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管理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3-21
  • 阅读量17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管理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4月于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197例MH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比较使用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前、使用12周后患者自我效能、AVF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使用前及使用12周后患者症状预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12周后,患者AVF自我管理总分、症状识别及症状管理得分均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前及使用12周后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疾病共性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12周后,患者症状管理评分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12周后,患者对护士穿刺水平及宣教方式的满意度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前及使用12周后,患者对宣教内容、护士态度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MH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自体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

近年来,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19年底,中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登记的MHD患者己经达到63.3万例[1]。大型综合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往往面临着患者数量多、护士工作繁重等困境,患者管理工作无法优化。血液透析信息化管理是卫生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一部分,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工作流程和促进医学研究及教育方面均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管理方法对MHD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4月于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197例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2例,女95例;年龄29~88岁,平均(57.74±27.56)岁;透析龄7~105个月,平均(56.24±48.47)个月。
纳入标准:(1)患者血管通路为AVF且规律血液透析≥3个月;(2)患者血液透析治疗频率≥2次/周;(3)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接受腹膜透析者;(2)生活不能自理或存在认知障碍者;(3)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肿瘤者。
方法:实施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前,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包括AVF的功能锻炼、AVF自我居家监测及自我维护、穿刺前评估及针对性宣教、拔针后的评估等。基于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方法:(1)AVF评估:系统设定,每次穿刺前穿刺护士必须查看前3次透析治疗的穿刺点、治疗过程中动脉压力及静脉压力监测情况、实际治疗血流量、穿刺区域皮肤情况及感染情况等。按照系统自动提示对患者AVF每3个月行B超监测1次。若AVF出现功能异常,如治疗过程中动脉压过低或静脉压过高,系统会弹出提醒信息,提醒医护人员评估患者AVF功能。(2)AVF宣教:系统上传宣教PPT、视频,包含AVF功能锻炼、AVF自我监测方法、AVF自我维护、AVF并发症的识别及就医流程等内容。管床护士按照系统提示每个月对患者进行自我AVF监测依从性、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宣教,宣教结束后,患者自行评价对宣教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签字。(3)AVF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每月根据AVF评估情况、使用情况、宣教情况等数据,由血管通路小组对近1个月内患者AVF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质量改进。
观察指标:(1)观察MHD患者使用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前后的AVF自我管理能力。采用MHD患者AVF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划分为症状识别(条目1~9)、症状管理(条目10~13)及症状预防(条目14~16)3个维度,共16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1~5分,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为总分/条目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AVF自我管理能力越好[3]。(2)观察MHD患者使用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前后的自我效能。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划分为症状管理(条目1~4)和疾病共性管理(条目5~6)2个维度。每个条目计分1~10分。a.高自我效能:条目均分≥7分;b.中等自我效能:5分<条目均分<7分;c.低自我效能:条目均分≤5分[4]。(3)观察MHD患者使用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前后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AVF管理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包括穿刺水平、宣教方式、宣教内容、护士态度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1~10分计分模式,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TATA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使用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使用前及使用12周后患者症状预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12周后,患者AVF自我管理总分、症状识别及症状管理得分均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使用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使用前后患者自我效能比较:使用前及使用12周后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疾病共性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12周后,患者症状管理评分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使用前后患者自我效能比较
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使用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使用12周后,患者对护士穿刺水平及宣教方式的满意度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前及使用12周后,患者对宣教内容、护士态度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法使用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讨论
基于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MHD患者AVF自我管理能力。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均推荐将AVF作为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通路[5]。AVF为非正常的人体生理结构,是手术形成的血管结构,很难避免并发症的发生[6]。人体可以行AVF手术的肢体有限,因此延长每条AVF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合适的AVF穿刺计划、有效的日常维护可以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日常的监测可以尽早发现AVF功能异常,早发现早治疗,挽救AVF的功能。AVF的监测和维护绝大部分时间由患者自己完成,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十分必要。基于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下,患者AVF功能异常症状识别、症状管理、症状预防能力均提高。此方法提高了护士对AVF的评估执行度,设置AVF功能异常提醒功能、健康宣教形式多样、宣教及评估定期提醒功能,提高了护士对患者AVF的关注度,进而提高了患者的AVF管理能力,避免了因为透析治疗相关护理工作繁忙造成的遗忘和疏漏。
基于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MHD患者症状管理信心。本调查中,使用基于信息化系统AVF管理方法12周后,MHD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水平有明显提高;提示通过对AVF定期评估、功能异常的尽早发现、有针对性且及时地宣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AVF相关知识水平,意识到医护人员可以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增加了其症状管理的信心。自我效能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促进因素,增加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可以增加其进行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基于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MHD患者护理满意度。本调查显示,基于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方法提高了MHD患者对护士穿刺水平、健康宣教水平的满意度。分析其原因为基于信息系统的AVF管理方法,保证了血液透析护士在穿刺前必须要查看患者前三次透析的AVF使用情况,更加了解AVF情况,保证了穿刺按照穿刺计划进行,保证了穿刺成功率和AVF使用的合理性;基于信息系统的AVF管理方法,是将宣教内容上传到i Pad端,护士拿着i Pad至患者床旁进行健康宣教,形式有别于之前单一的口头宣教,采用视频、PPT一对一讲解等方式,更加形象生动,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采用基于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的AVF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MH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魏媛媛,马迎春,左力血液透析室(中心)肾脏病康复体系建设的专家共识[J]中国血液净化,2021 ,20(12):823-829.
[2]蜞庄,王玉柱叶朝阳,等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中国血液净化,2019,18(6):365-381.
[3]姜惠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量表的编制[D].山东:山东大学,2019.
[4]肖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5] Kukita K,Ohira S,Amano I,et al.2011 update Japanese Society for Dialysis Therapy Guidelines of Vascular Access Construction and Repair for Chronic Hemodialysis[J] Ther Apher Dial,2015, 19(1):1-39.
[6]薛贵方,杨玉洁袁怀红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33):74-77.