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科学论文范文,外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5例临床分析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6-07-07
  • 阅读量422次
  • 评分4
  • 15
  • 0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5 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病症出现的原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5例患者中, 4例早产, 47例剖宫产, 44例阴道分娩。7例发生产后出血。无一例死亡。结论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因多种, 应根据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多少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分娩方式根据血小板情况进行选择, 以确保母婴安全。 
  【关键词】 妊娠;血小板减少;围生期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78 
  本文探究9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于本院进行分娩的孕妇95例, 经诊断均患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年龄16~ 46岁, 平均年龄23.87岁。孕周33~42 周, 平均孕周38.4周。初产妇58例, 经产妇37 例。孕前血小板减少者12例, 产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者15例, 临产发现血小板减少者68例。 
  1. 2 诊断标准 妊娠期血小板<100×109/L即可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按血小板减少的程度, 可以将其分为:轻 
  度:(50~100)×109/L;中度:(20~50)×109/L;重度:<20×109/L; 
  按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将其分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免疫因素引起血小板减少、妊娠期特有疾病、肝脾功能异常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等。 
  1. 3 实验室检查分析 
  1. 3. 1 54例血小板计数(50~100)×109/L, 33例血小板计数(20~50)×109/L, 8例血小板计数<20×109/L。67例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 其血红蛋白(Hb) 30~100 g/L, 4例HELLP综合征。见表1。 
  1. 3. 2 骨髓象及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lg) G 17例孕妇检测Palg G为阳性, 其中3例Palg G为阴性, 再行骨穿诊断为ITP, 显示巨核细胞增生活跃, 但成熟障碍。 
  1. 4 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免疫球蛋白治疗与相关的支持疗法。孕前发现血小板减少者12例, 其中7例于孕晚期血小板<50×109/L ;产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者15例, 临产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者68例。其中41例(<50×109/L)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治疗前患者的血小板值 (39±17)×109/L , 治疗后, 血小板值 (66±26)×109/ L, 产后出血量为(200±187)ml。支持治疗:11例分娩前血小板< 
  20×109/L输1~3个治疗剂量机采血小板。因同时有贫血而分娩前和分娩时输血者27例及7例产后出血需输血的, 平均输血200~800 ml。 
  2 结果 
  2. 1 95例患者中, 4例早产, 47例剖宫产, 44例阴道分娩。7例发生产后出血。无一例死亡。阴道分娩患者均采用会阴局部麻醉, 44例中, 29例血小板(50~100)×109/L, 15例血小板<50×109/L;1例分娩前血小板为3×109/L, 经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输血小板2个治疗量, 分娩时复查血小板27.5×109/L。剖宫产手术患者47例中, 26例血小板(50~100)×109/L, 21例血小板<50×109/L; 21例全身麻醉, 26 例连续硬膜外麻醉。 
  2. 2 3例阴道分娩及4例剖宫产出现产后出血, 3例为凝血功能障碍、4例为宫缩乏力, 中度血小板减少5 例、重度血小板减少2例。均予催产素(注射子宫肌层+静脉滴注) , 同时按摩子宫, 输红细胞、血浆、冷沉淀等处理后好转。 
  2. 3 新生儿体重为1050~3900 g, 平均体重为3200 g。41例新生儿出生时取静脉血检测血小板, 其中13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无一例新生儿出现颅内出血症状。 7例出现窒息, 2例死亡, 1例为34周胎儿心脏畸形, 1例34周HELLP 综合征患者分娩的新生儿, Apgar评分1~5 分, 出生后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3. 1 病因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是指妊娠期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小板减少症, 是患者妊娠期间的常发病症, 根据相关的数据可以得知, 目前全世界该类病症的发病率在7.9%左右[1]。最主要的是GT, 占82.3%;其次为子痫前期(包括HELLP综合征), 占14.1%; ITP(主要指原发性ITP), 占2.5%, 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磷脂综合征等]也可继发血小板减少, 其他较为少见的原因, 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2]。 
  3. 2 治疗 针对血小板减少的产妇, 相关的医护人员需要对其加强产前的护理与关注, 这样才能对患者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把握, 进而制定适合孕妇的生产方式, 并且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产后并发症, 避免不同程度出血症状的出现。如若孕妇出现了早期的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若效果不佳, 则可以终止妊娠。此外, 还可以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3. 2. 1 糖皮质激素治疗 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主要的机制原理是:其可以有效地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作用, 进而抑制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也可以抑制患者体内产生抗体, 进而破坏血小板数量, 也可以改善患者毛细血管的脆弱性。在使用的时候, 通常采用的剂量是:泼尼松1 mg/(kg·d), 口服3次/d, 患者使用1周左右, 其血小板的数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当患者的出血情况得到缓解后, 药量可以相应的减少, 或甲强龙80 mg/d静脉注射冲击治疗3 d, 无需减量[3-5]。本文20例患者(包括12例ITP及8例GT)血小板<30×109/L 应用激素治疗, 7例ITP孕期发现后口服泼尼松治疗, 其中临产前发现血小板<30×109/L, 改用甲强龙冲击治疗, 其余13例均于临产前发现血小板减少, 入院后应用甲强龙冲击治疗, 其中17例血小板明显提升, 2例孕期有口服尼松及1例 
  临产前发现ITP患者应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后, 血小板仍在(20~30)×109/L, 但产时及产后均无出血。 
  3. 2. 2 免疫球蛋白 患者的体内产生抑制抗体之后, 其可以和血小板进行有效的结合, 这样便可以有效的避免其血小板的流失。常用剂量:400 mg/(kg·d), 本次研究, 有18例联合甲强龙连续应用3 d, 1例无效。 
  3. 2. 3 输注血小板 患者的血小板, 其输注效果具有一定的暂时性, 因此其可以产生相应的血小板抗体, 所以, 临床诊断汇总, 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无出血的症状都可以作为观察指标, 可以在患者产前对其进行血小板的输注, 其产后如若需要, 也可以再次对患者输注血小板[6-8]。 
  3. 3 产科管理 孕期与血液科共管, 注意防范妊娠并发症, 加强胎儿宫内监测。在孕妇接受观察期间, 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 这样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产程延长的现象, 同时也需要对患者做好出血的预防工作, 患者进行顺产分娩的时候, 需要注意其患处会出现伤口的血肿现象。同时对新生儿, 也需要采其脐带血检查血小板情况。针对目前孕妇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的病症, 其具体的分娩方式,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孕妇足月妊娠, 其血小板数值(50~100)×109/L, 没有其他病症情况, 可以采用阴道试产的方式。在生产阶段, 需要观察患者的生产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避免患者出现出血以及会阴血肿。②针对足月、胎儿有较大成活率的产妇, 其血小板数值<50×109/L, 并且有一些出血的倾向, 这时可以采用剖宫产来进行生产, 避免出现产后出血。 
  总之,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因多种, 以GT、ITP、高血压疾病最为常见, 根据血小板水平采取不同治疗方案, 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输注血小板。分娩方式根据血小板情况进行选择, 以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Nicolescu A, Vladareanu AM, Voican I, et al.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During Pregnancy. Maedica (Buchar), 2013, 8(2):182-188. 
  [2] Gary CF. 威廉姆斯产科学.郎景和, 译. 第20版.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1253-1256. 
  [3] 罗永红, 何莲芝, 胡红珍, 等.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5例临床分析. 安徽医学, 2010, 31(4):350-352. 
  [4] 刘杨. 11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中外妇儿健康, 2011(8):59. 
  [5] 马莉, 李明, 蒋荣珍, 等.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29例临床分析.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5):361-365. 
  [6] 于改云.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6):21-22. 
  [7] 金忆, 洪素英, 狄文.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61例临床分析.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2, 11(4):283-285. 
  [8] 王增芳, 王增艳, 王萍萍.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50例临床分析. 医学综述, 2009, 15(8):1264-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