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检验医学论文范文,检验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2
  • 阅读量127次
  • 评分0
  • 0
  • 0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不同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效果。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手段,本文以我院一个时间段的调查为例,对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强化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6年9月,进行预调查,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患者104例,纳入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管理。2017年2月—2017年5月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患者120例,强化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管理,纳入观察组。根据临床检验,指导适应证与禁忌证的选择、针灸方法与取穴、健康教育。对比针灸治疗率、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等质量指标,问卷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疗效满意率,同时调查10名康复科医师,进行临床检验指导康复科针灸管理态度、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患者及其家属针灸疗效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针灸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灸治疗有科学依据、针灸治疗确实有疗效、针灸治疗的安全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针灸治疗相较于其他现代康复治疗没有优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名医师普遍认为临床检验在针灸治疗中有极高的价值,医师认为其可指导辨证取穴,非常必要7名、有必要3名。结论:发挥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价值,患者及其家属可从中获益。


  关键词:针灸检验医学辨证中西医结合


  作者:应成香(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医院检验科810599)


  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大量循证研究证实其在卒中功能障碍、关节炎、神经功能障碍、腹泻等疾病治疗中相较于单独应用西医治疗可增进疗效[1、2]。检验医学是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在疾病诊断、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监控等领域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检验医学应用于中西医结合疾病治疗之中,但其用于针灸治疗研究较少[3]。为进一步提升针灸的综合应用价值,医院尝试加强检验医学在康复科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指导针灸的应用,2017年2月—2017年5月处理对象1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6年5月—2016年9月,进行预调查,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患者104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70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1±6.2)岁,平均病程(4.1±2.2)个月。2017年2月—2017年5月选取对象120例,在强化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管理,纳入观察组,其中男81例、女39例,平均年龄(57.0±7.5)岁,平均病程(4.4±2.1)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其他非特异性骨关节病康复对象,诊断参照相关指南;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知情同意;④病情稳定非进展期,尝试开展康复治疗;⑤本地社区居民,易于获得随访。排除标准:①针灸禁忌证,如计划针灸部分皮肤损伤、晕针病史;②急进高原对象;③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各种慢性疾病急性期,呼吸道感染等急性疾病;④无法获得随访。


  2方法


  2.1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对于针灸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证的选择:①部分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针灸作为常规治疗措施,主要为吞咽功能障碍,采用电针治疗;②选择性开展针灸治疗,主要在排除晕针症等禁忌证的基础上,若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则联合针灸治疗。如对于肢体功能障碍,则采用普通针刺+康复治疗。


  2)针刺方法的选择,主要采用规范性针灸策略,即有针灸治疗的方案:①选择头针,梗死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双侧风池穴、四神聪穴、太阳穴,失语者加咽三针(廉泉及左右旁开各1寸);②体针: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通里、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针刺手法:风池(双)穴针尖指向对侧鼻尖,深入1.0寸;四神聪透百会穴:用1寸针从四神聪穴透刺百会穴,脑梗死侧太阳穴:1寸针直刺,廉泉穴:针刺向舌后根方向,深度0.5寸。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治疗每天一次。


  3)针灸治疗的疗程安排:一般14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后继续第二疗程,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个人的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疗程,必要时可追加疗程。


  2.2观察组发挥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证与禁忌证的选择:相较于过去根据患者的症候判断疗效,根据详细的检验结果,选择适应证、禁忌证。①针灸的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高应激水平、存在严重的心肌损伤,这些对象都不适合针灸,容易出现出血、急性心理应激等不良事件;②局部针灸的禁忌证,如伴有急性肝肾功能损伤的对象,胆汁郁积症、临床期肾脏病蛋白尿,不推荐过早的开展肾盂、肝俞等穴位的针灸,避免出现肝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加重肝肾功能障碍,可待患者的急性肝肾功能损伤得到控制,再进行手术。


  2)施针指导:①辨证,通过生化指标,结合中医症候进行辨证,包括肝肾亏虚、血瘀证等,以辅助辨证,进行辨证分型,如血瘀证对象,多见PLT显著上升,PT、TT、PSV上升,HCT、PU下降,辅助辨证分型,指导施针。如针对脑梗死后遗症,血瘀证同时无禁忌证,可尝试配合穴位注射,选择颈部穴位为主,以改善颅脑灌注,则辨证施针,重视改善整体功能、调节免疫、控制系统症状,主要针对肝肾亏虚、气阴两虚、肝郁气滞等证,辨证取穴,如肝肾亏虚则以肝俞、肾俞、三阴交为主穴,血海、阴陵泉、阳陵泉、梁丘为配穴,主穴补法,辅穴平补平泻法治疗;②针灸疗效的评估,提倡每隔(4~8)周进行1次临床检验,以评估疗效,如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素指标明显偏高,则患者的血管损伤仍然比较严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可尝试延长治疗的时间,又如对于脑血管病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对象,采用醒脑开窍针,主穴位选择人中、内关、三阴交、百会、大椎、神门、肾俞等腧穴,肾精亏虚者以肾俞、三阴交、太溪为主穴,血海、阴陵泉、阳陵泉、梁丘为配穴,以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作为疗效评价的依据,若患者的指标改善不显著,提示这种治疗方法疗效已趋于稳定,继续针灸可能不会起效,反之则可继续针灸以巩固疗效。


  3)健康教育:通过临床检验,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将临床检验与针灸之间的关系作为宣教的资料,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的科学认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认为针灸实际上是一种安慰疗法,不愿意进行针灸,或在持续针灸过程中,疗效不理想,便拒绝继续针灸,可通过生化检验,分析针灸的疗效,提高依从性。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针灸治疗率,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疗效满意率,针灸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自拟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治疗的态度,针灸治疗有科学依据、针灸治疗确实有疗效、针灸治疗非常的安全、针灸治疗相较于其他现代康复治疗没有优势。同时调查10名康复科医师,进行临床检验指导康复科针灸管理态度、效果评价。


  4评价标准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预计划针灸次数在预定时间内完成≥90%。针灸疗效满意:达到预定疗效,患者表现症状、功能障碍等表现显著改善[4]。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针灸治疗率、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width=8,height=11,dpi=1102检验比较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医院科室尝试发挥检验医学在康复科针灸中的应用价值。检验医学对于针灸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检验结果,指导适应证、禁忌证选择,针灸方法与取穴,克服了传统针灸过于依赖医师经验的不足,提高辨证、取穴的科学性,从而增进针灸的疗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5]。研究中观察组针灸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1.15%低于对照组8.7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疗效满意率达到97.70%高于对照组77.50%(P<0.05)效果肯定。通过辨证、临床检验,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科学针灸是确保疗效的重要依据[6]。如脑卒中患者的血瘀证,通过科学取穴,能够刺激改善大脑与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氧代谢,增加血流量,减轻卒中神经功能损伤,增进疗效[7];②用于健康教育,指导针灸治疗干预。大量研究证实,社会大众对于针灸的态度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针灸理论、治疗机制的研究比较滞后,国外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对疗效、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不能证实与针灸刺激经穴、透热等作用,而不是针刺安慰效应有关,部分人群对于针灸也存在一些误解[8]。部分患者及其家属还对针灸的安全性也存在顾虑。如对照组认为针灸治疗有科学依据仅占73.08%,针灸治疗非常的安全仅占75.96%,认为针灸治疗相较于其他现代康复治疗没有优势率高达54.81%(P<0.05);③临床检验能够为针灸治疗提供更多的证据,用于开展循证研究,从而规范针灸治疗管理,通过检验可以更好的反映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针灸后的指标反馈情况,从而评价疗效,提升医师的针灸疗效自我感知能力。


  检验本身可能会增加额外的检验费用,检验费用也是限制医学检验在针灸治疗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但是本次研究未得出类似的结论,观察组的医疗费用也无明显的增长,这可能与疗效的增强和疗程的缩短有关。发挥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价值,患者及其家属可从中获益,也获得了医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郑薏,柳维林,上官豪,等.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宁夏医学杂志,2016,31(2):217~221.


  2王金海,张星华,杜小正,等.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10):1161~1167.


  3宋彦,李青,吴志建,等.针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Meta分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2):49~53.


  4崔志杰.内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现状和展望.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193~194.


  5梁文杰,马国平,徐红俊,等.中西医在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结合位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6):645~647.


  6刘彩云,边康.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3):24~26.


  7陈凯,王丽菊,李亚,等.从辨证统一谈传统针灸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