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检验医学论文范文,检验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 投稿Xiga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58次
  • 评分4
  • 99
  • 0

冯晓云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揭阳52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利用血细胞分析仪针对末梢血与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测的结果差异。方法 将我院240例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健康体检及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即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末梢血组即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并在室温环境下对即刻、1h、3h、6h等四个时间点的检测差异进行对比。结果 与静脉血样本相比,末梢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指标检测值均高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PLT)计数值则低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中间细胞(MXD)百分比无明显差异。与即刻检测结果相比,静脉血在 3 h内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但在检测6h后,血小板计数值下降明显,而中间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对比其余各项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相比末梢血样本而言,静脉血样本的优势更明显,不仅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重复检测;且人体血常规检测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故在3 h内测定样本可最大程度上消除结果误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137-02

在临床诊断中血液检验是一项重要依据,而血常规则是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血液检验方法,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血常规检测标本通常来自于动脉血、静脉血及末梢血,而其中又以后两种应用最广泛,但是至今业界对血常规检测时用静脉血或是末梢血还未形成统一意见。此外,在检验过程中血液样本的放置时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故本研究针对静脉血在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随机选择我院240例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健康体检及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其静脉血及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检测结果,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检测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40例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健康体检及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分别为120例,年龄范围10~68岁,平均年龄39.2岁。在所有受检者中,健康体检人员130例,门诊患者110例;门诊患者中,72例上呼吸道感染、21例前列腺增生、13例腰椎间盘突出,所有患者均可排除血液疾病或凝血障碍性疾病。随机将240例患者为分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每组120例,其中男女各60例。

1.2 仪器与试剂

本研究血常规检测采用Sysmex K-21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包括稀释液及清洗剂等;仪器性能稳定,保养得当,可保证检验过程与要求相符。

1.3 检测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在清晨空腹完成末梢血与静脉血样本的采集。末梢血采集手指血,采集量40 μL,并加入EPK稀释液160 μL,将末梢血与稀释液充分混匀后即进行血常规检测。静脉血采集量3 mL,将乙二胺四乙酸三钾(EDTA-K3)抗凝剂加入抗凝管中后再混入静脉血样本,进行3次颠倒混匀,注意动作要轻缓柔顺,防止出现溶血。分别观察两种血液样本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中间细胞(MXD);并基于室温环境下对静脉血样本在即刻、1h、3h、6h等时间点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表示测量结果计量资料,P<0.05即表示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常规检测结果

本研究血常规检查共检测五项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中间细胞(MXD)。与静脉血样本相比,末梢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指标检测值均高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PLT)计数值则低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中间细胞(MXD)百分比无明显差异。具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

2.2 静脉血不同时间点血常规检测结果

在不同时间点进行静脉血样本血常规检测,3 h内其各项指标与即刻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h后对比即刻检测结果可知,PLT值明显下降,而MXD值则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不同时间点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3.1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结果差异性分析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检验也向超微量、特异性、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在临床诊断中对各类检验结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如果人体全身组织某个器官发生变化,可能就是由于血液中相关组成成分出现了病理性改变,因此临床医疗工作中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检测十分重要。由相关统计数据可知,60%到70%的住院患者在进行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均需要辅以相应检验手段,由此可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对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产生直接影响。对于血常规检验而言,一个重要问题即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临床上常用的血液标本通常来自于动脉血、静脉血及末梢血,其中动脉血多应用于血气分析,因此静脉血与末梢血是最常用的血液标本。但是静脉血与末梢血在细胞成分、化学组成等各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差异,因此二者在血常规检测结果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中由表1可知,末梢血组的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血组,而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则低于静脉血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之所以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值高于静脉血,通常是由于末梢血采集过程中,血管管腔过于狭窄,再受局部温度较高的影响,血液中会出现部分沉积,因此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相对较高;而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相对较低,通常认为是由于末梢血采集过程中需要挤压血管,血小板在挤压作用下会发生损耗与聚集,因此计数相对较低;而对血管进行过度挤压血小板发生凝集后会挤出一些组织液,其可能会对末梢血产生稀释作用,此时红细胞计数值就会受到影响而降低。此外,外界诸多人为因素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末梢血的采集过程,比如采血动作的快慢、穿刺部位的深浅、采集部位、受检者的体表温度等等,这些了会导致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由此可见,血常规检测过程中如果选择末梢血样本,可能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静脉血标本通常由抽取肘静脉血获得,而末梢血通常选择指血或耳垂血,相比之下后者操作简便,且采血量相对较少,因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与静脉血相比,末梢血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且采血情况、温度等客观因素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与实际值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临床诊断误诊率的增加。

3.2 不同检测时间对静脉血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血液放置时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故此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检测时间对静脉血检测结果的影响。由上表2可知,与即刻检测相比,静脉血在放置3 h以内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在放置6 h以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下降,而中间细胞水平上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下降可能是由于血液放置6 h以后,血小板会发生黏附聚集形成较大颗粒,而血细胞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是应用了电阻抗理论,即电解质溶液中单个血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会引起电阻脉冲,而细胞分析仪就通过计算电阻脉冲的数量来对血细胞进行计数,而细胞体积的大小会对阻脉冲的大小产生直接影响。测量过程中,红细胞与血小板是共用一个计数通道的,因此这些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就不被纳入计数范围,从而影响其计数的准确性。放置6 h后中间细胞升高可能是由于血液在长时间静置状态下开始出现分层现象,各层细胞均会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影响到血液中的渗透压,在其发生变化后白细胞的体积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由于中间细胞所占比例较小,所以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血液标本在3 h以内进行常规检测,各项血细胞参数变化不甚明显,故可满足一般常规需要。

总之,末梢血标本由于采集简便、采血量小,故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其在采集过程中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无法保证检验质量;而静脉血样本检测结果准确性高,且可重复检测,因此临床实践中要结合具体需要选择适用的采血方式。此外,完成血液样本采集后要注意其放置时间不得超过3 h,否则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冬蕊,张志琴,严国栋,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66-267.

[2]梁华英,黄胜,洪流,等.末梢全血和静脉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9,30(13):1231-1232.

[3]梁委军,董家书.EDTA-K2抗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20):110-112.

(收稿日期:201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