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急性脑梗死优质护理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3-02
  • 阅读量101次
  • 评分0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紊乱,导致脑组织缺血区域缺血性坏死。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人口增长率偏低,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着较大的变化,随之,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例数也一年比一年多[1]。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风险的疾病类型,疾病重且发病急,通常伴随着运动障碍、吞咽困难、失语等症状,对患者生理和心理打击大,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以及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和康复。该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发病率,其致死率可高达70%[2]。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临床经验表明,发病后4h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而该病发生后24~48h内,约30%~40%的患者出现症状加重,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3]。故一旦发病,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优质护理主要以患者为核心,它更加注重基础护理和护理责任的落实,对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贡献更大。本研究采用优质护理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58例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把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入选标准:①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经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③发病时间均未超过6h;④伴有头痛、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排除标准:①老年痴呆患者;②患有严重精神方面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自动退出者。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33~84岁,平均(62±4)岁。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61±3)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进行简单健康教育,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和一些主要安全防护措施(如及时清痰)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护士培训:对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培训,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和业务技能。②优化环境:病房尽可能保持安静,进行通风、清洁,1d2次,保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及时更换床单被褥保持干净整洁。③心理干预:耐心、细致地向患者有针对性的介绍病情,治疗过程等,让患者心里踏实,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病情,对极其悲观负面情绪较重的患者,进行安慰、心理疏导,提高患者依从性;引导患者多想象一些放松的场景,为其讲述使之放松的场景画面,同时给患者讲以往相似病例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恐惧心理。④安全防范: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严格按照交接班流程执行,避免护理错误;做好口腔护理,防止继发肺部感染;在病床四周安装围栏、墙壁安装防摔扶手、地面铺设防滑垫,避免患者发生跌落、磕碰造成内出血、血栓;定期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更换体位、按摩,降低褥疮的发生率。⑤康复训练:在最佳康复时间(0.5~3个月)内协助指导家属给患者按摩、活动关节,视具体情况适当并循序渐进开展床上自行坐起、吞咽、上肢功能康复锻炼、语言训练等功能训练,期间护士应严格看护,避免发生不良事件。⑥健康宣教:通过微信小视频、宣传册、书籍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脑梗死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日常注意事项等,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采用本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发放收回统计,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90~10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0~60分,满意度以非常满意与满意的患者病例数占各组病例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②记录2组患者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③焦虑、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分值越低,表示状况越好;生活质量采用日常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进食、如厕、穿衣、行走、做饭、洗衣等,分值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从结果可以看出,护理后,观察组满意度(93%)优于对照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治疗总成本(所花费用)、住院总天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医治成本、住院总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P<0.05)。


2.4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近年来趋于年轻化,且多数并发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说话变的支吾、致偏瘫、失语等障碍。虽然脑出血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栓塞如果在短时间内扩大,会给患者造成很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负面影响。急性脑梗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较重的护理负担,一些早期的症状相对较轻,所以很容易被患者忽视,然后错过最好的治疗机会。治疗期间实施合理的护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最佳时间内给予全面、系统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最大程度减少治疗的风险,确保安全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4]。优质护理是相对比较新颖的、临床上也较多为之推广的护理方法,其中,它强调围绕“患者”为圆点展开,从患者的实际和基本需要情况出发,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后,为实施的开展先制定针对性的计划,使得护理服务更科学更全面,以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5]。医院推广实施优质护理还可以促进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改善医疗环境,增强和谐的医患关系。本研究优质护理实践中有对护理人员培训、对病房环境进行优化、心理干预、安全防范、康复训练等内容,其中,基础护理实施可预防并发症;通过优质护理的培训,加强了护士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患者入院后立即安排整洁、干净、舒适的病房,为患者展现一个优良的环境,医务人员对患者综合评估后开发特定的护理计划,且在实施护理中视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作适当调整,将护理效果提至最佳;心理干预可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在治疗中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了对机体的刺激,增加患者配合程度;增加安全防范措施体现了人性化理念,协助患者完成翻身、下床活动,防止患者摔倒、滑倒等意外发生,避免护患纠纷;康复锻炼则能把握康复治疗时机,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协助患者洗漱,穿带,厕所,等等,做好清洁和卫生保健,督促患者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减少并发症,对偏瘫患者发生后14~90d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起到良好的康复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成本、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9例脑梗死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说明我院在医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可使住院总时间得到减少、住院经济负担也极大的有可见的减轻,情绪变化得到改善,提高满意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心理护理,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提高依从性。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更有利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可以纠正患者的坏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疾病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促进了患者康复进程,缓解患者负面心理和经济压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林.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1):185-186.


[2]黄晓清,曾萍,陆宁愿,等.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5):93-94.


[3]魏文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0):2284-2285.


[4]褚海平,王森.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8):148-149.


[5]李萍.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运用价值[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1):139-140.


[6]罗燕媚,黎淑珍,赵佩英,等.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9,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