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与术后随访研究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662次
  • 评分4
  • 67
  • 0

朱云中 韦可聪 张高炼 梁韡斌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 目的 探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及术后随访的实施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血管造影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患者为治愈,1例患者为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2.5%。2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肾功能衰竭,1例为合并感染。 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微导管到位的难易程度以及栓塞材料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强化治疗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瘤体;脑血管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089-02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以脑血管出现局限性瘤样突起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相关文献报道[1],该病的发病率在在0.4%~6.0%之间。颅内动脉瘤很容易引发出血问题,一旦发生破裂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导致破裂出血的因素包括出血本身、再出血、脑积水以及脑血管发生痉挛等,被人们称为“不定时炸弹”[2]。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两种,开颅夹闭动脉瘤该病的经典治疗方法,手术的夹闭性较高,并且可以清除患者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液,减少出现血管痉挛的几率,但是如果患者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以及颅内血块等问题就很容易导致颅内高压,增加手术难度,耐受性差的患者还会受到较大创伤并出现后遗症。经皮穿刺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并发症较少以及微创等特点,安全性与有效性较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随着支架以及球囊辅助材料应用技术的不断改进,血管内介入治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治疗,其优越性也更加凸显。该研究主要以该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象进行治疗并随访,以探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以及后期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选择该院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18~69岁,平均为(47.6±3.1)岁。其中,9例伴动眼神经麻痹,2例伴有外展神经麻痹,1例伴有眼神经麻痹,2例伴有共济失调。25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的Hunt-Hess[3]分级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脑血管造影方法 首先行血常规检查:采集5 mL静脉血并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肝肾功能检查:空腹抽血化验,检测患者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白蛋白等指标。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术前30 min通过肌注方式注射0.5 mg阿托品和0.1 mg苯巴比妥钠。冲洗器械后消毒,铺单,让患者双侧腹股沟区暴露出来,于腹股沟带下1.5~2 cm左右处局部浸润麻醉并进行穿刺,置入导管鞘。于透视下依次进行DSA检查,疑存在粥样动脉硬化患者的主动脉需要从上而下进行分段造影。结束后将导管鞘拔出并压迫穿刺点20 min左右加压包扎。

1.2.2 介入治疗方法 术前掌握动脉瘤的形状、数量、大小以及位置等信息,于术前30 min持续泵入40 mg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33022107),避免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问题。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并消毒铺巾,穿刺股动脉后置入导管鞘并经由其置入指引导管。于透视条件下将微导管头端导入动脉瘤腔内的适宜位置同时置入弹簧圈,确认无载瘤动脉堵塞的情况后将微弹簧圈解脱并拔出输送导丝,以造影结果为基础填充栓塞,所使用的材料有弹簧圈、颅内支架以及可脱性球囊等。然后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等决定介入治疗方式,并使用合适的辅助装置闭塞载瘤动脉。施行载瘤动脉闭塞术,术中留意患者的动脉瘤是否破裂、弹簧圈末端是否溢出、血管内是否形成血栓等。术后6 h患者需禁食水,平卧并监测血压情况。SAH患者还需要应用尼莫地平预防血压升高以及血管痉挛,应用抗生素并采取适当减轻脑肿胀以及脱水降颅压等措施。

1.2.3 随访方法 随访时间定为6个月,从患者出院时开始计时,6个月后联系患者回医院进行DSA复查。

1.3 判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Hunt-Hess分级情况提升两个等级以上,并且提升之后处于I级或以下,为治愈;Hunt-Hess分级情况提升两个等级以上,处于Ⅱ级或以下,为好转;提升不超过1个等级,处于Ⅱ级以上,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造影结果

40例患者共有48个动脉瘤,其中窄颈动脉瘤为29个,宽颈动脉瘤为7个,梭形动脉瘤为4个。

2.2 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48个动脉瘤中,窄颈动脉瘤全部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7个宽颈动脉瘤中,1个使用双微导管技术,1个使用球囊辅助治疗,2个使用支架辅助治疗,其余2个使用载瘤动脉闭塞;4个梭形动脉瘤中,1个进行支架辅助治疗,1个进行单纯支架植入,2个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

2.3 随访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患者为治愈,1例患者为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2.5%。2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肾功能衰竭,1例为合并感染。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多见,患者多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该病的致残与死亡率达到65%[4],而在微创技术以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与改善下,总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因此该项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的死亡率为5%,与报道数据有所出入,原因主要是该次研究患者术前的Hunt-Hess分级情况均比较好,仅有3例患者的状态比较危险。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与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一定关系[5],如果人体存在先天动脉发育不良的问题,那么后天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以及血涡流的冲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动脉壁弹力纤维出现断裂或者消失问题,管壁薄弱处就会逐渐向外膨出进而形成动脉瘤,增加出现颅内动脉瘤的几率。而当动脉瘤承载的动脉压力超过一定值时,薄弱处就会发生破裂最终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6]50~69岁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大约占总发生率的2/3左右。该次研究对象中,29例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所占比例达到72.5%,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此外,该次研究还发现,动脉瘤患者中90%都合并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提示该病的发生与二者有着重要联系。同时推测原因可能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有关。基于此,为了预防该病的出现,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适当放松身心。

血管内介入治疗共包括动脉瘤瘤腔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其中前者又包含Remodeling 技术、微弹簧圈栓塞术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等。在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形势下,尤其是3D弹簧的出现[7],让该项技术的适应性得到了提高,原因在于它释放之后可以沿着三维方向展开,形成支撑结构,利于其它弹簧圈的盘旋与存留,阻止了后续弹簧圈的脱出。但是对于宽颈并且较为复杂的动脉瘤,还是有一定局限性。

该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肾功能衰竭以及合并感染,共同点为动脉直径较大并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因此提示大动脉瘤不适宜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法。

此外,由于颅内动脉瘤使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长期稳定性还不够理想,因此术后的随访工作非常重要。有研究证实[8],GDC栓塞后瘤腔内就会形成血栓,4 d后炎性细胞和纤维细胞就会浸润,1个月后瘤腔内的血栓就会变成基质样物质,而3个月后血栓就会完全机化,瘤口会被内皮细胞膜完全覆盖。由此,于术后3~6个月进行复查可信性较高。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微导管到位的难易程度以及栓塞材料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强化治疗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顾大群.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2] 吴迪.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的临床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3] 莫杭波.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 孙美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1.

[5] 姜彬.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2010.

[6] 邱鹏.7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 蔡涛,黄春燕,吴惠芬,等.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附35例报告)[J].当代医学,2011,4(25):12:2-3.

[8] 袁晓东,吴勇.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6(7):451-454.

(收稿日期:201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