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治疗中的心理护理效果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22
  • 阅读量28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索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相关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S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焦虑;神经功能缺损;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加之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相关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甚至表现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其中,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1]。脑卒中又被细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具体类型,是由患者脑内动脉堵塞造成的局部缺氧缺血症状的发生和迁延。发病后,患者的临床病情进展相当迅速,将会对其脑功能造成弥漫性以及局限性缺损,严重影响神经系统。患者发病后,表现为肢体功能损伤、语言障碍和偏瘫、智力障碍等具体临床症状。目前条件下,要想取得更加良好的临床效果,则必须紧密结合实际,严格落实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2.24±5.42)岁;病程1~4个月,平均病程(2.23±0.52)个月;洼田饮水试验结果:3级11例,4级12例,5级7例;涉及脑梗死22例,脑出血8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5~64岁,平均年龄(51.42±4.85)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2.54±0.64)个月;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含3级10例,4级12例,5级8例;涉及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1)均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表现。(2)均接受磁共振检查确诊。

排除标准:(1)合并口腔及咽喉严重病变者。(2)合并炎症、呼吸道疾病、胃病者。(3)合并其他脑卒中后遗症、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干预。根据实际病情,以对应剂量药物进行血压控制、脑水肿预防干预、改善脑循环代谢以及营养神经治疗等。

对照组实施常规相关护理。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相关注意事项,引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干预,要求其注意准备患者适宜吞咽的食物;引导患者在耐受范围内开展运动锻炼,教授其家属或监护人协助患者适当运动的方法及技巧;按照医嘱开展对应的用药护理干预,严禁患者随意调整药物使用剂量、频度,甚至停药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1)心理评估。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情况,充分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病情变化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和社会关系等。正确分析疾病可能给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主动消除患者疑虑。引导患者学会放松情绪,指导其正确开展放松训练,以释放消极情绪和压力。主动和患者家属沟通,嘱其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提升患者的社会关注关心合力。(2)音乐干预。为帮助患者尽可能规避可能存在的相关负性情绪,要主动参考相关文献,结合患者具体实际,形成针对性的音乐处方。尽量应用舒缓、让人放松的音乐,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操作过程中,将选定的音乐下载到便携设备后发给患者,为防止影响同房病友,要尽量佩戴耳机。选择每天清晨起床和夜间睡觉前,分别听音乐20 min左右,控制好音量,以40~65 d B最为适宜。(3)心理疏导。设定好时间,间隔半个月开展一次团体性的心理干预,集中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调节。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动向,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疏导,避免其负性情绪加深,帮助其建立乐观心态,消除对疾病的恐惧,避免患者因各种原因抵制、放弃干预。(4)心理支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每周开展1~2次心理支持干预,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0 min。有效倾听患者的主诉,畅通其倾诉渠道,注意要以行为语言等方式予以回应。针对其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及时准确回答,避免其理解错误,或者存在误区。(5)运动干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实施干预。比如气功、舒展、慢走等。每天1~3次,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0 min。操作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注意患者的忍耐度。(6)行为疗法。引导患者观看脑卒中患者接受治疗干预的相关视频,教育引导患者家属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治疗相关原理、依据、可能获得的效果、必须落实的相关配合措施等。引导其掌握按摩技巧,综合应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不同感官,提升患者的神经传导能力。积极引导患者被动运动、语言交流,改善肢体功能,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以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实施评价。评分越高,表明其焦虑及抑郁的表现程度越明显。(2)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应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实施评价。评分越高,对应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护理前后应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进行评定,评分越高,对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4)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于护理前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开展评价,评分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不理想。(5)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于护理前后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开展评价,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自拟问卷开展调查,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如实填写[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躯体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CSS评分、FMA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S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躯体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脑卒中一般被细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其中后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多。在该病的患者群体中,以超过40岁的男性为主。一旦患者未及时接受良好治疗,死亡率极高[3]。由于该病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形成较为严重的刺激和影响,患者必须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干预,会对患者身心造成明显折磨,其心理压力明显上升且持续存在,负性情绪滋生且叠加,对其良好预后形成较大阻碍。既往予以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尽管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有效满足患者的相关实际需求。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提升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在对患者进行有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相关针对性心理护理举措,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对患者积极实施思想沟通,予以合适的疾病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确保其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待疾病,提升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实施音乐护理,有助于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其对生活的兴趣,促进其放松紧张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4]。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CSS评分、FMA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S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提高患者的肢体能力、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提升其满意度。该方式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本研究所纳入患者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还需要加大样本数量、延长观察时间,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岳美姣.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 ,43(6):423-424.

[2]李静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5):116-117.

[3]伍缪.中风急性期针灸治疗及心理护理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 2021,16(14):9-11.

[4]刘萌.早期综合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 ,36(29):139-140.

[5]曲海涛.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9,23(7):1404-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