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 投稿Gren
  • 更新时间2015-09-08
  • 阅读量148次
  • 评分4
  • 56
  • 0

万国英 朱心燊

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市江西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万国英: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顽固性血精患者21例,采用4.5-6.5F输尿管镜行精囊检查,药物灌注及体内碎石,术后对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1例患者手术成功,术中均未出现直肠损伤、周围脏器损伤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均无尿道狭窄。手术时间35 min~65 min,平均时间为45 min。平均住院时间5~7 d。术后 1~3 d拔除导尿管。结论: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完善术前准备,认真仔细的术后护理,详细的饮食及出院指导是提高血精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保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血精;精囊镜;围手术期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34

血精是泌尿外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一般多以抗炎药物,局部理疗,中药或精囊穿刺药物灌注治疗。但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反复发作,成为顽固性血精,由于反复发作反过来又常常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恐惧心理[1]。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经尿道逆行精囊镜检查,药物灌注及体内碎石治疗顽固性血精21例,为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加强了围手术期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年龄27~54岁。血精病史9~32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血精,会阴部坠胀感,患者常于性生活或手淫后发现精液红色或暗红色。曾在多家医院给予抗生素、中药、热水坐浴和理疗效果均不理想。直肠指检前列腺无异常,经直肠超声,CT检查提示:精囊炎9例,精囊囊肿2例,精囊小结石4例,射精管梗阻6例。相关检查排外前列腺癌、精囊肿瘤、结核,均否认传播性病接触史。

1.2方法选择腰麻或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取截石位,采用4.5~6.5 F输尿管镜行精囊检查。先行尿道膀胱检查,然后退镜至后尿道,寻找精阜和两侧射精管开口,在硬膜外导管引导下沿精道解剖位置,逆行进入一侧射精管至精囊。镜下精囊呈现多房、多腔结构,镜下观察精囊黏膜水肿、充血、出血点等情况。了解精囊内有无囊肿、结石、新生物等异常。发现结石则采用钬激光碎石。对精囊内胶冻样血凝块,则通过灌洗冲出。对炎性改变,给予钬激光炎性黏膜热灼,对怀疑或有异常病变者取病理活检。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对侧精囊。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

2围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大多数血精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多数存在紧张、焦虑、害羞、自卑心理,怕影响性生活质量和夫妻感情。患者有手术治疗的愿望,但又害怕手术,对手术恢复心存疑虑。因此,了解血精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心理护理是极为重要的。护士在术前需积极、真诚、热情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有效保护患者隐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消除患者的恐惧。积极进行手术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介绍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相关问题,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术前准备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如既往史、过敏史、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情况。术前行尿常规,血常规,凝血试验,尿液、前列腺液培养。如有泌尿系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直至尿培养转阴方可手术,本组1例患者尿常规白细胞(+),1例患者尿常规白细胞(++),均培养出大肠杆菌,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250 ml+依替米星300 mg静脉输注,连续2~3 d后,复查尿常规正常,尿培养结果阴性。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本组21例患者均由本院营养科的营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食谱。要求吸烟者禁烟,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以防术后肺炎的发生。术前禁食8 h,禁饮4~6 h,防止麻醉时呕吐物引起窒息,术前晚行清洁灌肠。

2.2术后护理

2.2.1严密病情观察术后正确安置患者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术后6~12 h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并详细记录。本组1例患者术后1 h出现心率为51次/min,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于山莨菪碱10 mg静脉注射后,心率升至65次/min,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异常。控制输液速度,注意观察尿色、腹部体征的变化。待生命体征平稳,可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2.2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最常见的因素,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2]。术后导尿管妥善固定,高度不超过耻骨联合水平,保持通畅,防止受压、反折、阻塞[2]。一般导尿管留置时间1~3 d,如出现导尿管阻塞现象,用2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溶液加压冲洗导尿管,冲洗时防止患者着凉和发生逆行感染。本组21例患者未出现尿管阻塞现象。留置尿管期间,观察本组21例患者尿液情况,其中2例患者出现淡红色血尿,经过止血治疗后消失,其余19例尿液颜色均未出现异常。每天更换引流袋,常规给予会阴擦洗,每天2次,保持尿道口清洁[3]。

2.2.3饮食与活动护理术后6 h可进少量温开水,无恶心、呕吐、腹胀现象可进少量清淡饮食,第2天进普食。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促进恢复体力及切口愈合。多饮水,饮水量在2000 ml以上,达到内冲洗作用,防止尿路感染。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引起切口出血。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患者在床上活动双下肢,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2.4预防感染预防和控制感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遵医嘱用药严密观察体温、血常规变化情况。每日测体温3次以上,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的整洁,病室定期通风换气,通风期间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感冒。拔除导尿管后仍应保持尿道口清洁。

2.2.5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肠管穿孔及周围脏器损伤。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及腹部体征变化,如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遵医嘱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并禁食,保持胃肠减压的有效引流。(2)急性附睾炎。多见于致病菌经尿路逆行进入附睾,导致急性炎症。严密观察阴囊皮温、皮肤颜色,阴囊是否肿胀及肿胀程度,阴囊是否触痛。如阴囊疼痛肿胀明显,可用阴囊托托起阴囊,急性期可用冰袋冷敷消肿。附睾炎的发生与尿路感染、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有直接关系,因此,术前控制尿路感染,术后尽早拔除导尿管,保持尿道口清洁并适当应用抗生素均可预防附睾炎的发生。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阴囊红肿、发热等症状,考虑为急性附睾炎。遵医嘱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2.2.6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调节饮食结构,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宜久坐熬夜,戒烟禁酒。多饮水、勤排尿、勿憋尿,避免剧烈运动,勿长距离骑车。内裤以全棉、宽松为宜,避免精囊磨损挤压。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更换内衣,保持生殖泌尿道干净清洁。指导性生活卫生,嘱患者术后3~4周开始排精,性交不宜过频、过激烈,以免加重前列腺和精囊充血,适度规律性生活,不能忍精不射,不能纵欲,避免不洁性交[4]。射精管在检查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术后易形成粘连狭窄,定期精囊按摩,避免射精管狭窄,影响日后精液排泄。

3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5~65 min,平均时间为45 min。术中均未出现直肠及周围脏器损伤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均无尿道狭窄,平均住院时间5~7 d,术后1~3 d拔除导尿管。有2例患者出现淡红色血尿,经过止血治疗后消失。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急性附睾炎,遵医嘱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例拔导尿管后诉尿道口烧灼感,嘱患者多饮水,未做特殊处理,2 d后症状自然消失。术后随访6~20个月,20例患者未出现血精症状。1例患者12个月后配偶自然怀孕。

4讨论

随着腔内泌尿技术的日益成熟,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推崇。

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对确保手术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术前护理重点除了做好相关术前准备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意义,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术后加强病情观察,注意尿液的颜色,加强留置尿管护理,观察体温变化,防止术后感染,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增加舒适感。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加强观察,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阴囊疼痛肿胀等异常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饮食及性生活指导是预防血精复发的主要环节,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其不健康行为,同时患者增强了自我保健知识,有效降低血精复发。总之,精囊镜是近年来开展的腔内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同时配合护理人员在围术期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复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涛. 房居宁.杨剑辉,等.输尿管镜治疗顽固性血精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2,26(4):50,52.

[2]宋丹.孙秋华.细菌生物膜性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9A):17-21.

[3]徐媛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后的护理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41-142.

[4]肖恒军,黄文涛,刘小彭,等.精囊镜检诊治顽固性血精[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2):119-122.

(收稿日期:2014-07-07)

(本文编辑 冯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