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4-04
  • 阅读量70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辅以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试验者是2020年4月-2022年5月在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70例,采取随机信封法分组,将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性护理;另一组患者设作观察组,组间患者数量为35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对组间情绪变化、恢复情况及满意度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各项恢复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同时还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增强其满意度,适宜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满意度;恢复情况;情绪变化;


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主要是由于脑组织受到缺血、缺氧因素影响,促使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所致。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及老龄化数量加剧,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严重威胁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1,2]。现阶段,临床对于此类病症的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抗凝、扩张血管类药物施治,能够对患者病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积极提供护理干预,对于患者预后有着重要影响[3]。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新型的护理措施,相较于传统护理方式,其具备规范性及有效性。本研究目的是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施护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5月武汉市汉阳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2~85岁,平均(63.78±10.64)岁;体重45~85 kg,平均(65.27±8.42)kg;学历:高中18例,大专13例,本科及以上4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63.85±10.26)岁;体重48~89 kg,平均(66.78±8.94)kg;学历:高中20例,大专14例,本科及以上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经实验室检查后明确为脑梗死;(2)依从性良好;(3)首次确诊;(4)各项临床资料无缺失,如检查记录、既往病史等;(5)掌握试验内容及试验流程,监护人或本人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1)不满足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2)合并脑病;(3)存在大面积的脑梗死;(4)合并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5)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6)入组前存在残疾;(7)精神、智力等方面存在异常;(8)中途转院或退出试验。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按照医师要求开展各项护理操作,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指导其在急性期卧床休息;为患者营造舒适治疗环境,最大程度上降低外界噪声及光线对于患者的刺激等;常规展开饮食、健康宣教等干预。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1)入院首日做好病情评估与记录工作,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服务的内容与意义告知患者;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正确执行操作,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做好并发症干预,尽早提供康复护理。(2)入院第2天,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将床头抬高15°~30°;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减少误吸情况发生;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对于存在吞咽障碍者需置入鼻饲管。(3)入院第3天,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情况,对其患肢进行良肢位摆放,完善基础性护理,做好静脉留置针维护工作。(4)入院第4~6天,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大小便情况,尽早解除导尿管;为患者穿上弹力袜,于床边或者床上展开被动活动;鼓励清醒患者尽早展开功能锻炼、言语训练及主动训练等。(5)入院第7~13天,持续进行早期功能训练、言语训练等,结合患者恢复情况予以吞咽功能训练。(6)入院第14天,结合患者病情来决定其是否能出院,做好出院用药指导工作,交代复诊时间及复诊地点等;将疾病发生高危因素、相应预防措施等告知患者,以此减少疾病复发。

观察指标:(1)情绪变化:焦虑情绪选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临界值50分;抑郁情绪选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临界值53分。分值越高反映不良心理越严重。(2)恢复情况:神经功能选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总分21分,分值越低反映神经缺损程度越轻;认知功能选以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总分30分,分值越低反映认知功能越差;肢体功能选以肢体运动功能量表,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反映运动功能越优;生活质量选以生活质量健康简表,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反映生活质量越好。(3)护理满意度:以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总分95分,得分越高反映满意度越高。a.不满意:评分<60分;b.基本满意:评分60~84分;c.满意:评分>84分。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情绪变化评分比较:施护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护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表1 两组情绪变化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施护前,两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护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n(%)]

讨论

在临床疾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且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大多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所致,患者大多存在吞咽困难、头痛晕眩、恶心呕吐或半身不遂等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昏迷情况。目前临床将改善身体血液循环与降低神经功能受损作为疾病治疗关键。但即便患者经治疗干预后存活,其神经功能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失情况,将对其生存质量造成影响。近年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促使脑梗死的死亡率有所降低,然而由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发病后大多数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感觉障碍、活动障碍等,即使在治疗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而且为患者家属带来了较重的负担[4]。现代医学认为,当身体出现脑梗死现象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或者功能具备重新组织能力,因此向患者输入正常运动功能,可对其运动模式形成产生影响,进而最大程度上恢复其肢体功能,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故而及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及自理能力起着积极意义[5]。常规护理大多是按照医师要求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性,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无法满足患者实际需求,而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新护理模式,是由相关专家查阅文献与探讨之后所制定出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病情需求,还具备针对性、全面性。将其应用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将时间作为纵轴,将入院指导、治疗、用药、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作为横轴,针对特定的群体,制定住院护理干预模式,具备时间性及顺序性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医疗资源浪费,促进患者尽早康复[6]。

在本次研究中,比对常规护理及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疗效差异时发现,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证实,以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干预,利于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促进其恢复,还可增加其对于临床护理服务的认可度。与此同时,临床护理路径既能够帮助护理人员熟悉护理内容,同时还能够帮助患者大致掌握自身病情,由被动训练逐渐过渡至主动训练,可促进其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张会转等[7]人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时发现,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与本研究所得结果相符,通过重视患者心理变化,在护理过程中强化护患间交流及沟通,有利于对患者心理进行调节,进一步增强其依从性。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护理效果较为理想,既能够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升其自理能力,还能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改善,增加患者满意度,建议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海静基于循证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 41(24):5499-5502.

[2]王奇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1,28(12):46-49.

[3]郭迎.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20):185-186.

[4]李雪岭.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 17(30):354-355.

[5]周文丽.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9):3498-3500.

[6]潘雅娟,吕建萌,张国梅等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急诊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6):2077-2079.

[7]张会转,董树晓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3):2167-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