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药经验性鉴别对金银花质量控制的作用探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7-20
  • 阅读量34次
  • 评分0

摘    要: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用药安全问题。因此,中药鉴别对中药材的生产、应用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经验鉴定法的操作难度较低,使用直观且准确度较高。相较于其他中药鉴别方式,传统中药经验鉴定法花费的时间更短、所需费用更少。金银花又名银花、双花,是临床常见中药药材之一,该药材性寒、味甘,应用于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解毒散热、清热解表的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咳嗽、发热和风寒症状。本文将以金银花为例,探讨药用金银花及其可用品的鉴别方式。

关键词:金银花;质量控制;中药;经验鉴别;药材性状;


众所周知,中医是起源于我国的独有医疗技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是历经时间检验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而中药则是中医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1]。近年来,中药因其副作用小、价格亲民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受到社会人群的高度认可,在临床使用中因其成分天然,对人体毒性较西药小,且可依据病证需求灵活加减等特性也备受广大医疗者推荐。金银花是最常见的中药药材之一,其属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次开放的花,临床又名二花、银花和双花,是河南省当地的主要药材[2]。金银花作为临床常用的中药药材,已经有近千年的药用历史。研究证实,金银花具有抗病毒、抗氧化、抗炎解热和抗菌的药理作用。金银花属于药食同源的中药药材,其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药材辨别、采集、加工、存储等环节不够规范,金银花的产量相对较低、品种质量参差不齐,降低了临床治疗的应用效果。同时,中药药材外观差异较大、来源复杂、外观不易察觉等因素,导致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辨别工作成为一项复杂、困难、严谨又辛苦的工作[3]。因此,应加强对金银花药材的鉴别、开采、加工和使用工作的质量监控,通过制定合理、科学、严格的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保障金银花及其中药饮片的稳定药效。本文就中药经验性鉴别对金银花质量控制的作用进行探究。

1 金银花药材概述

1.1 采收时节

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忍冬”的概念:“忍冬茎叶挫数煮壶”,而在陶弘景时则发展出有关金银花的药性,即“忍冬,味甘温,无毒……”在此时期,金银花的药用部分被认为是忍冬茎叶和全草,采集后可阴干。此后,历朝历代的药理学书中也夹杂了对金银花的解释和概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道:“三四月开花,长寸许……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采,阴干。”此描述表明金银花多在三四月开放,而采摘时间为四月[4]。

1.2 产地考证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写道“今处处有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忍冬,处处有之”,多本中药材理论著作均记载金银花到处都有。直到民国,开始对各个地区的金银花药材进行质量优劣的辨别。其中,河南产地的金银花黄白色,软糯且干净,朵粗长,细毛的为质量最佳。禹州的金银花花朵较小,没有细毛,容易变色,而济南的金银花颜色为深黄色,花朵越碎表明质量越差[5]。而广东和湖北的金银花屑多气浊,难以入药。后来,《中药植物志》中记载了金银花的分布情况,主要产地在我国北方。河南新乡、新密,山东菏泽、临沂,河北巨鹿等地均盛产金银花。

1.3 有效成分

金银花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包括挥发油类、有机酸类、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环烯醚萜苷类等。据调查显示,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在外观和有效成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6]。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金银花及其提取物所做的中药制剂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2 金银花及习用品鉴别

2.1 金银花

金银花的花蕾多呈现弯曲、长棒状,直径为1.5~3 mm,长度为2~3.5 cm,外表可见淡黄色,生有细密的短柔毛。金银花下部呈现黄绿色,光滑且无毛,有圆球状的花萼,5裂萼片。金银花有1根花柱,5枚雄蕊,伴有已经开放的花朵。花朵呈现二唇形,下唇不裂,上唇4裂,味道微苦,香味清淡[7]。

2.2 山银花

山银花的花蕾形状和金银花相似,但更为瘦小,其直径为1~2 mm,长度为2~3.5 mm。山银花外表为黄色或黄棕色,生有密集的茸毛。金银花下部分有筒状的椭圆形花萼,覆盖细密的茸毛,5裂萼毛。山银花花冠情况与金银花相似,味道也与金银花相似。

2.3 红腺忍冬

红腺忍冬的花蕾与金银花类似,直径为0.8~2 mm,长度为2.5~4.5 cm。红腺忍冬多为黄棕色或黄白色,多覆盖稀疏的细毛,甚至无毛覆盖。萼筒没有毛覆盖,先端5裂,呈现三角形,被茸毛覆盖,花柱则无毛[8]。

2.4 毛花柱忍冬

毛花柱忍冬状似长棒,弯曲且有褶皱。毛花柱忍冬的直径为1~2.5 mm,长度为2.5~4 cm,外表可见淡黄色,覆盖轻微紫色晕染,表面光洁且无茸毛覆盖。毛花柱忍冬的下部有长椭圆形的花萼,筒口有轻微的收缩,状若花瓶,萼片5裂。花冠情况与金银花相似,花柱下半部分伴有稀疏的茸毛。毛花柱忍冬的香味并不浓郁,味道微苦。

2.5 吊子银花

吊子银花的花蕾呈现细长的棒状,长度为5 cm左右,管部瘦长,头部膨胀感较差。外面被稀疏的腺毛覆盖,质地较脆,没有弹性。吊子银花没有香味,味道微苦。

2.6 腺叶忍冬

腺叶忍冬的花蕾多弯曲,呈现长棒状,直径为1~2 mm,长度为3~5 cm。腺叶忍冬可见黄棕色或黄绿色,外部光滑无毛,下部有长椭圆形的花萼,表面光洁。花冠情况与金银花相似,花朵气味较弱,味道微苦,背部可见黄色的细小腺鳞[9]。

2.7 大花忍冬

大花忍冬的花蕾形状与腺叶忍冬相似,花冠呈现白色,可变为黄色。大花忍冬覆盖直伸的糙毛,伴有短腺毛和微毛,鄂齿由针形变为三角形,长度较宽,味道较浅。

2.8 假大花忍冬

假大花忍冬又称为灰毛毡大花,花冠颜色与大花忍冬相似,萼齿外部覆盖有橘黄色的微腺毛和短又糙的伏毛,萼筒为蓝白色,茸毛密集程度不定,有时有毛,有时无毛。苞片没有花柄,外部覆盖微缘毛和细毡毛[10]。

3 金银花鉴别方式

目前,在采药和制药阶段,多采用中药经验性鉴别方式,相较于其他鉴别方式,其操作便捷、方法直观、准确度较高,能进一步减少经济损耗,避免产生大量费用。传统经验鉴定法主要通过鼻闻、口尝、手摸、眼看等方式鉴别,由于操作难度较低,被广泛应用于基层。同时,传统经验鉴定法具有门槛低、易操作等优势,其检测效果不受试验仪器和试验地点的限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11]。

首先,眼看属于视觉鉴别方式,主要通过观看金银花的外表、折断面、性状进行鉴别。医生可通过观察金银花的表面特性做出基本的真伪鉴别。此外,通过视觉可观察金银花颜色来判断真伪。随着中药饮片放置时间的延长,其颜色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药物质量进一步下降。其次,不同质量的金银花具有的气味特性不同,无气味的金银花大多已经丧失药效。口尝也是传统经验鉴别金银花真伪性的方式,不同质量的金银花味道各不相同,医生可根据味道改变情况判断其基本质量状况。最后,手摸也是常见的传统经验鉴别法,在鉴别金银花真伪中具有较大作用[12]。

4 金银花的质量监控情况

目前,《中国药典》对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做出了含量指标的规定,要求绿原酸含量不得低于1.5%。但值得注意的是,金银花内的绿原酸含量极其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这加大了金银花质量监控的难度[13]。

4.1 生态和生物因素影响

研究证实,植物体各个器官内的化学成分含量比不同,可作为临床控制药材质量的重要途径。其中,产自山东的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花中含量最高,叶中含量较低,茎中含量则更低,根部最少。同时,在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其绿原酸含量也不同。忍冬花的生长过程可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而随着金银花逐渐发育,其体内的绿原酸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挥发油含量会逐渐增加。此外,不同物候期的忍冬花中的绿原酸含量也不同,甚至成为影响金银花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据调查显示,在不同物候期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可相差50%,其中第一茬的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随着茬数增加,绿原酸含量逐渐降低[14]。因此,应对比金银花在不同物候期、部位以及发育阶段中绿原酸的含量,以便于提高金银花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确保药材合理使用。

4.2 提取和测定方法

目前,有关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的提取方法较多,包括动态温浸法、超滤法、乙醇回流法、超声波提取法、渗漉法等多种方式。但以上提及的绿原酸过滤方式的提纯效果均较差,绿原酸得出率较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提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有关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的提纯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5]。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法是近年来较为新型的分离技术,其处理方式较为简单,具有定量准确、操作便捷的优势。同时,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分离方式能进一步提高金银花质量控制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3 加工炮制方式

研究证实,不同的加工炮制方式可直接影响到绿原酸的含量,其中晒干法的加工炮制方式中绿原酸的含量最低,被破坏最为严重。蒸晒或者硫黄晒是保留绿原酸的好方法,而炒晒的效果较差[16]。

5 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中药品质和质量的把控,鉴别中药质量情况是对中药开采、保存、运输、制作等方面的求真保新。金银花属于临床常用中药药材,但其有效成分——绿原酸受物种、栽培方式、物候期、加工存储预计生存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只有在金银花生产全过程加强质量控制,制定合理的、可持续的质量标准,才能保障中药质量。开展中药质量管控措施,是提高我国中药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提高中药用药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