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构建大专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 投稿丽茗
  • 更新时间2015-09-09
  • 阅读量296次
  • 评分4
  • 86
  • 0

作者单位:621000绵阳市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陈向阳:女,本科,讲师

陈向阳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3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等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助产服务模式亦随之发生转变[1],出现导乐分娩、无痛分娩、孕期指导及孕妇学校、亲子活动中心、月嫂培训中心等社区及家政服务机构,给助产专业开辟了新的就业岗位,助产士已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2,3]。在发达国家,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达到1:1000,而目前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4000[4-6],且相当部分助产士是由护士改行[7],临床急需一批合格的助产专业人才[8-11],本研究探讨大专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相关问题。

1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和[2006]14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12,13],这就要求大专助产教育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培养行业所需的实用型助产骨干人才。由此拟定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掌握助产及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计划生育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助产、妇产科护理、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助产人才。

2构建课程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覆盖职业考试”原则指导下,通过广泛调研、召开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入分析助产工作的主要职业岗位、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规律和职业发展需要,构建出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重视人文、双证教育、强化技能、突出特色”的主要特点。

2.1院校合作,突出助产人才培养的特色为了更好地促进助产专业的发展,校内外联合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助产专业设置调研、人才需求分析、院校合作方案、执业资格考核标准、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就业指导。同时我们依托三级妇女儿童教学医院,第二学年后半学期整体搬至医院,助产专业方向全部课程均在医院内完成,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在医院教室内上理论课,到医院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按计划完成医院实习任务。助产专业方向课程教师与临床助产士一体,任课教师全部来自医院,他们对岗位能力需求和变化能及时获取,并随时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实用性;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实施真实岗位教学,实现学习环境与助产岗位工作环境一致性;学习方式与助产岗位工作方式一体,以现代护理理念为指导,每个任务的学习都以临床助产岗位真实的工作情景或真实案例为载体,通过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环节,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和学习。学生在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中,面临具体工作任务,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能清晰地看到所学知识与技术怎样应用于临床,认识到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真实环境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院校合作方式整合学校与医院的有利资源,学校减少了培养助产专业人才所需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扩建方面的大量投入,教学医院主动参与助产人才的培养工作,将优秀学生毕业后留用,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2.2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增加职业定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助产职业情感在现代助产服务模式及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发展形势下,一名优秀的助产专业人员除了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对患者的爱心,能够很好地协调与医师、孕产妇及家属、育婴师、催乳师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自身的良好修养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关人文课程,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等,以适应助产工作的需要。

大专学生受年龄、知识层面、阅历上的限制,尚未获取有关职业及专业方向的充足信息,因而无法有效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在校的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等,无法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4]。职业定向是指青年学生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职业定向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主要借助于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各级教育部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历史重任,它的核心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15]。简洁[16]结合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步骤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庄前玲等[15]研究显示,护理人文科学干预可转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错误看法,促使其热爱护理专业,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助产专业课程教育与职业定向教育很好地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助产工作职业情感,鼓励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提前进行自我设计,促进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如在入学教育中聘请妇女儿童医院优秀护士介绍医院助产工作的概况及前景、助产工作的重要性及对助产士的素质要求;在学校教学中,召开助产优秀事迹宣传报告会,请优秀助产士进行经验交流,探讨助产事业的发展和助产士的职业价值观;在助产方向课程及实习中,兼职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对助产工作的热情和愿望,巩固其专业思想,增强工作荣誉感和责任心;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改变学生重学历、轻岗位技能的观念,教育学生学好本领、学会做事、学会协作,为走向助产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2.3实行双证书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助产专业学生需要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为提高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我们认真解读近年来的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对护士知识、能力的要求,分析护士执业考试试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依据,对课程进行重组,降低基础医学课的比重,对普通医学和护理知识的掌握强调“必需,够用”。设置国家护士资格必考课程,根据执业资格考试新规定,增加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如中医护理、精神科护理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执业所需合格助产士。

2.4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专科教育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核心,实践教学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我们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遵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按照行业需求及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构建了从“护理单项技能-护理综合技能-护理技能见习-助产技能训练”四个阶段的技能训练模式,将《护理学基础》的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调整为1:1,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课,将《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放在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技能见习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而助产技能课则作为实习前的临床实际强化训练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模拟到实地的连贯训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训课比例达50%以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以适应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大专助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通过院校合作方式,突显助产专业特色,以培养临床所需的助产专业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顾春怡,武晓丹,张铮,等.助产服务模式的实践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413-415.

[2]陆平.如皋市2001~2009年民营、公立医院助产人员现状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097-3099.

[3]韩喆.北京市宣武区2004~2007年不同级别助产机构间人员分布特点及分娩量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071-3072.

[4]林秀芝,王慧玲,张海燕.沧州市助产技术人员的现状及知识能力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03-804.

[5]魏碧蓉.我国高等医学助产专业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3-14.

[6]张明娥.高职助产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2,(3):82-82.

[7]郭桂芳,孙宏玉,朱秀.我国助产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7291-293.

[8]庞汝彦.我国助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293-294.

[9]赵扬玉.我国助产士的临床培训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295-296.

[10]朱雯燕.助产专业发展现状与启示[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0):1326-1327.

[11]简雅娟,赵平,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32.

[1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16)[2013-06-12].http://www.tech.net.cn.

[13]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2006-11-03)[2013-06-08].http://www.tech.net.cn.

[14]庄前玲,崔焱.高职高专护生职业定向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13):87-89.

[15]庄前玲,崔焱,庄梅宝,等.护理人文科学干预对高职高专护生职业定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11-13.

[16]简洁.关于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77-79.

(收稿日期:2013-08-15)

(本文编辑 肖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