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检验医学论文范文,检验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2-08
  • 阅读量22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溶栓治疗措施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1.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分别为(38.05±5.27)s、(22.95±1.87) s、(13.87±2.02)s,均高于对照组的(33.42±4.15) s、(18.03±1.15) s、(10.02±1.05)s,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11.33±0.32) ng/L、(27.50±2.11)ng/L、(3.80±0.21)mg/L,均低于对照组的(12.15±0.52)ng/L、(29.45±2.02)ng/L、(4.05±0.36)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溶栓1 d、7 d后,观察组分别为(9.02±2.25)分、(7.33±1.0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1.72±4.22)分、(10.56±2.11)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52%)较对照组(38.10%)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保护其神经功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凝血指标;


在临床上,急性脑梗死(ACI)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1]。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上针对ACI的治疗以尽早开通阻塞脑动脉血管,促进缺血脑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减小梗死面积为原则[2]。目前针对ACI的治疗以早期溶栓干预为主,在发病4.5 h内予以溶栓干预可有效降低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3]。尿激酶是一种常见溶栓药物,其能够发挥溶解全身性纤溶的诱导作用,但随着临床药学的不断发展,该药物已逐渐被二代溶栓药物所替代;阿替普酶即属于二代溶栓药物,相关研究显示,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均更为显著[4]。对此,此次研究主要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63.26±3.87)岁;发病时间2~4 h,平均发病时间(3.12±0.54)h。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37±3.75)岁;发病时间2~4.5 h,平均发病时间(3.20±0.6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与《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5]中关于ACI诊断标准相一致,且经影像学检查辅助确诊。(2)发病时间≤5 h。(3)参与人员对研究知情。(4)病例资料无缺失。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2)既往有严重颅脑创伤史者。(3)合并脑出血者。(4)过敏体质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国药准字H32023290)溶栓。取尿激酶100万~150万IU+生理盐水100 m L进行稀释,静脉滴注用药,控制滴注时间为30 min。

观察组予以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 m b H&C o.K G,批准文号S 2 0 0 2 0 0 3 4)溶栓。取0.9 mg/kg阿替普酶(90 mg为最大剂量)静脉滴注用药,10%的药液在1 min内静脉推注完,90%的药液持续滴注60 min。

两组均在溶栓中、结束溶栓后2 h内,间隔15 min测量1次血压、神经功能;均在溶栓治疗中予以他汀类、营养神经类及改善循环类药物对症治疗;溶栓24 h后进行头颅CT复查,排除出血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积极控制各项危险因素;均治疗1个疗程(14 d)。

1.3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病症消失且病残程度为0级为显效;症状减轻显著,且病残程度为1~3级为有效;症状未改善,病残程度>4级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凝血指标:治疗1个疗程后以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下述凝血指标进行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1个疗程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检测。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在溶栓治疗前、溶栓1 d、7 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缺损程度越严重。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梗死灶出血、再灌注损伤、脑水肿、再闭塞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 5.2 4%)高于对照组(71.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APTT、PT、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IL-6、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d、7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52%)较对照组(38.10%)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ACI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神经内科疾病,该病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阻塞,进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6]。ACI具有病发急骤、病情进展快等特点,临床针对该病症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早期溶栓,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有效促进缺血部位血流灌注的恢复,避免造成神经功能损伤[7]。阿替普酶是临床治疗ACI的首选溶栓药物之一,其属于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较强的血块、血栓溶解效果。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阿替普酶的使用能够有效保护小鼠神经系统线粒体功能,进而促进病灶周围微血管增生,强化小鼠记忆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将阿替普酶用于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5.24%)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凝血指标(APTT、PT、TT)水平比对照组也均有明显改善(P<0.05)。杨梅等[9]在相关研究中予以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比对照组(尿激酶溶栓)的83.33%有显著提高(P<0.05),与此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将阿替普酶用于ACI治疗中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进而调整机体凝血机制紊乱状态。分析可见,阿替普酶进入机体后,能够有效促进梗死脑动脉再通,进而促进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血液灌注;同时,其也能够有效激活纤维蛋白含量丰富部位的纤溶酶原,加速局部血栓溶解,针对缺乏纤维蛋白部位,阿替普酶并无激活作用,因而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10]。此外,阿替普酶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ACI患者炎症反应,并起到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分析可见,TNF-α为机体组织内促炎性细胞因子之一,其水平变化与机体组织炎症反应及正常免疫有关;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也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敏感指标之一;IL-6则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挥脑组织作用,其水平一旦升高则极易造成脑组织损伤[11]。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有助于恢复脑组织血氧供应,进而规避缺血、缺氧等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及神经损伤[12]。

综上所述,对ACI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力,保护其神经功能,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