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肛肠外科病区开展预见性护理质量满意度探讨

  • 投稿凭江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336次
  • 评分4
  • 49
  • 0

周自勤

重庆市北碚中医院 重庆市 400700

【摘 要】目的:探讨肛肠外科病区开展预见性护理对提高病区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示法将来我院就诊的60 例肛肠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整体护理质量为(92.7±1.3)分,护理满意度为97.6%;对照组为(75.6±0.8)分,护理满意度为75.3%,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肛肠外科病区积极开展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肛肠外科;预见性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肛肠外科手术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也会对患者的排泄造成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另外,大部分的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病情会出现明显的波动,这就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生理痛苦和医疗费用。近两年来,通过对来我院就诊的肛肠外科手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经过精心护理,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近两年来来我院肛肠外科就诊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 例患者,男性38 例,女性22 例, 年龄在36-67 岁, 平均年龄为(42±1.2) 岁;其中肛裂、肛门脓肿、肛疹以及混合痔患者分别为23 例、18 例、10例和9 例。60 例患者中无其他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 例,2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病种、病程以及术式等方面的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显著地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实验组则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并将这种护理模式贯穿于肛肠病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

一是预见性心理干预;二是疼痛护理;三是术后切口护理;四是术后尿潴留的护理;五是术后肛门部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整体护理质量:采用护理质量评分为100 分,内容主要包括护患关系、患者配合程度、病区环境、响铃频率以及护士的工作能力五个方面,各项分值为20 分。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答案选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满意度的计算公式如下:满意度(%)= 本组( 非常满意+ 满意) 例数/本组研究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表示组间计量数据,用计量资料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X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整体护理质量的评分为(92.7±1.3)分,30 例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有21 例,满意的有8 例,不满意的有1 例,护理满意度为97.6%;对照组的整体护理质量评分为(75.6±0.8)分,30 例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有7 例,满意的有16 例,不满意的有7 例,护理满意度为75.3 %,两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研究组整体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研究组经过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有效地缓解了患者因生理性疼痛和对手术的陌生感所导致的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心理承受性,有效缓解了由于负性情绪而诱发的应激状况。此外,根据患者对医患医疗知识的不同认识,护士在向患者介绍较为系统的疾病时,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有效提高患者认识疾病的能力和自我护理的技能。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肛肠科病区开展的预见性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极大程度上增进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心理舒适度。因此,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肛肠外科开展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大大增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情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值得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吴奕. 肛肠外科病房开展预见性护理对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2014(04):40-42.

[2] 赵莉, 李军. 肛肠外科病房开展预见性护理对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25-27.

[3] 刘斌,罗荆舒,王浪,俞丽娜,蔡艳利. 预见性护理在肛肠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35):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