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科学论文范文,外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9-21
  • 阅读量28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0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整理临床基本资料,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25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按1∶2的比例随机选取同期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将上述患者所有资料数据统一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将结果中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因素指标统一纳入多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因素,以此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住院时间≥14 d、手术时间≥180 min、合并糖尿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OR=3.089,1.793,4.536,2.524,1.919,4.162,P<0.05)。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住院时间≥14 d、手术时间≥180 min、合并糖尿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切口感染;术后感染;危险因素;


四肢属于人体活动关节,四肢骨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多由外伤引起,四肢关节骨质在外力作用下出现破裂、损伤。骨折损伤早期表现为骨质的骨裂或骨质的弯曲变形,随着对四肢关节骨质所施加外力的增大,骨质逐渐破损、断裂或出现严重移位,在移位期间,骨折断端不仅会对肌肉组织造成破坏,还会引起神经血管损伤,或刺破皮肤进一步造成开放性骨折出血[1]。截至目前,临床中治疗四肢骨折的常见手段为内固定术,该手术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纠正其异常的肢体功能,促进其功能恢复。但有报道表明,接受内固定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2]。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恢复及治疗的时间,还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痛苦,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因此,探究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病情况及预防措施已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感染提供防治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0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整理临床基本资料,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25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按1∶2的比例随机选取同期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作为未感染组。感染组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10±1.32)岁。非感染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6~66岁,平均年龄(56.10±1.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定且批准实施。

诊断标准:两组均参照《实用骨折治疗指南》[3],感染组另参照《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4]。

纳入标准:(1)与上述诊断标准相符者。(2)接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者。(3)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确定有切口脓肿或感染证据者等。

排除标准:(1)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2)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者。(3)合并其他骨疾病者。(4)术前骨折部位已经发生感染者。(5)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缺失者等。

1.2 方法

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对两组合并高血压、年龄、合并糖尿病、性别、开放性骨折、身体质量指数(BMI)、受伤至手术时间、吸烟饮酒史、手术时间、多处骨折、住院时间、术中是否输异体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及比较。其次,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次进行比较,并筛选出影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所有资料数据统一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结果中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因素指标统一纳入多因素分析中,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因素,以此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为本研究中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开放性骨折、术中指标(输异体血、失血量)、时间(受伤至手术、住院、手术、术后引流管留置)、多处骨折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因变量: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自变量:选取在单因素分析中数据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将其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住院时间≥14 d、手术时间≥180 min、合并糖尿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OR=3.089,1.793,4.536,1.919,2.524,4.162,P<0.05),见表2。

表2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交通行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骨折患者数量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内固定术能够有效促使骨折部位复位,促进愈合。但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耐药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近年来,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情况逐渐增多。患者出现感染后,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患者经济负担增加,还会导致手术效果不理想,严重者还会危及患者生命[5]。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十分关键。

本研究的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住院时间≥14 d、手术时间≥180 min、合并糖尿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免疫功能长期被抑制,在遭受骨折创伤时,免疫屏障进一步受损,导致细胞生长因子功能紊乱,为机体出现致病菌感染提供环境,且伴随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其会出现一系列影响周围血管功能的并发症,导致炎性因子表达升高,引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切口出现血运障碍,不利于伤口愈合,抗菌药物血药浓度降低,削弱抗感染效果[6]。在机体免疫屏障中,人体皮肤、浅层软组织等是第一道防线,四肢骨折后,免疫屏障受损,且骨折至手术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期间,骨折部位的肌肉和骨组织长时间、大量地在空气中暴露,进而会出现细菌定植,增加了手术部位被污染的概率,增加了患者感染风险[[77]]。在受伤后6~8 h,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清创,并行骨折复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果;超过8 h后,患者骨折部位病原菌繁殖逐渐增多,患者感染风险更高,因此,为加快患者恢复,应在早期予以患者彻底清创及相应治疗[8]。手术时间与伤口组织、手术器械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具有正相关性,手术时间越长,患者伤口组织被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在手术期间,相关手术操作会牵拉患者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随着手术进展,其造成的损伤逐渐加重,可引起周围软组织缺血坏死,增加患者伤口愈合难度,不利于肢体功能康复,影响预后[9]。四肢骨折与手术操作均属于创伤性操作,患者受伤后,机体炎性因子表达升高,免疫系统功能出现障碍,营造了有利于致病菌感染的环境,同时在患者住院期间,接触医患较多,引起交叉感染的概率也随之升高[10]。将组织间隙的积液、积血通过引流排出体外,可达到防止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目的,故术后放置引流管可对患者创面的愈合发挥明显促进作用,但留置引流管时间过长,会使伤口内部与外界联通,细菌可通过引流管侵入切口,患者的感染概率会增加[11]。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住院时间≥14 d、手术时间≥180 min、合并糖尿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因为影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本研究难以涵盖全部,有待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