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议耳周三穴治疗耳聋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0-18
  • 阅读量23次
  • 评分0

  摘    要:在针灸治疗耳聋方面耳周三穴是目前治疗领域研究最为广泛的腧穴之一,也是治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穴位。针刺耳周三穴后,穴位内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相应神经递质,通过耳大神经及耳颞神经传递神经信号,改善内耳血液循环来治疗耳聋,还可能通过调节大脑皮层、丘脑、岛叶、边缘系统等来调节焦虑、紧张的情绪。本研究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临床效应及机制研究就耳周三穴治疗耳聋的优效作用做一探析,为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治疗思路。


  关键词:耳周三穴;听宫;听会;翳风;耳聋;针刺;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chanism of Three Points around the Ear in the Treatment of Deafness


  YIN Tong ZHOU Hong-fe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In the treatment of deafness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dnesday poin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tudied acupoints in the field of treatment, and it is also the three most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After acupuncture around the ear, the mast cells in the acupoints activate and release the corresponding nerve transmitters, transmit nerve signals through the large ear nerve and the ear temporal nerve, improve the blood circulation in the inner ear to treat deafness, and may also regulate anxiety and tension by regulating the cerebral cortex, thalamus, insula, and limbic system. This study will combine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clinical effect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optim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deafness, to provide some basis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reatment ideas for clinical workers.


  Keyword:


  Three ears; listen to the palace; listening; Yifeng; deafness; acupuncture;


  突发性耳聋通常可以定义为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或发生短暂的可仅维持在短短的数分钟、数个小时内或3d时间内,不清楚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原因,至少持续在3个相关频率的听力水平下降超过30dB[1]。随着我国现代信息知识及社会事业素质的快速提高与发展,突发性耳聋疾病尤其是慢性耳聋患者的生活及患者家庭中都越来越常见,患者主要是由于自身长期听力功能严重下降,工作生活质量和患者个人生活方面均会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导致了很多突发性耳聋的患者生活质量极大程度的受到了困扰。由于突聋病变的早期发病机制及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且我国目前在开展其治疗以及康复研究方面比较保守。目前大多采用的治疗方案是西医药物治疗,通过局部静脉内注射神经营养剂类药物治疗和使用血管扩张类药物治疗,难以做到一个相对预期良好的长期疗效[2]。


  突发性耳聋在祖国传统医学范畴为“耳聋”“暴聋”“耳闭”等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认为目前中医临床传统治法,中医外治法体系中以针灸治疗耳聋的疗效为最佳,针灸治疗耳聋通过针刺局部取主穴对症治疗的方法为主,并要能做到通过针刺临床辨证选取主穴,研究收集我国古今医学临床上大量耳聋相关学术文献材料分析显示,临床中针灸治疗所选主穴中大多都是以选取耳周三穴为主穴,耳周三穴是指听宫、听会、翳风三穴,三穴分别循行于小肠经、胆经、三焦经。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小肠经、胆经、三焦经皆为阳经循行经过头面部,主其经脉循行所过。为了更好地认识针刺耳周三穴在耳聋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本文从针刺耳周三穴产生对内耳微循环的调节作用来进行探讨。


  1 耳周三穴治疗耳聋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听宫穴


  1.1.1 听宫穴的由来


  听宫穴被首次提出在经典著作《灵枢·刺节真邪》篇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别名多所闻穴、多闻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及为讲究,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类比和对事物形状的推理分析来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听宫:听,闻声也。宫,宫殿也。听宫穴穴名的意思表示小肠经分布在体表耳周的经气汇聚于本穴,由此走入体内经脉。听宫穴在《针灸乙经》及《灵枢·经脉》提到“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亦有学者认为本穴与耳门穴同位。闭口取穴,刺入浅,名为“耳门”,如同仅及于门;开口取穴,刺入深。如同抵达深宫后庭之中,故名“听宫”[3].。


  1.1.2 听宫穴的定位、归经循行与局部解剖


  听宫穴的位置定位于耳前上切迹之前,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4],在《针灸甲乙经》及《医学入门》皆表示在耳前珠子旁,珠子或即耳前二切迹之肉凸也。听宫穴属于小肠经腧穴《灵枢·经脉》中记载“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却入耳中”。从听宫穴的解剖结构上看,周围分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分支的分支等神经血管结构[5],属于多气多血的腧穴容易得气,针刺后针感强烈,可直接传入耳室内。


  1.1.3 听宫穴的主治特点


  听宫穴,属于手太阳经腧穴是该经的是手太阳小肠经的最后一个穴,也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止穴。明代《针灸大成》中记载:“听宫主失音,癫疾,心腹满,聤耳,耳聋如物填塞无闻。”可见听宫穴主治耳聋耳鸣等耳部疾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太阳经经气通过听宫穴处进入耳窍深部,耳窍中的经气的过于充盈和缺损的状态可以通过针刺、艾灸等外治手段刺激听宫穴来调节,从而达到通行经脉、激活血落,开窍而聪耳的目的。“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作为手足少阳经与手太阳经之交会穴,听宫穴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听宫穴可以激发该穴经气调理诸阳从而治疗耳聋。听宫穴作为小肠经的终止穴,根据“根结”理论,此处也是太阳经经气归结,可虚可实,所以该穴为主治耳聋耳鸣等耳部疾病的常用穴。


  1.2 听会穴


  1.2.1 听会穴的由来


  听会穴在中国古典医学著作《针灸甲乙经》被首次提出,曰:“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别名耳门,听呵,后关,听河,机关,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在腧穴命名上古人对其及为讲究,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类比和对事物形状的推理分析来进行高度概括。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穴,本穴与其挨近、故本穴为司听之汇,故名听会[3]。


  1.2.2 听会穴的定位、归经及局部解剖


  听会在人体中的位置被具体定位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该穴属于足少阳经《灵枢·经脉》中记载:“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颞浅动脉的耳前支,深部有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等神经血管组织{4},分布在听会穴周围。此穴与听宫位置相近,解剖部位大体相同,所以与听宫穴同属气血充盈之穴,针刺此穴可使经气直接传入耳中。


  1.2.3 听会穴的主治特点


  听会穴,是足少阳胆经循行于头面部的一个腧穴。听会穴用于治疗耳聋早在魏晋时期的《针灸甲乙经》中就有记载:“聋,耳中癒瘦,癒瘦者若风,听会主之”由此可见听会穴主治耳部的一切疾病,本穴常与听宫穴配伍使用来达到标本同治的作用。足少阳胆经经气“从耳后入耳中”,并在听会穴处“出走耳前”。在“标本”理论中认为,“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听会穴为胆经之标穴,遵循标本同治的思想来治疗耳聋,刺激胆经分布在耳周的听会穴可以开窍聪耳,宣通耳窍。


  1.3 翳风穴


  1.3.1 翳风穴的由来


  中医古典文献《针灸甲乙经》中首次记载翳风穴,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翳风别名耳后陷中,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在《说文解字》中,翳,原指羽扇,有遮蔽,掩覆之义;风指风邪。翳风穴在耳后下方陷中,又因为耳的形状似毛扇,如果将耳朵视作屏风,那么就如同遮蔽风邪之屏翳,故名翳风[3]。


  1.3.2 翳风穴的定位、归经及局部解剖


  翳风穴的具体位置是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三焦经是翳风的循行经脉,在文献《灵枢·经脉》中记载:“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风穴周围的神经及血管分布错综复杂,浅层有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支,深层有颈外静脉、耳后动脉和面神经分支[4]。


  1.3.3 翳风穴的主治特点


  循行在手少阳三焦经的翳风穴是手足少阳之交会穴。翳风穴的主治最早在甲乙经中提到:“至,不能言,翳风主之”这时古人并没有明确说明翳风穴可用来治疗耳病,后在明代的《针灸大成》中明确道:“主耳鸣耳聋……口噤不开,不能言。”《百症赋》中记载:“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通过上述古典文献记载可以发现翳风穴不仅能治疗口僻、失音等疾病,还可以治疗耳聋耳鸣等耳部疾病。手少阳经经气在翳风穴处“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针刺此穴可以调整手、足少阳经气血,疏通其周身经络,通过其调节人的三焦脏腑组织的气化功能作用,发挥脾活血益气健运五脏及肺的通调水道作用,有效治疗各种耳部疾病,确保耳窍的清空。


  2 耳周三穴治疗耳聋的作用机制


  2.1 中医机制原理


  中医治疗耳聋由来已久,其中的大多数观点认为突聋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会认为气血津液亏虚,清阳不济回升所致;或认为两肾精气亏损,髓海元气失养所致;或认为肝气郁滞,升动化风所致;实者认为,耳中气道不通,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耳聋的治疗的关键在于辨病、辨经、辨证的有机结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其进行了文献记载,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基本思路。人体藏腑、精气、津液的阴阳平衡及盛衰规律对辅助临床中治疗的突发性耳聋起到其极为关键扼要的治疗作用。


  经络循行“入耳中”是治疗耳聋的穴位选择基础,因此治疗耳聋选穴集中在足少阳经、手少阳经和手太阳经中,通过《黄帝内经》中关于这些经脉文字记载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循行“入耳中”。另外,由于耳聋病位不在耳廓及耳周,而是深层的耳中,所以针刺治疗耳聋时耳周的穴位不但要重点刺激更要“深刺”,正如《素问·刺要论》所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穴位敏化是指病理状态下处于特殊位置的腧穴由“静息状态”向“激活状态”转化的过程。人体各脏腑器官经络气机的变化可以通过敏化的敏化穴来实时、动态感应,是一个专门反映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状态的窗口[6,7]。研究证明[8],敏化现象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病理表现,也可以作为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即针灸治疗的有效作用区,其高反应性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耳周三穴与耳紧密相连,而耳部疾病又与肝胆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故发生耳聋时耳周三穴极易敏化,若此时针刺耳周三穴治疗耳聋必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小肠经腧穴听宫不仅是手少阳、足少阳和手太阳三经之交会穴,也是手太阳经的终止穴,不仅可以开窍聪耳,还可疏导脏腑精气上行至耳中,使虚者得补,陷者得举。听会穴是胆经腧穴,可以开窍聪耳从而发挥宣通耳窍的功能,是针刺治疗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的重要常用穴位。翳风穴是三焦经腧穴,少阳经循行自耳后入,穿行耳中,出于耳前,可聪耳益络、清宣耳窍[9]。此三穴配伍相辅相成,通过经络调节耳部气机,共同发挥疏通经络,活血开窍的作用。


  2.2 耳周三穴治疗耳聋的西医机制研究


  2.2.1 耳周三穴改善耳部血液微循环治疗耳聋


  内耳血供障碍是导致患者突发性耳聋及其后遗症的重要病理原因。耳蜗的内部血管和内部血管结构对氧气的需求很大,新陈代谢快,但由于在外耳蜗部处血液系统的正常循环与供应氧气往往不是靠外耳毛细血管系统来进行直接血液输送提供,螺旋动脉是内耳听觉动脉的直接延续,是耳蜗唯一的血液供应,没有侧支循环[10]。另有研究表明,耳周穴位针灸可改善患者耳部局部循环血容量,减少血流量引起的额外负担,显著减轻前庭功能障碍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导致的部分临床症状[11]。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快速发展,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不断精进,对穴位内的精细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张德等研究[12]发现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CT等相关的手段研究发现,平均直径大约为15μm左右的小血管分布在穴位处比分布在非穴位处的数量可能更多。刘成林[13]等对家兔后腿部的穴位区与非穴位区的组织形态进行研究,发现穴位所在的地方,分别有显著较高密度的微血管。此外,穴位区有大量错综复杂的微血管结构。而在非穴位区,微血管结构相对简单而扁平。这一方面不但解释了针刺穴位处比非穴位处更容易能真正地发挥到针刺疗法具有的有效治疗作用的原因,更进一步清晰准确的解释了穴位区的治疗途径,通过针刺治疗可降低人体穴位区血红蛋白颗粒对高浓度氧分子的吸附能力,促进了大量游离的血红蛋白分子沿人体周围组织中的微血管向体内运送更多的高密度氧,有利于增强整个机体及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这些临床试验研究及动物试验研究虽然揭示了穴位区处可能存在某些特殊的微观结构,但鉴于我国的目前能够从事于此类工作基础研究数量较少,需要通过借助于应用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方法解剖学等其他研究医学技术领域相关的科学知识的不断总结加以研究革新以及应用实践来去进一步分析探究揭示这些特殊穴位处存在的这些微观结构。


  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通过改善家兔内耳微循环动力学过程及改变局部血流变学状态,解除内耳血管痉挛。治疗后家兔耳中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的情况有效降低,治疗可促进受损耳内耳毛细胞壁中的正常组织进行组织发育再生和细胞损伤再生修复、抑制内耳毛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改变听性脑干反应等多种途径来治疗突发性耳聋[14,15]。


  2.2.2 耳周三穴治疗耳聋的中枢调控机制


  腧穴辨证治疗主要临床疗效往往与与穴位属于同一范围的神经节段的神经支配对象密切相关,在针灸治疗明显有效的疾病中最常用的前10个穴位中,90%以上的穴位与临床治疗的器官系统或其他相应病变位于同一主神经节段或同一控制区中[16]。耳蜗组织受到耳大神经、耳颞神经神经节段的支配,常用于治疗耳部疾病的耳周三穴也分布在这些神经节段内。


  突发性耳聋疾病引起的病变早期或大多数阶段主要为病理组织学上的改变。即患者内耳周围细小血管血流速度减低,耳周血管的供应血运的能力相对不足,椎基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血供缺失、痉挛,可直接导致耳内病变,内耳局部组织细胞系统严重进行性缺血、缺氧、水肿、酸碱代谢紊乱等,最终使患者内耳神经受损出现突发性耳聋[17]。


  针灸耳周穴能充分刺激受损的听觉神经,促进影响其正常神经化学活性递质合成释放和神经激素分泌释放,改善内耳微循环的代谢功能,提高人体内听觉神经组织内末梢血液循环,使受损伤的内耳细胞系统和听觉神经组织得到迅速地修复分化完善和快速发育再生。耳周三穴有着不同的解剖结构对应人体,听宫的解剖结构为浅至深,即外耳道内的皮肤,皮下组织到软骨组织。从解剖结构中不难发现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分支的分支或属支等神经组织分布在听宫穴周围。听会穴的解剖结构由浅到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的顺序,通过解剖结构可以了解到听会穴的浅层布有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深层有颞浅动、静脉和面神经丛等神经及血管[18]。翳风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由浅到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腮腺后缘、颞下窝静脉丛等顺序。其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分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枕动脉、上颌动静脉分支、翼静脉丛和面神经、下颌神经,最深部平颈动脉鞘及第I、第II颈椎[19]。


  通过以上穴位的具体解剖与结构特征可进一步的看出,耳神经距离耳周三穴均较为靠近,持续刺激三穴可以全面有效改善分布在耳神经周围细小血管的持续供血,促进有效耳神经自我修复,从而治疗突聋患者的相关症状。穴位形态结构的特异性决定了刺激作用的特异性。针刺耳周穴可以直接作用于听神经,从而激活变性的听神经毛细胞,通过提高耳蜗听神经和外侧丘系桥脑的神经兴奋性和神经特异性,使变性的毛细胞增生性修复,毛细胞重新恢复电信号活动。通过针刺作用修复或再生毛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几乎与无功能代谢损伤和病理变性损伤的毛细胞完全接近相同,研究证明听神经毛细胞变性完全可以通过上述手段方法达到自我修复再生[20]。


  3 结语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目前大多采用的治疗方案是西医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局部静脉内注射神经营养剂类药物治疗和使用血管扩张类药物治疗难以做到一个相对预期良好的长期疗效。中医外治针灸耳周三穴是目前在针刺治疗耳部疾病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腧穴。耳周三穴在临床上治疗耳聋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也表明耳周三穴在耳聋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耳周三穴可以调节耳蜗血流微循环来治疗突发性耳聋。其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耳聋已被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耳周穴在其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对耳周穴位具体作用的研究较少,穴位针刺后发生哪些分子生物学效应尚不明确;二是与远端穴位刺激时如何与其他穴位配合才能真正产生协同作用,搭配针刺穴位远部的穴位之间是否可能会或因此会产生的某些免疫拮抗作用、协同作用;三是对于防治突发性耳聋的针刺介入时间研究甚少,西药治疗前后两种不同的介入时间是否会影响疗效,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 Xin-chang Zhang et al.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PLoS ONE,2017,10(4):e0125240.


  [2] Yin Z F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related to idiopathic sudden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272 patients].[J].Lin chua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sub>=</sub>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head,and neck surgery,2016,30(14):1131-1133


  [3] 高式国.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4] 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S].


  [5] 沈雪勇,许能贵."经络腧穴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 喻晓春,朱兵,高俊虹,付卫星,逯波,崔海峰,秦联萍.穴位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J].中医杂志,2007(11):971-973.


  [7] 任菁钰,牟秋杰,王顺,田会玲,杨佳一,汪子栋,刘浩,李志刚.穴位敏化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07):1-4.


  [8] 徐桂兴,周玉梅,孙宁,崔瑾,常小荣,冀来喜,刘思宇,罗廖君,刘晓佳,王丹,赵凌,蔡定均,郑晖,孙铭声,耿国燕,程建,梁繁荣.基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揭示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与规律[J].中国针灸,2022,42(01):51-57.


  [9] 罗冠君,王芫,招文健,金炳旭,谭晓如,刘振寰.靳氏耳三针配合听觉刺激训练治疗伴听力障碍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3):36-38.


  [10] 宋建春.前列地尔联合地塞米松及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0):99-100.


  [11] Sheng Guo-Bin et al.Effect of electro-nape-acupuncture on hearing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flat descending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Zhongguo zhen jiu<sub>=</sub>Chinese acupuncture&amp;moxibustion,2020,40(7):726-30.


  [12] ZHANG D,YAN X,ZHANG X,et al.Synchrotron radi.ation phase-contrast x-ray ct imaging of acupuncture points[J].Anal Bioanal Chem,2011,401(3):803-808


  [13] Liu Chenglin et al.X-ray phase-contrast CT imaging of the acupoints based on synchrotron radiation[J].Journal of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Related Phenomena,2014,196:80-84.


  [14] 王永华,刘金洪,王枫,郑华平,顾伟忠.针刺及川芎嗪对庆大霉素致耳聋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05):321-325.


  [15] 马伟军,许珉,张晓彤,刘晖,李洪跃,周晓红.针刺“内听宫”穴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作用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7(03):209-212.


  [16] 程凯.针刺小肠经不同腧穴对听性脑干反应影响的特异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2):79-80.


  [17] 郭珊珊,傅心昊,秦照梅,张鑫,陈少宗.基于数据挖掘的神经节段效应对取穴规律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04):65-69.


  [18] 黄建军.经络腧穴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9] 姜雪梅,高彦平,黄泳.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05(11):33-35.


  [20] 杨道顺感音性神经性耳聋听神经细胞变性的中医针灸治疗研究[J].甘肃中医,1994(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