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22
  • 阅读量28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不良情绪以及满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生活水平及社会活动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在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心理护理;不良情绪;满意度;


脑梗死是由急性血管循环衰竭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事件,起病迅速,属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2]。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趋于年轻化。其特征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多并发症,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等症状,临床表现有噩梦频繁、入睡困难、惊醒、精神失常等,会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抑郁状态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4.39±1.71)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3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4.55±1.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心理症状,悲伤、消极、自责,有自杀的念头。(2)功能症状,兴趣缺失、动力缺乏。(3)病史一般被判定在一年之内,患者出现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症候,其中包含对自我的负面评价、对生活缺乏兴趣。(4)有的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情绪不稳、运动迟滞、运动功能障碍,重度抑郁患者可出现轻生、自杀念头。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脑梗死的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等相关信息,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心理评估。对患者的心理负担及其对护理存在的恐惧进行疏导[3],使患者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打造卫生、舒适、有安全感的居住环境,房间每天通风2次,控制好房间的温度、湿度,还要注意保持床铺的干净,潮湿度适宜[4,5]。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包括目光接触、身体接触,帮助患者消除抑郁、焦虑情绪[6]。突然发病的患者会因其情绪不稳定,出现恐惧以及焦虑的状况,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其不良情绪。指导家属鼓励患者进行肢体主动运动或帮助患者做患肢被动运动,鼓励患者尽可能下床,加强肢体力量的锻炼,同时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信心。搞好护患心理沟通,重视、理解患者,尽量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同医护人员一起,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配合治疗[7,8]。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分为3级,非常满意(91~100分),满意(61~90分),不满意(60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取以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活动为主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与评分成正比,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4)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从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生活水平及社会活动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是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与脑梗死事件相关的、临床表现为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如不及时防范,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自杀行为[9]。由于脑血管病、脑梗死本身就属于重大的生活事件,特别是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家人进行照顾,这会使患者产生心理应激,导致其出现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兴趣缺失,如患者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不感兴趣,做事失去愉悦感。患者时常会有焦虑不安的情绪,出现自责、无用感以及害怕拖累家人的想法,也可能会出现部分躯体不适的症状,如头晕、头昏沉感、胸闷、胃部不适,伴随睡眠异常等[10]。

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可能会出现一些脑梗死后抑郁的情况,通常这种抑郁状态的持续时间不会特别长。但是,如果这种抑郁长期存在,患者躯体及其社会功能等都会有显著的下降,且不利于神经康复,所以对于脑梗死合并抑郁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干预即进行正规的心理咨询,效果较好,若无条件进行心理咨询,则需要家人配合,给予患者足够的接纳、陪伴和关怀。也需要患者对疾病有接纳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对瘫痪肢体进行功能练习[11,12]。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生活水平及社会活动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