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科学论文范文,外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原地区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应用探讨

  • 投稿醉上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752次
  • 评分4
  • 58
  • 0

杨 帆

迪庆香格里拉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迪庆 67440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42例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7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结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插管后收缩压为(113.2±15.1),舒张压为(77.2±10.6),术中收缩压为(121.3±10.3),舒张压为(79.6±10.5);对照组患者插管后收缩压为(135.1±16.9),舒张压为(89.3±14.6),术中收缩压为(136.2±20.5),舒张压为(88.7±12.6)。两组患者在插管后、术中血压、心率等较麻醉前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能应用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但相对而言,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老年患者;芬太尼;瑞芬太尼;静脉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15-02

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的患者,为减少患者手术中的疼痛,为手术的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患者术中生命安全,会采取麻醉的方法。但是在麻醉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麻醉不良反应,出现呼吸抑制、神经敏感、肝肾功能衰竭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患者心率下降、心跳骤停、恶心呕吐等[1],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能造成患者手术过程中死亡。为进一步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本文选取71例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42例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其中男53例,女18例,年龄63~85岁;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其中男54例,女17例,年龄64~8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麻醉方法

首先在所有患者麻醉前30 min,对患者注射0.1g 苯巴比妥钠及0.5 mg的阿托品。然后利用0.1 mg/kg维库溴铵、1.5 mg/kg异丙酚、0.04 mg/kg咪唑安定及0.2 μg/kg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2]。观察组患者利用瑞芬太尼在手术过程中持续进行麻醉,按照0.5 μg/kg每分钟持续进行泵注维持麻醉[3];对照组患者利用芬太尼在手术过程中持续进行麻醉,按照0.025 μg/kg每分钟持续进行泵注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后、术中、拔管后的血压、心率变化;②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后、术中、拔管后的血压、心率变化

两组患者在插管后、术中血压、心率等较麻醉前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管后的血压、心率较麻醉前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的机体能力和免疫力都处在衰弱阶段,因此在进行手术麻醉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生理的特殊性,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危险控制,提高手术成功率[4]。而在对高原地区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由于高原地区海拔高,本身空气稀薄,氧含量低,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发生呼吸短促、心动过速或者缺氧等状况,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剂,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要防止缺氧、血压过低、心动过速等现象的发生[5]。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剂为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芬太尼是一种受体激动剂[6],属于药性较强的麻醉剂之一,其在手术中在起效时间快,能具有较强的麻醉作用,但是其在手术中作用时间较短,且身体内代谢时间较长,如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反复注射,可能会起到蓄积作用,可能在麻醉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7],尤其是对各方面体制较弱的老年患者来说,危害性更大。而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其药效作用较快,达到峰浓度的时间仅为1.5 min,而芬太尼达到峰浓度的时间为20 min,且不会在患者体内长期蓄积,对患者的肾脏、肝脏等器官的影响较小,且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另外,瑞芬太尼一旦停药后,其药效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终止,患者睁眼、苏醒、呼吸恢复时间都较短,相比起芬太尼临床应用效果更好,更被广泛用于老年人麻醉,安全性更高[8]。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插管后收缩压为(113.2±15.1),舒张压为(77.2±10.6),术中收缩压为(121.3±10.3),舒张压为(79.6±10.5);对照组患者插管后收缩压为(135.1±16.9),舒张压为(89.3±14.6),术中收缩压为(136.2±20.5),舒张压为(88.7±12.6)。两组患者在插管后、术中血压、心率等较麻醉前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其更加安全、有效。

临床上用来评价麻醉效果的主要依据还包括术中的应激反应和麻醉影响心血管的程度[8]。由于瑞芬太尼能迅速被血液和组织中含有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所以大部分的瑞芬太尼都可以随着患者的尿液排出体外,不经过肝脏代谢,因此就不会影响患者肝肾功能[9-10]。另外,虽然瑞芬太尼的代谢产物也会在患者体内积蓄,但其残留代谢剂量不会影响患者肝肾功能,相对于芬太尼积蓄在肝肾中而言,其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11]。而在呼吸与心率方面,瑞芬太尼会在短时间内使得心率、呼吸减慢,但瑞芬太尼的作用更加缓和,从而减少了麻醉引起的心率失常反应,既能保证麻醉效果,同时又能保证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稳定,这就进一步显示出瑞芬太尼相对于芬太尼的应用优越性。

综上所述,相对而言,瑞芬太尼的应用更加安全、高效,因此,瑞芬太尼更适用于对于老年患者进行手术麻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Aki Takayama,Shigeki Yamaguchi,Kazuyoshi Ishikawa,et al.Recovery of psychomotor function after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with remifentanil-propofol or fentanyl-propofol[J].Journal of anesthesia,2012,26(1):34-38.

[2] 宋阳.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4):869-870.

[3] 张壮.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394-1396.

[4] 张云峰.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3,18(8):135,137.

[5] 安波.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11):523-524.

[6] 陈云峰.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效果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1(4):751-752.

[7] Radhika Marwah,Samah Hassan,Jose C A Carvalho et al.Remifentanil versus fentanyl for intravenous patient-controlled labour analgesia: an observational study.[J].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2012,59(3):246-254.

[8] 杜平均.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9(35):3966-3967.

[9] 何三江.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2(3):44-45.

[10] 向明志.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3,10(7):43.

[11] Lee,J.J.,Kim,G.H.,Kim,J.A,et al.Comparison of pulmonary morbidity using sevoflurane or propofol- remifentanil anesthesia in an ivor lewis operation[J].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2012,26(5):857-862.

(收稿日期:201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