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picco监测下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 投稿南小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681次
  • 评分4
  • 63
  • 0

陈盛奎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下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入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的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研究组采用PiCCO监测,根据监测得出的ITBVI与EVLWI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心静脉压(CVP)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对比观察两组液体复苏疗效与预后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治疗72 h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APACHEI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28 d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次液体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可使ITBVI、EVLW逐渐趋于正常,有效提高液体复苏成功率,缩短住ICU时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picco;早期液体复苏;血管外肺水

[中图分类号] R63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66-02

[作者简介] 陈盛奎(1978.8-),男,广西玉林陆川人,本科,研究生,研究方向:危重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心血外科术后监护。

ICU患者感染性休克时,出现血流分布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有效循环的血量出现不足现象,同时器官组织呈现低灌注情况,导致组织出现缺氧,代谢功能出现障碍甚至呈现进行性加重趋势[1]。所以,应及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适当早期液体复苏,早期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患者身体循环稳定,改善其器官组织灌注与组织氧供情况。但是,由于大多数感染性休克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出现一定程度组织水肿与肺水肿,若进行液体复苏,极易发生氧代谢障碍增加情况,导致呼吸功能恶化,难以有效控制感染。所以,为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下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该研究选取了50例2011年6月—2012年12月间相关患者在给予患者液体复苏时,可采用PiCCO全面监测患者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采用PiCCO可以有效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0例入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1~73岁。选取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具有明显感染灶,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经诊断无慢性心肺与肝肾功能不全病史;患者在入ICU后,均因低氧血症采用气管插管,同时应用呼吸机,以利于改善患者呼吸情况;患者还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情况,或者是乳酸超过4 mmol/L;此外,通过充分液体复苏后,收缩压仍低于90 mmHg,平均动脉压(MAP)低于60 mmHg,血压值下降超过40 mmHg。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研究组采用PiCCO监测,根据监测得出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2~73岁。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心静脉压(CVP)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1~7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PiCCO监测,根据监测得出的ITBVI与EVLWI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在患者体内置入深静脉管与PiCCO管,与PiCCO仪相连接,详细观察患者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变化与每搏变异量,根据监测结果实行早期液体复苏。在此基础上使患者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处于600~750 mL/m2,每搏变异量低于10%,同时无房颤现象。以患者全心射血分数与心脏指数为依据,采用多巴酚丁胺进行调节,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 mmHg水平上,与此同时,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监测结果,选用合理的液体,并采用适当利尿剂。应以体循环外岗阻力指数为依据,采用1300~1500 d·s·cm-5 m-2去甲肾上腺素。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心静脉压(CVP)进行早期液体复苏,采用的液体复苏方案与研究组相同。对比两组液体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液体应用方案

根据ITBVI了解研究组患者容量,若ITBVI>1 000 mL/m2,患者需采用血管活性药物,但不用进行扩容;若ITBVI<800 mL/m2,患者需扩容;若800<ITBVI<1 000 mL/m2,患者需要扩容,同时应采用血管活性药物[2]。此外,根据EVLWI结果了解患者肺水肿情况,若EVLWI>10 mL/kg,需采用利尿进行治疗。根据CVP了解对照组患者容量,详细记录CVP基础水平,采用快速补液试验法,即在10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100 mL0.9%氯化钠溶液,同时对CVP变化进行观察,决定是否需扩容或采用血管活性药物。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3]。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72 h后APACHEII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氧合指数对比

治疗72 h后,研究组APACHEII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均明显下降,氧合指数提高;对照组APACHEII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复苏72 h后APACHEII评分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对照组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病死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对比

治疗28 d后,研究组死亡7例(28%),对照组死亡8例(32%),对比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时间相对于对照组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次液体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目前重症医学界研究难题,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时,全身血流分布出现异常,同时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现象。所以,应及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适当的早期液体复苏,有效改善组织灌注,保证患者生命健康。CVP是传统血流动力学评价指标,根据CVP结果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但CVP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正压通气、肺静脉压力、心率等,准确性较低。目前,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其容量指标受正压通气、心率影响较小,该技术主要结合脉搏轮廓曲线分析技术和经肺热稀释法进行监测[3]。研究验证,ITBVI与EVLWI可以有效反映患者液体复苏情况,其中EVLWI能判断患者早期肺水肿,与ICU患者预后具有直接关系。PiCCO监测指导下的早期液体复苏,可减少患者复苏过程中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对液体复苏治疗具有优化作用。液体复苏72 h后,研究组APACHEII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等均有所改善,对比对照组,其脏器灌注改善更加显著,复苏成功率也更高。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出现急性肺损伤,早期症状为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进行复苏治疗时,需及时补充所需的大量体液,而这些体液在通过已受损肺泡毛细血管时,则会导致肺间质水肿,进而使肺损伤加重,严重的会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iCCO研究组与CVP对照组相比,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在PiCCO监测下,可准确监测EVLWI,进而能有效监测早期液体复苏后肺水肿程度,有利于控制并及时给予患者适当补液,同时可降低肺损伤发生率。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灶与抗感染,实行合理的液体复苏治疗,不仅可以减少组织低灌注时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脏器功能损害时间,甚至避免脏器功能受到损害。

综上,采用PiCCO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可使ITBVI、EVLW逐渐趋于正常,有效提高液体复苏成功率,改善器官组织灌注与组织氧供,缩短住ICU时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家琼,李茂琴,许继元,等.脉搏轮廓法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运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30-34.

[2] 唐坎凯,温晓红,董朝晖,等.感染性休克患者PiCCO指导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1039-1041.

[3] 许秀娟,孟建标,张庚.PiCCO监测下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110-1112.

[4] 王秋卉,严洁,严正,等.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592-595.

(收稿日期: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