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春夏养阳”养生之法

  • 投稿ze r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655次
  • 评分4
  • 44
  • 0

王 伟 蒋 筱 陈豪特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0

【摘 要】“春夏养阳”归根到底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临床实践。本文从“春夏养阳”各家学说入手,试图找到“春夏养阳”中蕴含的养生之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春夏养阳;养生;各家之说

1 裨养阳气与养生同道

《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述:上古知道者度百岁去,生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外在环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个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内外调摄、摄生养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春夏养阳”调饮食、合四时、应变更,因时制宜的调和阴阳、裨养阳气,实属摄生养生。

2 “养”与“补”异

“养”与“补”两者从机体情况和程度上看,存在极大的差别:“养阳”者,机体无病或尚未病;“补阳”者,阳气消弭,机体处于病态。就摄生治疗而言,“养阳”即保全康健之身,属养生,针对未病或病而未发之人。“补阳”即补缺损之阳气,属治疗,针对已病或已发病之人。两者借用方式各异,“养阳”顺四时、合天地、借饮食、导引等以防治;“补阳”多病显后,借药物内服外用以祛病邪。“养”乃滋养、补给,然王冰注曰:“养,即制也。”在注解《黄帝内经? 素问》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即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抗阳。无论是滋养、补给,还是“制”,都是养生之道。滋养太过则过;制之适度则佳,“养阳”重在尺度。

3 “春夏养阳”之由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春夏阳气生发、养长,人应顾护、滋养阳气与天之气相应。春季阳始生,养阳以滋夏季之养长;夏季阳之盛,养阳以备秋之养收、冬之养藏。

三伏灸意在三伏养阳,重在“夏治”,借天灸、天时滋养机体之阳。夏季多暑热暑湿,易伤阳;酷暑亢阳,易耗气伤阴;阴阳两伤,阴不敛阳、阳不固阴,阴阳失调,疾病自生。春夏养阳应天时,避淫气,顾机体。三伏为长夏,应脾之土脏。湿邪困脾伤阳,脾之运化受损,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受截,机体疾病易患性增加。夏季养脾阳以化湿健运,助生化,实正气,邪不可干,养阳不可太过,调养之时顾护阴精,以助阴阳互生、调和,促素体健康。

4 “春夏养阳”之各家之说

4.1 顺应天时,养生、养长之道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违逆自然规律、生理规律,则即时而病抑或择时而病。借春夏阳气生发、充盛之性,补给机体秋冬内耗虚衰之阳气,以应轮回周始。春阳生发,病虫肆虐,养阳以御邪抗毒;夏阳充盛,时令之邪相伴,养阳以健脾运化水湿,祛病健体。人为万物之灵,应天时,接地气,通于天地,是自然之体。外应于五气,与春“风”、夏“暑”、长夏“湿”相应,养阳以趋利避害。借风之性升阳、暑之性储阳、湿之性制阳。遵循四季的生长化收藏规律乃养生之根基, “春夏养阳”是时间医学的实践,“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人体脏腑顺季节出现周期变化与外界季节变化同步,气血津液、生理病变随自然消长变化。

4.2 阴阳互根、互制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阴阳为万物之根本,阴阳平衡,病无以生。张介宾曰:“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天灸之法扶阳助阴,补阳而滋其阴,使阴合于阳,阳应于阴,疾病自和。“冬病”者阴阳失衡,多以阳偏虚抑或阴偏盛,欲以治病首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春夏养阳补其不足、制其有余,阴病治阳、调和阴阳。

4.3 五行生克,脏腑联动

“春夏养阳”立足阴阳五行、践行母子相生,春夏之阳得养,则秋冬之阴得以调护。若违背,则母子相及、五行相乘。“冬病”者多“水病”,以长夏之土治其水,借夏之火内外接济。春夏所养之阳助肺卫之气,增其防御、温阳、调节功能,御邪、防病;养后天脾胃之源,裨脾阳之生发,源厚则正气盛,抗邪则强。阳,气之一也;具有防御,温煦,固摄,推动等生理功能。养阳则气机周始循环,应于五脏,合于四时,安于五脏。脏腑的安,则病无以生。天灸之法借药力、经络之捷径,直达病所,补其不足、制其有余;以药补脾助阳,以络行气御邪;用阳补阴,治病养生调体。

4.4 外盛内虚,治内兼外

《素问集注》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张志聪为代表的医者认为春夏养阳实为调养内脏春夏阳盛于外,虚于内。自然之人得天之气,阳浮于外而与天相应;逆之则夏为寒变。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食姜和胃,具养内虚之阳,调虚之气之理。《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护胃顾阳,以资后天之本,以备正抗邪。天灸以药之性,引热入里,引火归源,补内虚之阳,平衡内外之阳;助养内阳以御内虚,制内之阴相对盛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庆其. 内经选读[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张俊卿, 赵新芳, 白贺霞. 论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养生调治[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0).

[3] 胡光迪, 邬继红. 尹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之我见[J]. 第五届世界养生大会论文集.

作者简介

王伟(1987-),男,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骨伤科学。

陈豪特(1992-),男,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通讯作者简介

蒋筱(1963-),女,硕士学位。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