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分析护士在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受暴力伤害的情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11-17
  • 阅读量67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观察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 本次试验将我院的158名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士工作期间暴力伤害情况进行具体调查,分析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及程度、发生暴力行为的诱因、暴力伤害应对情况。结果 护士白天受暴力伤害比例、在病室中受暴力伤害比例、患者不安心住院使护士受暴力伤害比例、受到咬伤抓伤暴力伤害比例更高,无损伤比例均为各项中最高的;安静、无外界刺激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诱因,其他诱因依次为医务人员刺激、周围环境嘈杂、未满足要求、受到过多干扰及很少被关注;比较培训前,精神科护士接受培训后,能正确应对暴力伤害与未造成心理伤害的比例更高,差异性显著(P <0.05)。结论 暴力伤害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行为发生率,大部分护士受伤害后存在着严重的心理伤害,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需引起足够重视,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防护意识。
关键词:护士 精神疾病 暴力伤害 自我防护意识

精神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具有危险性行为,护理人员与这类患者的接触时间较多,有很大的概率会受到暴力伤害[1]。世界卫生组织对医院暴力的定义为在工作场所卫生人员受到攻击、辱骂及威胁,从而对其健康、安全造成明确的挑战。可以将暴力伤害划分为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语言骚扰、威胁、污辱及口头辱骂为心理暴力,可以依据Fottvell三级分类法[2],划分受暴力攻击强度,非礼拥抱、踹一脚及打耳光为1级,并未造成伤害;拳打脚踢、皮肤有青紫为2级,轻度躯体伤害;打落牙齿、被咬出血及眼睛充血为3级,严重躯体伤害[3]。我国虽然有很多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但很少针对暴力伤害。本课题主要对在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情况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将我院的158名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为研究时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士工作期间暴力伤害情况进行具体调查,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其中包括90名护士、50名护师、18名主管护士,年龄值范围在20~54岁,均值年龄为(37.52±3.22)岁;工作年限为1~15年,平均工作年限为(8.25±1.78)年。
1.2 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精神科护士受暴力伤害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问卷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护士职称、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一般情况及是否接受过精神专科护理培训。第二部分是患者受暴力伤害情况,主要包括是否受到过暴力伤害及相应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及程度,并明确护士在面对暴力伤害时,是否能正确面对,及是否对护士造成心理伤害。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为调查时限,在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158份问卷,回收15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及程度。(2)分析发生暴力行为的诱因,主要包括安静、无外界刺激、医务人员刺激、周围环境嘈杂、拥挤、未满足要求、受到过多干扰及很少被关注。(3)分析精神科接受护理培训前后护士暴力伤害应对情况,包括能正确应对暴力伤害、未造成心理伤害。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将数据录入spss23.0软件,进行测评,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数据对比用χ2检验,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分析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及程度
时间上,护士白天受暴力伤害的比例更高;地点上,护士在病室中受暴力伤害的比例更高;原因上,患者不安心住院使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比例更高;方式上,护士受到咬伤抓伤暴力伤害的比例更高;程度上,护士无损伤的比例更高,见表1。
表1 分析护士受受暴力伤害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及程度

2.2 分析发生暴力行为的诱因
安静、无外界刺激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诱因,百分比为36.71%,其他诱因依次为医务人员刺激、周围环境嘈杂、拥挤、未满足要求、受到过多干扰及很少被关注。见表2。
表2 分析发生暴力行为的诱因

2.3 分析精神科接受护理培训前后护士暴力伤害应对情况
精神科护士接受培训前,能正确应对暴力伤害的18例,比例为11.39%,未造成心理伤害10例,比例为6.32%;精神科护士接受培训后,能正确应对暴力伤害的112例,比例为70.88%,未造成心理伤害120例,比例为75.94%,对比研究资料,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医院中,医护人员造成暴力攻击情况比较常见,尤其是精神科,对暴力伤害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减少发生临床暴力伤害具有重要意义[4-6]。本次试验主要对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及程度、发生暴力行为的诱因及接受护理培训前后护士暴力伤害应对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7-8],时间上,护士白天受暴力伤害的比例最高,占48.10%;地点上,护士在病室中受暴力伤害的比例最高,占44.30%;原因上,患者不安心住院使护士受暴力伤害的比例最高,占41.77%;方式上,护士受到咬伤抓伤暴力伤害的比例最高,占46.10%;程度上,护士无损伤的比例最高,占44.30%。安静、无外界刺激在发生暴力行为百分比中占36.71%,为主要诱因,其他诱因依次为医务人员刺激,占比18.99%、周围环境嘈杂、拥挤,占比17.72%、未满足要求,占比9.49%、受到过多干扰,占比8.86%、很少被关注,占比8.23%;精神科护士接受培训前,能正确应对暴力伤害比例为11.39%,未造成心理伤害比例为6.32%;精神科护士接受培训后,能正确应对暴力伤害比例为70.88%,未造成心理伤害比例为75.94%,对比研究资料,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具体防护措施如下。
3.1 强化病区环境安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应整洁、有序地摆放病室物品,并对玻璃瓶、注射器、约束带、剪刀、绳等危险物品进行严格管理,防止精神科患者将其作为攻击工具,定量、定点放置危险品[9-10],将约束带加锁,清点清楚各班,并进行相应交接,若神经科患者刚入院,在外出检查及探视后进入病室前,应对患者携带的危险物品进行严格检查,另外,护理人员应安全检查并记录危险品及病房设施[11-12]。
3.2 培训精神专科护理,强化暴力应对能力
精神科应给予低资历护理人员防暴力伤害培训,并对其加强关注,给予心理疏导。可通过组织低资历护理人员共同观看防暴技能等视频,之后要求其进行模拟演练,有计划地展开培训,确保计划规范性[13-15]。除此之外,还应有效控制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防止暴力行为很大程度地伤害护士,降低危害性,确保护士的安全[16-17]。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调节,在面对工作中的暴力伤害时正确对待,还应充分了解患者,明确患者的言语攻击等行为均属于病态行为,对自身情绪进行良好控制[18-19]。
3.3 做好患者自身护理,降低发生伤害事件的概率
第一,应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密切观察,若有安全隐患出现,及时遏制。对于刚入院的患者,应将其安置在重症观察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密切观察,进行有效入院评估,明确患者是否有暴力伤害事件发生及以往病史,密切观察住院治疗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关注是否有暴力先兆[20-21]。如:(1)是否加重妄想症状,出现幻觉,出现威胁性语言,显露凶光。(2)要求多、质问、挑剔、抗议、过度关注工作人员的不足,严重情况下,还会扩大歪曲,出现心理不平衡。(3)拒绝护理、治疗和住院,对院内规章不同程度地违反,要求反复探视、打电话。(4)大叫、激动、不满、表情怀疑、很难自制行为、满脸涨红、咬紧牙关、紧握拳头。(5)辱骂、语调高、语言暗示、语量多。(6)拍桌椅、投掷物件、跛步、坐立不安、动作多。一旦发现以上情况,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服药后情况认真观察,比如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并向医师报告,进行有效处理,防止患者因无法忍受药物反应而出现不良行为[22-23]。第二,对患者加强尊重与关心,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若刚入院的患者不配合,应在与患者沟通时保持尊重、诚恳态度,体贴、关心患者,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并学会适应住院环境,告知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目的,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鼓励,使其愿意说出内心想法,给予患者关怀,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尽可能地满足患者合理需求,若患者思念亲人,可以联系家属来探视。第三,组织娱乐活动,缓解患者压力。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兴趣、爱好,引导患者多参加拍皮球、拍球、跳舞、打麻将、下棋、打扑克等一系列丰富的文娱活动,丰富患者住院生活,消耗患者旺盛的精力、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产生幻觉、妄想,减少支配下的暴力机会,减少发生伤人行为的概率[24-25]。
3.4 加强护士防爆技能培训
想要提升护理工作效率,需为临床护士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使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健康身体,需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的认知,强化护理人员防范意识,积极有效应对神经科暴力,在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时,应保证护士不受到伤害,保证护士职业安全。因此,应对护理人员展开防爆技能系统化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提升其应对暴力行为的能力,防止伤害到护士职业。
总而言之,暴力伤害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行为发生率,大部分护士受伤害后存在着严重的心理伤害,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需引起足够重视,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曹萍.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内心体验及心理护理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15):37-38.
[2]张丽,张娜,刘新爱,等.护理结局分类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18):2507-2510.
[3]刘倩倩,胡伟,张情,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对策[J].心理月刊,2021,16(13):50-51.
[4]杨凌.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分析与人文关怀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19-21.
[5]徐冰.暴力高危因素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6):174-175,193.
[6]于颖.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控制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6):170-171.
[7]曾榕,磨丽莉.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护理[J].内科,2021,16(1):66-69.
[8]陈刚,黄杰萍,谭桂燕,等.暴力风险评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290-292.
[9]赵洋.预见性护理用于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349-351.
[10]韦柳仕.女性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1):228,230,232.
[11]徐群英,罗旭英,张建花,等.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突发事件与护理安全应急管理措施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5):171-172.
[12]侯春婷,赵红,祖凤英,等.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54,68.
[13]苏光耀,邓爱萍,刘雨.预见性护理对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6):95.
[14]李冬冬.精神科患者心理CT暴力行为预测及针对性护理干预[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121-123.
[15]刘建良,曾超超,龚兆扬.暴力风险评估表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3):176-178.
[16]刘欣.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1):3296-3297.
[17]卢佳佳,魏琳.有暴力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6):127.
[18]赵卫华.预见性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控制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41(5):942-945.
[19]潘剑.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有暴力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1):59-60.
[20]许秋华,王文强,吴为阁,等.暴力攻击风险评估量表在新住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7,23(2):34-35,41.
[21]葛玉花.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8,24(21):288-289.
[22]赵凤凯.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8,24(36):217-218.
[23]李丽华.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疗效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3):178-179.
[24]姚彩英.全面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4):193-194.
[25]尹燕.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估[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