认为, 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与天地万物由气化生。气是不断运动的,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 气也应该是生命现象的终极解释。《素问? 病能论》说:“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张景岳注释说:“阳气宜于畅达, 若暴有折挫, 则志无所伸,或事有难决,则阳气被抑,逆而上行,故为怒狂。”可见, 怒的产生是由于少阳之气不能畅达被郁遏, 逆而上行之故。

3 怒致病的机理

情志致病,从内而生,直接伤及脏腑,使气机逆乱, 气血失调, 发生种种病变。《素问? 举痛论》说:“怒则气上。”《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 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怒伤肝, 肝气上逆是怒致病的基本病机。

4 《内经》中怒引发的病症

4.1 厥证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 调经论》说:“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大怒则气升太过, 气血运行如影相随, 肝气升太过, 则血随气涌, 上并于头, 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薄厥”“大厥” 之病。

4.2 血证和飧泄

《素问? 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张介宾注:“怒,肝志也。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 其逆血升, 故甚则呕血。肝木乘脾, 故为飧泄。 肝为阴中之阳, 气发于下, 故气上矣。”诸葛亮三气周瑜便是一例。

4.3 消渴

《灵枢? 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 血气逆留, 髋皮充肌, 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消渴以病人多饮、多食、多尿、躯体消瘦为主要症状, 火热内盛是其病机。 怒则气逆, 气滞胸中久则化火, 火热内炽, 消灼津液, 发为消渴。也就是当今所说的糖尿病。

4.4 积证

《灵枢? 百病始生》说:“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 则气上逆,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 …着而不去, 而积成矣。”即外邪入侵, 郁怒气逆, 气、血、津液运行紊乱, 滞于体内,与外邪相和滞而成积。简单来说,就是体内多了一块不该有的东西,有时候也叫肿瘤或者癌。

4.5 偏枯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有伤于筋, 纵, 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张景岳注释说:“怒伤形气, 必及于筋, 肝主筋也,筋伤则纵缓不收,手足无措,其若不能容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大怒,肝阴受损, 肝主筋, 筋失所养, 可见筋脉纵缓不收, 肢体痿弱不用。

5 治疗

5.1 药物治疗

逍遥丸、柴胡疏肝散之类的舒肝方,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肝胆经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5.2 情志相胜法

情志既能成为致病的因素, 也能成为治病的方法。情志相胜法是根据五志之间的制约关系, 以一种情志克制另一种过激情志的方法。

6 预防

整体观是《内经》中的重要思想,《内经》不仅重视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而且强调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怒为肝志, 预防怒, 首先应顺应自然养肝。

人的生存, 离不开自然环境, 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引发怒的重要场地。对于不在社会环境中发怒,《黄帝内经》给出的方法是“恬淡虚无” 又说“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对目前的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感到满足,保持乐观的情绪,努力做到“恬淡虚无” 。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 适应社会、顺应自然,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 并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特别是对于心身疾病,更是如此。

作者简介

黄蕊(1984- ),女,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为温病理论与感染性疾病证治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