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保健医学论文范文,保健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长短效降糖药联合使用的体会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804次
  • 评分4
  • 17
  • 0

秋频

读2015年2月17日《健康报》第4版《降糖药最好“长短结合”用》一文,文中最后阐述:“中、长效胰岛素能提供基础胰岛素的作用,所以临床上经常会用‘白天口服降糖药+睡前中、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案,利用中、长效胰素降低基础血糖水平,再通过口服药物灵活控制白天因进食等导致的血糖升高。这种组合能够降低高血糖,减少了胰岛素的总需求量和注射次数。”不谋而合,这种组合方法在我使用胰岛素的4年多时间里得到了“验证”。本人认为,这一方案对我是实用的,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我是一名老龄女性糖尿病患者,1994年体检发现尿糖+++,住院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此后,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时间长达16年。2010年1月,糖化血红蛋白(Ablc)检测结果为9.8%,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为37毫克/克。依据16年的糖尿病病史和这两项检查结果,专家确定我采用长效的甘精胰岛素+短效口服降糖药拜唐苹的方案进行治疗。

我在住院治疗结束后回家,依然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并按医嘱每天早晨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4单位以补充基础胰岛素,三餐吃饭时各服拜唐苹1粒以控制餐后血糖。但发现早晨皮下注射14单位甘精胰岛素后,常有早餐前空腹血糖不稳定,一次高达8.6毫摩尔/升,曾改用16单位又多次出现低血糖。为此,我便仔细阅读甘精胰岛素的说明书。虽然说明书中认为:“甘精胰岛素的作用特性为平稳、无峰值、作用时间长”,但又指出:“胰岛素以及像甘精胰岛素等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时程,在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可能差别很大。”此外,细看说明书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活性特征”曲线图,图中可见皮下注射后大约6~7时有一小峰值。这个小峰值和糖尿病的“黎明现象”(由于某些激素的作用,凌晨血糖有所升高,这叫做“黎明现象”)发生的时间很相似。为此我想,只要把握好甘精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不就能解决血糖不平稳的问题了吗?于是,自2010年7月1日起,我便将甘精胰岛素移到晚间9时30分睡前皮下注射。自改为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至今已有4年多,每次14个单位的注射量一直没有改变,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也基本稳定。2012-2014年3年中,早餐前空腹血糖共检测44次,其中4.7~6毫摩尔/升16次占36.4%,6.1~7毫摩尔/升19次占43.2%,7.1~8毫摩尔/升6次占13.6%,8.1~8.9毫摩尔/升为3次占6.8%;糖化血红蛋白共检测11次,其中6.9%~7.8% 10次占90.9%,8.4%1次占9.1%。由此可见,睡前注射长效甘精胰岛素+三餐吃饭时服拜唐苹的方法对我是可取的,其疗效稳定、用药节省。

糖化血红蛋白8.4%的检测结果出现于2010年10月13日。8月15~30日,我和老伴去某疗养院短期疗养,改变了平时的生活方式,每天的饭菜很丰富,我没有浪费的习惯,老伴剩下的我也“代劳”了。糖化血红蛋白是代表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值,在疗养院期间的饮食改变,可能足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高的主要原因。

我64岁患上2型糖尿病,为了稳定控制餐后血糖,每天中、晚两餐以荞麦为主食,因为年龄的增加食量逐年减少,由每餐100克减到55克,早餐为上海或山东小包装煎饼两块。虽然我的主食控制较严,但蔬菜、水果食用品种广,量也和正常人相似,各种营养素的摄取也是较全面的,因此162厘米的身高、60~61公斤的体重至今未变。由此可见,坚持21年不变的生活方式使我受益匪浅。

(编辑/东胜)

编者提醒:虽然大多数文献资料表明,甘精胰岛素应在睡前注射,但其作用时程在不同个体可能差别很大,因此不能一刀切。只要能把血糖控制乎稳,有些糖友也可能适合早晨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