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应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

  • 投稿马力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189次
  • 评分4
  • 81
  • 0

易莉芬

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骨病的疗效。方法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骨化三醇。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血清钙水平(2.46±0.39)m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1.99±0.37)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血磷、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3.33%)明显高于治疗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降低血磷、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改善肾性骨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骨化三醇;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

[中图分类号] R69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132-02

[作者简介] 易莉芬(1977.11-),女,湖南临湘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各种肾脏病的诊断及治疗。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称肾性骨营养不良,它是肾衰竭患者体液中血清钙、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及维生素D等代谢异常及新陈代谢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骨质疏松、骨骼畸形、骨痛、骨折等,因而患者生存质量下降。骨化三醇的化学名为1,25(OH)2 D3,在40种已被阐明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中对骨钙代谢最具生物学活性,因而又称为活性维生素D[1]。骨化三醇通常被用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长期血透并发的骨性营养不良患者[1]。为探讨应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骨病的疗效。现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女25例,男35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为(42.1±11.3)岁,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6~36个月,平均病程(27.2±7.8)个月;治疗组女26例,男34例,年龄22~68 岁,平均年龄为(42.8±10.7)岁,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6~35个月,平均病程(27.3±7.7)个月。其中有96例进行血液透析,24例未进行血液透析。12例为糖尿病肾病,6例为慢性肾盂肾炎,8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高血压肾损害。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行1次/周的血液透析治疗、口服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1支/d。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低剂量持续口服骨化三醇,1次/d口服骨化三醇胶丸0.25~0.5 μg,根据患者血清钙、血磷监测结果增减,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患者血清钙、血磷、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有生化指标选择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生化仪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血清钙(1.96±0.47)mmol/L、血磷(2.14±0.40)mmol/L、碱性磷酸酶(84.25±18.32)U/L、尿素氮(22.96±10.08)mmol/L、肌酐(598±194)μmol/L,治疗组治疗前血清钙(1.97±0.44)mmol/L、血磷(2.13±0.40)mmol/L、碱性磷酸酶(82.55±18.09)U/L、尿素氮(22.99±9.98)mmol/L、肌酐(589±197)μmol/L,2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治疗组血清钙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磷、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肌肉酸痛、高钙血症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3.33%)明显高于实验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肾性骨病是继发于慢性肾脏病的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疾病,常贯穿于肾功能恶化的全过程,这是由于肾功能衰竭时肾脏的排泄功能严重减退,磷潴留致患者的维生素D下降,以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铝在骨的聚集致骨矿化。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骨质疏松、全身或局部骨痛[2-3]。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口服骨化三醇后,血清钙水平(2.42±0.3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99±0.4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磷(1.50±0.55)mmol/L、碱性磷酸酶(70.13±11.66)U/L、血尿素氮(14.56±6.85)mmol/L、血肌酐(579±218)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磷(2.12±0.41)mmol/L、碱性磷酸酶(82.23±18.32)U/L、尿素氮(22.87±10.08)mmol/L、肌酐(594±194)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颖斌等对25例肾性骨病患者常规治疗联合口服骨化三醇治疗3个月,然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肾功能等指标变化,发现治疗后患者血清钙、甲状旁腺激素升高,血清磷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碱性磷酸酶变化不明显。这与该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因而可以认为,应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降低机体血清磷、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而黄颖斌等在研究中测得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变化不明显可能与所选择病例肾小球滤过率及透析频率与本文所选病例存在一定差异[6]。

钙剂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其中维生素D在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增强骨骼生物力学性能、增强肌力及改善肌肉神经协调性方面意义重大。而骨化三醇是具备生物学活性的维生素D。肾性骨病的发生增加了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痛苦并降低了其生存质量,同时使得治疗难度增加[4]。该研究采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骨病,持续给予每日骨化三醇胶丸0.25~0.5 μg,证实能有效纠正低血钙,降低高血磷,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缓解骨痛及全身肌肉疼痛,还能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及血肌酐水平[5]。

骨化三醇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高钙血症,这是由于它促进肠道和肾小管对钙的吸收所致,但低剂量口服骨化三醇能减少此不良反应发生率[7-8]。该文对照组恶心呕吐、肌肉酸痛、高钙血症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3.33%)明显高于采用选择低剂量持续治疗的治疗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能改善机体代谢,缓解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杜艺,李宓,李杰,等.骨化三醇联合盐酸司维拉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2):505-507.

[2] 王小芳,宋亚彬.骨化三醇治疗肾性骨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84-85.

[3] Ketteler M, Rix M, Fan S, 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sevelamer carbonate in hyperphosphatemic patients who have chronic kidneydisease and are not on dialysis[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8, 3(4): 1125 - 1130.

[4] 王伟, 郭瑞, 薛芙蕖. 口服小剂量活性维生素 D 在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中的作用[J]. 慢性病学杂志, 2010,12(6) : 494.

[5] 余建斌, 叶晴, 王琳. 骨化三醇在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20) : 244-245.

[6] 黄颖斌,张祥贵,马华林.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衰肾性骨病25例分析[J]. 当代医学, 2012,18(3):135-136.

[7] Ajayk Nangia,OyaHill.Testicular Matruation Arrest to TestisCancer: Spectrum of Expression of the Vitamin D Receptor and Vitam in D Treatment In Vitro[J]. Urology, 2011, 178: 1092-1096.

[8] 黄宇静,伍锦泉,黄力.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性骨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 : 54-55.

(收稿日期:2014-01-22)

正文主体部分之“讨论”

1.着重讨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及从中导出的结论,包括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及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通过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

2.应将本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比较,并将本研究结论与目的联系起来讨论。

3.不必重述已在前言部分介绍过的背景和在结果部分详述过的数据或资料。不应列入图或表。

4-氨基水杨酸对LPS诱导的RAW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