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科学论文范文,外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非那雄胺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8-25
  • 阅读量19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研究非那雄胺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6月-2021年8月在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作为主要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口服非那雄胺,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列腺抗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尿流率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治疗上,采用非那雄胺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治疗方案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前列腺抗原水平,降低最大尿流率,优势显著,因此,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非那雄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前列腺增生;前列腺抗原水平;最大尿流率;


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50岁男性患前列腺增生的比例已经>50%。前列腺增生患者伴有典型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反复血尿、尿潴留、膀胱结石及肾积水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威胁[1,2]。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受到患者年龄、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心脑血管异常或呼吸系统异常,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影响预后。有研究指出,在手术前给予患者非那雄胺口服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3]。为进一步印证此项观点,本次研究将收治的1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探讨非那雄胺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将2020年6月-2021年8月在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作为主要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45~82岁,平均(64.53±2.18)岁;病程2~12年,平均(7.14±0.63)年;前列腺体积37~89 m L,平均(59.82±3.12)m L;血红蛋白水平95~136 g/L,平均(118.53±3.46)g/L。对照组年龄44~80岁,平均(64.12±2.17)岁;病程3~12年,平均(7.21±0.78)年;前列腺体积38~87 m L,平均(59.75±3.10)m L;血红蛋白水平93~132 g/L,平均(117.86±3.52)g/L。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伴有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且入院后接受影像学检查和直肠指诊检查,明确诊断为前列腺增生;(2)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手术治疗指征,且基础资料完整,对治疗体现出的依从性良好;(3)对本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均是知情和同意的,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中;(4)认知功能、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均正常,无障碍,且对非那雄胺无使用禁忌[4]。

排除标准:(1)患有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2)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且血糖和血压水平不稳定的患者;(3)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4)合并全身感染、凝血障碍的患者;(5)既往有前列腺疾病手术史[5]。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行腰硬联合麻醉,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取膀胱截石位,对会阴部进行常规消毒。使用等离子双极电切镜进行手术操作,切割功率为200 W,电凝功率为100 W,术中使用20~30℃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灌洗。经尿道插入电切镜,于电切镜直视下将前列腺增生部分切除,留置三腔导尿管,并用0.9%氯化钠溶液持续冲洗。观察组在手术前1周给予患者非那雄胺(生产厂家: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41152)口服,1次/d,5 mg/次,服药1周。

观察指标:(1)统计两组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组患者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类型主要有胃部不适、尿失禁及膀胱痉挛,计算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此项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2)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前列腺抗原水平进行测定,采用血清学检查对前列腺抗原水平进行测定,并将治疗前后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3)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尿流率图对两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进行记录,男性最大尿流率的均值是15 m L/s,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越接近均值,说明患者的治疗效果越明显[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分析系统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列腺抗原水平比较:治疗前,检测两组患者的前列腺抗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列腺抗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列腺抗原水平比较(±s,μg/L)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比较:治疗前,两组最大尿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尿流率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比较(±s,m L/s)

讨论

前列腺增生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泌尿系疾病,也是影响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有研究指出,>40岁男性的前列腺增生患病率约为25%,>60岁男性的患病率约为56%,>80岁男性的患病率高达85%[7]。前列腺增生会对患者的尿道产生直接压迫,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及小便刺痛等症状,下尿路梗阻还会影响患者的排尿功能,进而影响患者的膀胱功能和肾脏功能。一旦前列腺发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对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均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显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治疗技术,此种手术治疗方法对身体产生的创伤性小,术中切割不会造成明显的损伤或烧焦组织,切割面齐整、平坦,不会对前列腺局部细微结构造成明显损伤。并且,在电切镜的辅助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开阔,还可以避免术中长时间暴露,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但是,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其年龄相对较大,多合并一些基础性疾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血管脆性也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危险性。为降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治疗风险,我院提出在术前指导患者口服非那雄胺,暂时阻断前列腺增生,尽量保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是用于诊断前列腺肿瘤的标志性指标,而最大尿流率可以反映出梗阻和尿量是否改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前口服非那雄胺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其前列腺抗原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低于单独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前列腺抗原水平,从数据的变化上来看,在术前1周指导患者口服非那雄胺可降低前列腺抗原水平。并且,术前口服非那雄胺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其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更接近于均值,且较单独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水平更高,说明术前1周口服非那雄胺可以提高最大尿流率。此外,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于术前口服非那雄胺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非那雄胺是特异性5α-还原酶抑制剂,能够实现控制睾酮,减少睾酮向二氢睾酮的转变,从而阻断前列腺增生,促进前列腺细胞的萎缩,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并且,在术前口服非那雄胺可以抑制前列腺血管生长,加快细胞的凋亡速度,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采用非那雄胺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前列腺抗原水平,提高最大尿流率,总体治疗优势显著,因此,此种治疗方案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智仁,黄长青.朱陈辉等经尿道前列腺中叶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术后非那雄胺治疗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0):13-18.

[2]廖科诚,卢国平,闭克明,等非那雄胺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20,17<2):128-129.

[3]耿志勇,陈广进,泰学亮,等.不同剂量非那雄胺对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患者尿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 48(8):935-937.

[4]刘珍,安康殷波等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比较[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1,35(4):45-48.

[5]刘洪久,郭磊陈延,等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对患者血清PSA、PGI2水 平及术后性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1,30(1):15-18.

[6]辛黎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21 ,23(5):329-331.

[7]凤嵬,蒋玖金.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1,3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