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科学论文范文,外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3-23
  • 阅读量90次
  • 评分0

【摘要】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侧路椎间孔镜髓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OD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81.08%,组间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腰椎功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传统手术 疼痛 腰椎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患者腰部、下肢以及臀部等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传统的后路椎间开窗手术是对本病的常用治疗手段,具有比较明确的治疗效果,然而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发现该手术方案存在着创伤性大以及术后恢复进程缓慢等缺陷[1]。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应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手术的效果确切,然而大宗病例的临床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比较了应用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0.6±0.8)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7±0.6)年。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0.7±0.8)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6±0.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2]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且经病史询问、临床查体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确诊;②患者具有外科手术指征,如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剧烈、马尾神经受压等;③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依从性良好,且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合并腰椎间盘发育畸形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等疾病者;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中取俯卧体位,进行硬膜外麻醉,生效后沿患者后正中作手术切口,长度控制在5 cm左右,切开皮下组织,使深筋膜充分显露,继续沿患者椎板和棘突侧缘对骶棘肌进行剥离,使关节突和该处上下椎板显露,之后对椎板开窗进行咬除,摘除硬膜外黄韧带,使硬脊膜囊与局部神经根充分显露。患者硬脊膜与该处神经根需要向内侧进行牵拉,使椎间盘组织充分显露,利用手术尖刀切开纤维环和局部后纵韧带,充分摘除椎间盘当中的变性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管等进行探查,使神经根充分松解。彻底止血,反复冲洗术区,放置引流管,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观察组采用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术中取侧卧体位,使腰背部能够充分显露,同时腹部保持空悬状态;患者髋膝关节维持屈曲状态,C臂X线机辅助下明确手术的具体节段以及穿刺点,克氏针标记并在透视辅助下对患者关节突背侧缘进行标记。之后在正位透视下将穿刺针尖位于患者椎弓根中点,调整侧卧位并在透视辅助下进针,18G穿刺针在麻醉生效后通过X线的辅助完成缓慢进针,针尖抵达患者小关节突,再以22G穿刺针通过18G穿刺针用力进入患者椎间盘内,注入混合对比剂,完成椎间盘造影,穿刺针缓慢退出。继续置入导丝,并于X线的辅助下明确导丝越过患者关节突,顺导丝继续将先前的18G穿刺针缓慢退出,再以手术刀在该穿刺点处作小切口,长度约10 mm,沿导丝放入套管至患者硬膜外间隙,放置椎间孔镜,并在镜下观察纤维环以及髓核组织情况。在导丝辅助下放置扩张套管和相应的软组织扩张器,用生理盐水与庆大霉素混合液充分冲洗,再以髓核钳充分摘除髓核组织,同时纤维环裂隙当中的炎症组织可通过双极电凝进行射频热凝。充分止血后,神经根活动度恢复良好以及硬膜囊搏动恢复正常即表明手术成功,对切口进行缝合以及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均在术后提供营养支持以及抗感染等相关治疗,并于术后适时给予腰背肌功能锻炼指导。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利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以及ODI(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对其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度和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参照Macnab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评估,均于术后3个月末随访时进行,分为优、良、可、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ODI量表评分比较

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OD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ODI量表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比较,①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81.0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由侧后方作为手术入路,并在患者椎间孔区域妥善置入管道,进而对髓核组织进行摘除,该操作可对神经根充分减压,利用双极射频消融进行充分止血,有效避免手术后出现神经根组织的严重瘢痕化,同时借助椎间盘消融术有利于缓解术后的腰痛症状[2-4]。与传统的手术方案相比,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应用还具有下述优势:首先,在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可获得更为显著的改善,并且功能恢复状况良好,多数患者可在术后24 h下床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其次,该手术的创伤性明显较低,在手术中对于手术入路进行优化,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同时借助套管扩张软组织,无须大面积切开,也无须对韧带以及肌肉等进行大范围剥离,可有效降低对神经和椎管产生的干扰,所以该手术的安全性较高。最后,该手术的应用可避免术后出现神经根炎性反应和术后的术区粘连等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经评估疼痛度评分以及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应用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更有利于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腰椎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希飞.对比分析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J].健康大视野,2020,15(6):112-113.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康复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20,40(8):477-487.

[3] 刘大辉.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5):2737-2739.

[4] 张艳勇.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及JOA评分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9,28(6):608-610.

[5] 张玉民.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6):213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