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腋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0-20
  • 阅读量22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腋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句容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新生儿,以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头皮或四肢留置针,试验组实施腋下静脉留置针,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期间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渗液、堵管、脱管、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确切,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腋下静脉留置针;


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中应用普遍,其是指经机体静脉,将无菌液体药物、电解质在大气压作用和静压原理下输入体内的整个流程[1]。新生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全,在输液治疗期间,需辅以静脉留置针操作,从而对其血管进行保护,有效缓解患儿痛苦程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静脉留置针的选取部位在临床存在较大争议[2,3]。本研究探讨腋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句容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新生儿92例,以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60 min~13 d;体重2~4.1 kg,平均(3.02±0.05)kg;伴随疾病:早产儿6例,新生儿肺炎20例,其他20例。试验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72 min~12 d;体重1.98~4 kg,平均(3.00±0.08)kg;伴随疾病:早产儿6例,新生儿肺炎22例,其他18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1)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儿疾病已确诊;(3)患儿一般资料记录完整。

排除标准:(1)严重疾病患儿;(2)家属配合度较差患儿;(3)个体因素影响下,患儿家属在研究中途要求退出者。

方法:对照组予以患儿常规头皮或四肢留置针,选择适合的血管,一般选择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的血管进行留针,如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颈外浅静脉。做好相关物品准备,实施正确穿刺方法。妥善固定留置针,为换药和拔管提供路径。试验组治疗予以患儿腋下静脉留置针,具体步骤:(1)临床工作人员对患儿家属解释该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及对疾病转归优势,并在家属配合下,调整患儿自身体位,即仰卧、头偏向对侧体位,后将软枕垫于患儿肩胛处[4,5]。(2)以掌心朝上的方式将患儿上肢进行外展,与躯体呈110°~145°,且将腋窝充分暴露即可,而后在患儿腋窝上端部位,临床工作人员可用手指进行按压,以达到充盈静脉血管的目的。穿刺点确定后,工作人员需清洁并消毒穿刺点周围组织,排出输液管内空气,双手分别绷紧腋窝处皮肤、持静脉留置针实施穿刺,穿刺角度为15°~30°,回血后,压低角度继续进针,约0.2 cm后,送入套管,将针芯拔出,并将生理盐水注入,检查穿刺是否成功。穿刺成功临床判断依据为输液无阻力、渗出现象。(3)固定留置针,标注日期,留置针固定期间透明敷贴不可过紧,以患儿舒适为宜,输液治疗前工作人员还需遵循先冲管、后输液原则,从而确保患儿输液的安全性[6,7]。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2)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渗液、堵管、脱管、静脉炎。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静脉输液技术得到了相应完善,其作为临床各类患者抢救、治疗的关键措施,担负着营养支持、肠道外输液、用药等工作。但对于住院治疗的患儿,反复穿刺对其血管损伤较大,因此,临床上多推荐应用静脉留置针技术,以应用于患儿上肢、下肢、头皮处较为多见,虽然效果确切,但是受新生儿体内血管因素影响,留置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多,对此,需引起相关医护人员给予重视[8,9]。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新生儿静脉输液过程中,腋下静脉留置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与张细军等[10]的研究结果类似。在文献中,关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相较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穿刺的对照组,腋下静脉留置针的干预组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组较对照组低。张细军等[10]认为新生儿身体各功能发育不全,在临床穿刺时,头皮静脉、四肢静脉均属于浅静脉,此处血管位于患儿体表位置,静脉管径细小,脆性大,内部血液回流速度缓慢,易导致留置针脱落,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且患儿浅表微血管较细,药物流速不易控制,增加了患儿血管壁压力,进而诱发液体渗出等不良后果,导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1]。而腋静脉属于大静脉,典型优势在于血管弹性好、管径较粗、清晰度高,实际操作时能够通过调整新生儿体位,以掌心朝上的方式将患儿上肢进行外展,与躯体呈110°~145°,充分暴露新生儿腋窝部位,而后通过按压新生儿腋窝上端部位实施穿刺,以此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效避免多次穿刺现象。且穿刺过程中,所用穿刺针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静脉炎发生风险,预防其他不良事件出现。腋下静脉的优势在于内部血流量较大、速度快,在药物滴注过程中,能够短时间内将药物进行稀释,进而减轻药物对新生儿的刺激。与此同时,在患儿腋下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家属提前沟通,能够纠正家属认知,取得家属理解、配合,以此来提高穿刺成功率。且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无菌原则的贯彻落实以及新生儿各方面反应、不适症状观察,以及透明敷贴松紧度的调整,不仅能够对新生儿各项情况实时掌握,而且能够保障新生儿临床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另外,在腋下静脉留置针期间,对于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患儿各项反应,临床工作人员需密切观察,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从而预防一系列不良事件出现,提高新生儿治疗效果[12,13]。

综上所述,新生儿静脉输液留置针治疗期间,可选取腋下部位穿刺,其效果明显,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渗液、堵管、脱管、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推广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