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生姜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温病中的运用

  • 投稿数星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759次
  • 评分4
  • 42
  • 0

刘俊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新郑市 451191

【摘 要】目的:分析生姜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温病诸方中的配伍意义。方法:统计治疗中焦温病组方中含有生姜的方剂数量(寒湿类方剂除外),并将此类方剂分为湿热类和温热类。结果:用于治疗中焦温病诸方中有14 方用生姜,(其中有6 方用姜汁)。结论:吴氏用生姜灵活变通,在中焦温病的治疗中用于温热类的仅2 方,用于湿热类的有12 方。巧妙运用生姜辛温之性,辛宣温通,开通中焦,和胃降胃,散结除痞,使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宣降有序,病邪外出而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姜;温病条辨;中焦;温病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新鲜的根茎,切片入药,若捣汁入药则名生姜汁。

生姜和姜汁二者其性味归经相同,都为辛温之品,归脾胃经,有发汗解表、和胃止呕、温肺止咳、散寒解毒之功。但姜汁辛散之力强,和胃止呕作用则更胜一筹。生姜为辛温之品,曾被众多温病医家列为治温禁品,然而温病大师吴鞠通却独辟蹊径,临证时灵活运用,甚为精妙。笔者就《温病条辨? 中焦篇》中用于治疗中焦温病诸方进行归类统计,共有14 方用生姜,且大多用于湿热类温病,而温热类温病则用的少。现探讨如下:

1 温运脾阳

生姜性温,入脾胃经。能温运脾阳,促其运化,治太阴诸证。《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小半夏加茯苓汤[1]64、此方治阳明湿温,饮停中焦致呕。方用辛温之生姜助半夏、茯苓温运脾阳而逐其饮。若兼痞者,则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1]64,去半夏泻心汤补中之人参、干姜、甘草、大栆,用枳实、生姜以宣胃气,运脾阳以化湿邪。露姜饮[1]69治太阴虚寒之脾疟。方用辛温之生姜合人参甘温补正,温运脾阳。

2 调和肝胃

栀子豉加姜汁方[1]51 本方主治土虚木乘之证,取姜汁温胃和中之效合豆豉达表舒肝之功而降胃气,使胃气降而不呕矣;加减人参泻心汤[1]68 治疟伤胃阳,使土虚木乘,阴汁被劫。本方辛温寒苦合法,刚柔相济。生姜、干姜并用以温中回阳,合人参、枳实救阳立胃。此处取生姜辛温和胃之功,合清肝、胆热之黄连而泄热降逆,调和肝胃;黄连白芍汤[1]69 主治土病木乘之太阴脾疟证。方中佐以姜汁与苦辛之半夏配伍,和胃止呕,调和肝胃。故吴氏曰:“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加味露姜饮[1]69 治太阴虚寒,土虚木乘之脾疟。生姜合人参甘温补正同时,合半夏以和胃止呕,合青皮、陈皮疏肝和胃。

3 宣胃气止呕除痞

新加黄龙汤证[1]50,本方主治阳明腑实、气阴两亏之证。吴氏改原方枳、朴伤气耗液之弊,改用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腹实,“微点姜汁,宣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姜汁为宣气分之用”。

此方妙在取姜汁味辛,以宣通胃气。新制橘皮竹茹汤[1] 63 本方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用苦平之柿蒂合辛通之姜汁以辛开苦降之力,通降胃气,使胃气和,而呕呃自除。

杏仁石膏汤[1]67 治黄疸之湿热弥漫三焦,方中用辛温之姜汁助半夏、枳实开畅中焦,助杏仁、石膏宣畅上焦,助黄柏清其下焦,使诸药尽建其功,三焦湿热皆除。草果知母汤[1]68 主治素积烦劳,未病先虚,阳虚邪热固结之证。方中取姜汁调和胃气之效合半夏开中焦散痞结。

4 调和营卫

补中益气汤[1]69 治气虚所致的寒热不止之中焦疟。小柴胡汤[1]70 治少阳疟入伤寒少阳证。生姜辛散温通;大枣甘温鼓舞胃气。两方中的生姜、大枣合用都为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以扶正而祛邪。小柴胡汤加干姜陈皮汤[1]70 中生姜之运用同小柴胡汤。

在温病的治疗中,养阴生津为其大法,故有言:“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能化生人体气血津液。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通降用事,故喜润而恶燥,温邪侵犯机体,耗伤津液,使胃失其和润,故温病的治疗,养阴增液,生津润燥,首当顾护脾胃之本,培补胃中津液为大要,从而维护脾胃的生理功能[2]。脾与胃相对而言,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太阴脾为湿土之脏,湿为土之气,湿土之气同类相召,邪易从湿化,阻遏脾阳,湿与热邪裹结,蕴结于脾土,氤氲粘滞,缠绵不化,不易速除。治以调理脾胃的转输运化功能,升降中焦气机,以化湿邪,使湿热两解而病愈。纵观生姜在中焦温病中的应用,用于温热类的仅2 方,用于湿热类的有12 方。因温邪为病,最易耗伤阴液,巧妙运用生姜其宣胃气、调和肝胃之效而无助热耗阴之弊。湿热类温病,因其病邪易困清阳,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常。方中配伍生姜以达到辛宣胃气,温阳和胃降逆之效。因此中焦温病的治疗中巧妙运用生姜辛温之性,辛宣温通,开通中焦,和胃降胃,散结除痞,使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宣降有序,病邪外出而解。可见吴氏临证用姜之道,遵循古训,但遵古而不泥古,独具匠心,且有理论阐述,令人叹止,甚值推广[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刘坤, 吴鞠通. 医学全书·温病条辨( 第一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 章新根, 唐仕欢. 温病条辨. 中姜汁应用浅析[J]. 江西中医药,2006,37(8):10-11.

[3] 刘清华, 杨素芳. 吴氏用姜五药探析[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6):56-57.

作者简介

刘俊芳(1981-),女, 河南省郑州市人。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